欢迎您访问我爱IT他技术网,本文给你带来的分享是【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享说》完整实录】,下面是详细分享。
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享说》完整实录
11月9日消息,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做客全国首档创业类脱口秀《享说》,分享他的创业干货。
分众传媒首创中国户外视频广告联播网络,于2005年7月成功登陆美国NASDAQ。江南春提出的生活圈媒体理念颠覆了传统媒体观念,他也成为了“安永企业家奖”中国大陆地区大奖得主,并连续两年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评为最最影响力的25位商业领袖。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分众传媒江南春,今天我有话享说。首先跟大家说点什么呢?说说创业吧,我想在座很多人都已经投身到创业中去了。我先说我创业是为什么?
我在考入大学的时候,最大的梦想跟创业一点关系都没有,跟钱也没啥关系。你看我的名字多有诗意:江南春。所以我注定是一个写诗歌的人。我大学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去之后就当了我们夏雨诗社的社长,当时我也很高兴,因为在中学时代,我觉得那是个诗歌为王的时代,诗人是如此地受追捧。所以当我加入学校的时候,我以为我也会被很多女孩子追捧。但是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生不逢时。我是91年进入大学的,大家知道91年入的大学,92年就南巡讲话了,之后就发生了什么?大学里没有人谈论诗歌,谈论的都是螺纹钢怎么卖,桑塔纳怎么炒。最初我办诗会的时候大概有500多人,但后来一场诗会下来,大概临近结束10分钟时,下面就几乎没有人了。这就是一个诗歌逐渐没落的时代。
在没落的时代当中,我还坚持着诗歌的理想,但什么重重地把我的诗歌理想砸在地板上连续踩三脚呢?我们诗人最喜欢去干什么?都喜欢泡舞厅,诗人总是在这些地方找灵感。所以我那时候特别喜欢跳舞,几乎每个礼拜六都在华师大的舞厅跳舞。在跳舞时,我刚开始很喜欢别人问我是干嘛的,什么系的,那我就会跟他说我是一个诗人。我觉得一个女生如果跟诗人跳舞,应该会蛮心潮澎湃的。但实际的状况是,有一次一个女生听我介绍我是个诗人后,就问了我一句,她说你告诉我,诗人跟穷人有什么区别吗?当时我就想,她说的有道理啊,诗人跟穷人确实没啥区别啊。后来我再也不敢在学校舞厅跟别人说我是个诗人,我都介绍我是后门那个开礼品店的,为什么呢?我们当时特别崇拜后门开礼品店的,他有一辆特别大的摩托车,从枣阳路一路开过来开到店门口,还开着巨大的音响,咔嚓把车停在门口,一下子就是我们所有目光追捧的对象。所以我一说是开礼品店的,跟女生的拥抱就会更加亲切。后来我们还经常说自己是后门卖水产的,这是一个个体户容光焕发的时代,你说是后门卖水产的,就会受到很多热评,受到很多很亲密的动作。但是这时候,虽然我在舞厅假设我是那个后门开礼品店的,或者卖水产的,但实际上内心却遭到很大的挫伤。
后来真正引发我自己去创业的是什么?那时候我们虽然在舞厅受挫,但是辛勤笔耕,每个月大概写好几篇稿子,交给很多出版社和报纸,希望能刊登我的诗歌,最后可能能发表一首。你知道一个月发表一首诗歌大概多少钱吗?诗歌字比较少,最后就蹭来30块钱,一旦有我的稿费通知单来,就得请客,我们诗社就有人找我吃饭,吃完了几餐饭之后就再也没钱了。所以这个根本就入不敷出,写诗歌这个活很难继续。
终于有一次,有人找我写广告语,我帮一款鞋随便写了一句广告语,而且还是抄来的。大家知道当时叶倩文有一首歌叫《潇洒走一回》。那刚好是个运动鞋品牌,他跑来跟我说,哎呀江南春,你给我写一两句广告语。我就随手写了一句,那就潇洒走一回吧,咔嚓抄了一个歌名给他,那个人给了我1000块钱。在这种情况下,你说我的价值观会不会颠覆掉?非常容易的,我的价值观就改变了,三观就改变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创业都是有艰辛的历程的,心理受挫是创业最大的动力。后来我在93年开始加入广告业,开始去做创意、写文案,做广告片导演。95年我毕业的时候,开创了一家广告公司,到了2002年的时候,我们的广告公司已经在国内非常知名。
所以今天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广告生涯是怎么开启的。当然在我的广告的生涯当中,一年能赚不少钱。我觉得对于个人创业者来说,广告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人都可以起步的,不需要太多资本,只需要靠脑力起步。但往往这种产业最可怕的是,它完全靠智力,其实我觉得创意在中国是很难卖钱的,你每天帮很多客户想不同的创意。我觉得我现在这个公司,好像每天工作也很忙,但是还不如那时候忙。那时候每天不同的客户找不同的案子,要你不断地写出很多策划提纲,写出很多的广告创意来。其实我每天晚上都是非常绝望的,在快要昏睡前,脑子里还转着很多还没完成的创意。后来有一天我突然觉悟了,我想我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呢?我每天帮客户想那么多的创意,不如为自己的生意找到一个创意。如果能够为自己的生意找到一个创意,并且可以无限复制、全面拷贝,而不需要每天去想,我觉得那就会很幸福。
后来我就想停下我的生意,去认真研究一下,我自己的广告代理公司这个模型本身对不对。我发觉由于广告代理公司正是一个苦力活,虽然表面上不拼体力而拼智力,但这个智力很难受到尊重,所有的广告人也就给你3%的代理费。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觉得要把这广告公司停掉,转身要去做一个,比如说可以被无限复制的东西。当时我们从广告代理公司转型,因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只做过广告,没做过其他行业。所以我当时想,做只有上下游关系的。上游是什么?上游是客户,你做不了客户。那下游是什么?下游是媒体,我觉得我对媒体还是足够了解的。
我当时的工作就是帮广告主去挑选媒体。那如果我自己从事媒体事业有没有机会?当时我一想,做媒体最简单的什么?电视、报纸,结果发现是国家的,不带你玩。那可以玩点什么?杂志当时可以玩了,结果听说杂志这个生意很小,没啥可玩的。后来我又想,户外可以玩啊,那时候民营公司进入到中国广告市场,都是进入户外媒体市场,都去占地。户外最核心的特点是什么?location,地理位置。你把户外建立在淮海路、南京路、外滩,有没有前途?陆家嘴有没有前途?当然有前途。所以核心位置是location,我们只要找到好的location,把我们的户外建设上去,就一定有前途。结果我跑去一看,发现淮海路已经十几米一个广告,看不见谁是谁了,到处都是广告,徐家汇只要是屋顶,都是霓红灯、广告、灯箱。跑到外滩一看,都在拆,没有在建的,因为外滩当时正在清理。
所以当我想到要做户外的时候,却发觉所有好的位置,几乎都被人想到过了,都被人占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创业又是没有道路的。后来我想,我们中文系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什么,叫文学就是人学。不要去研究什么location,你通过“人”去研究问题,什么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从这个角度去想,既然文学是人学,我忘记location,从人的生活角度去想,我发现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规律和轨迹,如果能把广告植入它的规律和轨迹当中会怎么样?比如说你在徐家汇树立一块大牌,那么很多人到徐家汇的人就会看到,这是一种方法,我等着你来。那如果我找不到好位置,我能不能追着你去呢?比如说一个人会到徐家汇,也可能不会到徐家汇,但一个人要回家吗?要上班吗?要去卖场买东西吗?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吗?这些都是他日常最重要的生活轨迹,必须经过的生活轨迹。
这个时候我想,既然这是他必然的生活轨迹,我如何把这些生活轨迹变成他的媒体接触点?原来它是不存在媒体的,比如说回家就是回家,来到社区就是公寓楼。但是后来我们把它植入进去,变成电梯里的框架海报,现在大家回家都会碰到我们的框架海报,它就从一个生活的轨迹点,变成了媒体的接触点。我们到了写字楼,原来有广告吗?也没广告。但走到电梯口,突然被我们装了个楼宇电视,就变成了一个媒体接触点。所以我们就把广告一步一步地植入到消费者必经生活轨迹当中去,成为一个最主要的媒体接触点。
所以分众当时的创业核心,为什么我提出叫生活圈媒体?我觉得以前媒体被形容就是电视、报纸、户外、互联网,它是媒体种类,但我觉得这些媒体种类的表现形式,都是以媒体为中心思考问题,它并不是以用户为中心思考问题。如果我是以人,以用户为中心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媒体的种类形式并不重要。你看看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他有哪些必然的生活空间和轨迹点?如果你把广告植入进去,就能成为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分众当时在很多完全没有广告的地方,开创了它的广告平台。如果从媒体或者location角度你会找不到方向,但是从人的角度,人的生活空间角度来看,你会发现公寓楼、写字楼、卖场、影院都是一片空白。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蓝海战略。
我自己为什么经常会有一些独特的角度?我觉得这跟我的中文系生涯有关。华师大有很多著名的老师,有时候还请著名的文学家来跟我们作讲座。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朱大可老师,他讲过一个很好的案例,我认为他讲的很多案例,就是蓝海战略最好的一个文学版的解读。我印象中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知道屈原是怎么死的吗?跳江自杀的对不对?他就问是跳什么江自杀的,我们说跳汨罗江自杀的。最后他问你,证明屈原是跳江自杀的证据是什么?有人知道吗?恐怕没人知道吧。所以读大学、读中文系还是跟读中学有很大区别的。他告诉你证明屈原是跳江自杀,是因为他写过一首赋,叫《怀沙赋》,怀就是拥抱,沙就是沙土。在《怀沙赋》中,屈原表达了政治上不得意,郁郁寡欢,准备去轻生的一种愿望。屈原死后,在他的书桌上就发现了这首《怀沙赋》,由此推断,屈原是写完这首《怀沙赋》后掷笔而去,跳江自杀,这个证据也很确凿。结果我们老师又有一节课问,那你知道屈原的《怀沙赋》和《离骚》有啥区别吗?老师用了一节课告诉我们,原来屈原的《怀沙赋》当中有14处写法,跟《离骚》的写法有本质性区别。由此他判断,屈原这部号称的《怀沙赋》,95%以上的概率,是后人伪造屈原所写。这下这个问题就搞得很复杂了,它一旦是伪造的,那屈原到底是怎么死的?接着我们老师又告诉我们,屈原死于什么,他死于谋杀,而且死于男女关系。
我们一听男女关系这个事情,大家都来了精神。他说要证明屈原死于男女关系有三个论据。第一个论据,通常一个中国的诗人死于什么最合理?那我自己是写诗歌的,我深有体会,通常中国诗人,当然死于男女关系比较合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屈原当时还写过一首赋,叫《湘夫人》,湘就是楚国,夫人就是楚怀王的妃子。当时楚怀王最大的妃子叫郑秀。在《湘夫人》中,屈原表达了与一个比他地位更崇高的女性,藕断丝连的情感和暧昧关系。由此我们老师判断,屈原这位同志,和楚怀王的妃子郑秀有染。
有了第二个论据之后,第三,大家知道屈原死前发生了一件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楚怀王驾崩。楚怀王驾崩之后,代表内宫势力的郑秀和代表外宫势力的屈原准备联手把持朝纲,把持朝纲得罪谁呢?得罪上官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最后怎么样?人家买凶杀人,雇了十个刺客去追杀屈原。大家知道屈原是个文官,通常打不过人家,怎么办呢?被十个刺客追杀之后,屈原一路狂跑,跑到汨罗江边乘着船再继续跑。十个刺客最后杀到岸边也乘了十只小船在后面追,江面上的你追我赶后来就演变成了赛龙舟的故事。
在屈原乘小船往前跑的时候,十个刺客的船纷纷赶到把他围在了中间。刺客们准备了什么?准备了麻袋,把屈原抓到麻袋里面,用绳子前后左右抓起来,这就是一个包粽子的故事。然后老师问我们,你知道纪念屈原为什么要赛龙舟,为什么要包粽子,而且要把粽子乘在水里面,才算是纪念屈原?因为人民目睹了这一切,并用一个民俗的形式,记录这个被谋杀的过程。否则你无法解释屈原跟赛龙舟、包粽子,和粽子乘在水里面有啥关系,没有关系。你看我们老师凭空建立几个关系,就把这个故事说得非常圆满。我们在中文系受到什么教育?我以前是写先锋诗歌的,大家知道什么叫先锋诗歌吗?先锋诗歌就是把什么东西挨不上的,强行挨在一起,然后拿上去一看,如果你说哎呀这首诗读了很励志,那我们就会很失望,因为你看懂了,看懂了就不是先锋诗歌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你看完了之后说写的什么啊,看也看不懂,那我们觉得写对了,因为写了大家都看不懂的诗歌。
举个例子,我以前在夏雨诗会的时候,经常写广告语,“用一支玫瑰堵住你燃烧的嘴唇”。堵这个词用得很奇怪吧,燃烧的嘴唇,嘴唇很难燃烧啊,它怎么用的呢?我觉得这就是先锋诗歌的特点,把两个挨不上的词语强行挨在一起,创造了全新的意义。燃烧的嘴唇,它是一种欲望涌动的嘴唇,背后是怎么样一种故事情节呢?这就是我们说要表达的,具有意味转变的意思。
实际上今天我们看分众的创业,其实跟我们朱大可老师的培养是很有关系的。以前媒体叫大众媒体,我们叫分众媒体。大众媒体对所有人讲话,分众媒体对细分受众讲话。你说媒体一定要大众,我就搞一个分众。以前你说电视广告,电视广告首先特点是在晚上吧,地址都在家里吧,我说为什么电视广告一定在晚上,一定在家里呢?电视广告为什么不可以在白天,在家庭以外呢?所以我们出现了白天的户外电视广告,在公寓楼,写字楼等等,它变成了白天的。本来一般性媒体大家都说是内容为王,好的内容吸引注意力,一不小心撞上了广告。我们是什么?我们是渠道为王,我们没内容,我们霸占了一个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在时空中你比广告更无聊。比如说等电梯啊,等什么东西,我们总是往市场的相反方向走,所以我认为什么是创业?如果我们分析朱大可老师屈原的案例,就发现创业就需要有蓝海战略思维,具体有三点:
第一点是专业背景下的细节洞察。你本身在这个行业,你很专业,深入下去就有很多细节洞察。我们老师可以看出《怀沙赋》当中有13处写法跟《离骚》有本质性区别,这个就是一个专业能力的细节洞察。
第二个特点是怀疑主义精神,像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说屈原是怎么死的,要问吗?以前老师就教我们,屈原是郁郁寡欢,政治上不得意跳江自杀的。需要讨论吗?不需要讨论。但是我们朱大可老师不相信,它背后有什么东西呢?他要细致地去做全新的分析。所以他怀疑既有的规则,既有的经验。你认为这个行业好像是这样的,他就不这么认为,他具有怀疑主义精神。
第三点是颠覆性思考。你看他总是往反方向思考,把一个所谓的政治上不得意跳江自尽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男女关系的故事。但是你发现这个故事比以前的更精彩,更具有历史的说服力和民俗的解读能力。他构成了一个自身自圆的闭环。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就像我刚才在讲的分众一样,你从location角度去想没有道理,但是从人的生活轨迹你会发现换了一个逆向的角度,换了一个跟原来的思考逻辑不一样的角度,不再location为王,不再以地理位置为王,而是以人的生活轨迹,以人的生活圈为王的时候,它所有的解释逻辑都发生改变了。你发觉你的市场空间很大,原来没有人做过,是一片白纸,你植入进去就开创了全新的一个实业体。所以这是我说的第二个部分,一个人在创业过程当中,什么可能成为一个创业的新项目,如何去发现你的蓝海。
第三个部分我想讲讲,今天大家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个大时代当中,你原来拥有什么不重要,原来拥有的都可能被冲垮,被颠覆掉。那今天我们想,如果一个公司已经在社会上立足,已经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公司,今天你面临移动互联网的挑战,该怎么去思考,怎么去变化?我也说说分众在过去4、5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候的很多的思考路径。在移动互联网开始起来的时候,我们还是很焦虑的,移动互联网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这次变革会不会涉及到以分众为代表的这样一种生活空间媒体?会不会受到很多的挑战?后来我们觉得要静下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我们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存量资产,什么是我们的变量资产,什么是可能的增量资产。
我们当时研究了存量资产之后,我跟很多同事分享,说什么是我们的存量?比如说媒体我认为两句话就说明白,一个叫主动的,一个叫被动的。主动的就是你这个人的资讯模式是什么,被动的就是你这个人生活空间是什么。比如说我认为围捕一个消费者,就是左手怎么抓住他最主要的资讯模式,右手怎么抓住他最主要生活空间。比如说一个大学生,以前的资讯模式是什么?QQ、人人、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生活空间是什么?寝室、食堂、教学楼、操场。那今天一个二十几岁到45岁的人的资讯模式呢?微博、微信、百度;生活空间是什么?写字楼、公寓楼、电影院。45岁以上,如果不是一个商务人士的话,资讯模式是什么?是电视。生活空间就是社区、卖场。
所以我觉得围捕一个消费者,就是左手怎么抓住他最主要的资讯模式,右手怎么样抓住他最主要生活空间。其实这两个角度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是中国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资讯模式多元化、碎片化和易变化。什么叫多元化、碎片化?比方说我们以前一直说一个新的品牌,在今天要被消费者记住的成本点和难度变得越来越高。十几年之前,你在电视上去打个几千万广告就能知名度大增,但是十几年之后,今天你看这过去三四年当中,电视到底做起过哪些新的品牌?这变得很难。因为一个创意性品牌,没有那么多资源,不可能说一下子能投3、5亿广告,你投上几千万根本没反应。所以很多创业公司就被埋没在这样的一个媒体成本的过程当中。
资讯模式的碎片化和泛滥化还导致一个问题:即使你是一个老品牌,你想做一个新信息也很难。比如娃哈哈的广告语是什么?一想到娃哈哈,我的眼中只有你,王力宏。那如果你真的问我,娃哈哈现在的广告语是啥?王力宏?十几年之前就是王力宏了,请问现在广告语是什么?代言人是谁?康师傅冰红茶、冰绿茶广告语是什么?代言人是谁?大家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在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当中,一个广告语,代言人都很难被记住。
能够真正被记住的是什么事呢?一是社会重大事件,MH370残骸被发现了,对不对?然后是这个亚投行成立了,那个南海有危机了,这是社会重大事件。还有一种是社会重大娱乐,郭美美被抓了,黄海波嫖娼了,王菲谢霆峰又复合了,三里屯又啪啪了。除了这些事情,什么能够被记住?只有社会重大事件和社会重大娱乐。一个品牌的什么信息,什么广告语,什么代言人,多low啊,消费者凭啥要记住这些东西呢?广告主认为我放了那么多遍广告。你要知道,我放了十几亿你还不看见,其实消费者根本视若无睹。这就是今天一个品牌传播最大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今天中国新闻已经不行了,娱乐还是在。为什么新闻不行了?因为现在手机嘣嘣嘣,你们在路上,白天早就把它看完了,哪有晚上还有新闻这个说法,新闻早就变旧闻了。但是娱乐存在不存在?加多宝《中国好声音》大家知道吗?立白《我是歌手》,伊利《爸爸去哪儿》知道吗?在中国有3000多个栏目,你要找3000多个栏目中前五大栏目,去做冠名赞助商,依旧可以成功,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中国真正被讨论的栏目,就是前五大,而在前五大一定要做冠名赞助商。加多宝《中国好声音》大家知道吧,但片中广告是什么有多少人知道?立白《我是歌手》片中广告是谁,有人知道吗?消费者是消费内容,不会消费广告的。所以这个时候,冠名赞助商要把广告植入到内容当中,成为内容一个组成部分,镜头一转台子上就有加多宝,镜头上下都是加多宝。这么多的植入,这么多的口播,它跟内容组合在了一起,也就只有冠名赞助商能吃到那个所谓的能量场。这个娱乐有多红,冠名赞助商可能就吃到了它所产生的能量,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娱乐赋能,赋予你品牌的能量。但只有冠名赞助商能吃得到能量,中间插播的四五十条广告,人家想也想不起来。这就是我说的第二个挑战。
当然现在除了娱乐,除了电视最牛的节目之外,还有电影院。我想在座各位都很喜欢看电影,现在票房动辄十几亿。2006年我们投资华谊兄弟的时候,很有趣的是,一部片子能到6000万就是国产票房总冠军,现在6000万名字都不会知道,都是十几亿,二十几亿的,所以整个票房娱乐的中心,变成了电视最红的栏目和电影院当中最红的电影,我觉得是这两个。
第三块是小米模式。小米怎么创造了一个模式,创造可以被传播的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为主导的社交媒体,如何创造可以被传播的内容?这个方法我认为最省钱,最被创业者希望采用。但这个方式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可遇不可求。大家都想做爆款抢头条,但是我一直说,今天小米是不是做爆款抢头条的高手?是不是最成功的成功者?当然是。但是做爆款抢头条,每个人都要去抢头条,但有时候汪峰都经常抢不到头条,哪有那么多人可以抢头条。所以这个方法可遇不可求。这五年当中,社交媒体是不是主流?当然是主流,你每天60、70%的视线都在社交媒体上。但是社交媒体到底开创了什么品牌?除了褚橙、小米等少数几个,不会超过我两个手吧,这十个客户了不得了,绝大多数客户,这么多的新品牌,没有几个是靠社交媒体被真正爆款炒作出来的。所以这个方法好,但可遇不可求,对所有人,要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可能才有。很多时候是很多契机的形成,没有褚时健,哪来的褚橙,没有褚橙哪来本来生活。所以很多东西,有它本身能力的问题,还有很多的时运问题,这是我对资讯模式的看法。
那分众是做什么的?分众是做生活空间的,它不做主动生活模式,而是做被动生活空间。为什么呢?我认为分众是个二流公司,做不了伟大的事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是伟大的公司。为什么称他们是伟大的公司呢?因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他们是做资讯模式变革的。我认为资讯模式永远在变化,所以一个伟大的公司就要承担伟大的挑战和使命,因为随时随地别人都在捅你,大家都认为你是三座大山,有无数人想过搬起这座大山,颠覆这座大山。但是今天我们看到,资讯模式确实永远在变革,五年前大家用的最多的是微博,五年后用得最多的是微信,再五年一定是微信吗?这也很难讲。我认为未来是不是微信开创了新的东西,或者是别的公司开创了新的东西替代了微信,这都不好说。所以资讯模式是一个很难操作的东西,我觉得不是我们这样的人能力能所能达的。
所以我一直说资讯模式,人的资讯模式永远在巨变,但是人的生活空间其实是不变的。无论你资讯模式是微博还是微信,还是啥信,你要回家吧,你要上班吧,你要到卖场买东西吧,你要到电影院看电影吧,这不太容易被改变吧。你回家还要看到我们的框架,写字楼还是可以看到楼宇电视,你到电影院还是回避不了我们大的电影屏幕映前的广告。所以分众的工作就是把广告植入到消费者必经的生活轨迹上,形成唯一化选择。生活,工作、购物、娱乐是必经。
什么叫唯一选择呢?控诉一下互联网,在座各位很多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导致的结果是,消费者取得的信息成本为零,但是选择成本实在太高。为什么有这么多?因为信息量被搞得太大了,都是用多少T,多少P来计算的。最后导致选择题太多。我自己一直是背互联网而行的,我说不要去学习互联网,互联网使信息量变得很大,不要让消费者有太多选择。一个人总要回家,总要上班,总要到卖场买东西,在那个时空中,只有我一个人存在,别人不存在。比如说晚上有120个电视频道,你的资讯模式是电视,有120个。电梯口只有一个频道,你能在电梯口转台吗?行不通吧。刚才我一路来这边的时候,马路有多长?我路过了100个候车亭,广告路过了吧,而且还路过了100个公交车身广告,屋顶上还有50个吧。但是你知道我来了之后还记得谁吗?大家每天路过那么多广告,真的回去想一想,到底记得哪个广告?不一定吧。你进入太多选择了,广告太多了,你不一定记得起来。
但是大家如果再回忆回忆,你们家里面有两个电梯海报,大致是京东,还是小米呢?它是你早上爬出来后的第一个广告,回家后最后一个广告。一个礼拜下来,它是放京东的,还是放小米的,还是放什么,你大致是知道的。所以这就是你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无法回避的存在,并且它在固定的空间让你经常看到。供应量没那么大吧,你们家不就两个电梯,不就四块海报板,六块海报板,了不得了。马路上经过几百个广告你不一定想得起来,但是你每天,相同时间相同地点,路过的那两块板,大致是知道的。
所以我是按反互联网的方向去做的,我反互联网有一个好结果,现在分众的很多广告是来自于互联网公司的。大家看到各大互联网公司,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好像线下一做广告,基本都是以分众为主导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反过来做了互联网反方向的事情,不给消费者太多选择。
第二个我觉得我们存量资产是说,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没有人要看广告,广告是个遭人厌的东西,广告要被人看,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广告在内容性媒体、资讯媒体上必须植入内容,做成话题,它必须跟话题融在一起,纯粹插播广告是没人看的。因为消费者是消费内容,不是消费广告。但是分众是另外一种媒体,它是一种渠道型媒体,根本没内容,它霸占了一个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在时空中你比广告更无聊。当一个人处在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和空间,广告就被人看了。比如说大家知道世界上最难看的是什么杂志吗?航空杂志难看吧,坐上去之后,很多人都去翻航空杂志,你知道它很难看,但是你就在那个时空当中,在那个场景当中,就拿了航空杂志在那里翻,翻完了还记得内容是啥吗?没有人记得吧,但我说说广告是什么?大概你会记得的。封底大家一想,不是卡地亚,就是劳力士,什么江诗丹顿、宝齐莱、万国表、百达翡丽,听到过吧。本人是不戴手表的,也经常买不起手表,但是这些手表的名字大家是从哪里看来的?你看一本航空杂志,记住的都是广告,内容一概想不起来。但你换一本,你如果看了一本财经杂志,或者是看了一本企业家管理类的杂志,或者看哪个杂志,最后你发现,你记住的都是内容,广告一个想不起来。所以我说内容很精彩,其实很危险,记住的都跟内容有关。最后还有一个就是访谈。所以我当时创业的时候,几乎做完了所有杂志,和所有电视栏目的访谈。通过内容性的叙述来展示你的价值观,来展示你的对产业的看法,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效的。
反过来在这里面插播广告有效吗?不太有效。而作为硬广告真正有效的地方、暴利刷屏的地方是什么?当一个人处在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和空间的时候,在这个场景下,把一本航空杂志寄回你家,你肯定不会翻的,但是在飞机这个场景当中,你就会看。如果等飞机,在飞机上的无聊的场景,就好比是坐电梯里面,或者在电梯口等电梯一样的场景。这就是有人会看广告的原因。
第三点我觉得,分众的的存量资产是精准细分的。因为我们第一天就把这个公司称为叫细分受众的媒体。什么叫精准细分呢?比如说很多电视广告是让10亿人看3遍,比如说CCTV,让10亿人看3遍,这是它广度足够大。但同样的钱,可以让1亿人看30遍,为什么呢?我觉得我们覆盖不了那么多人,8亿农民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让他去吧。在5、6亿都市人当中,你把20岁以下的放掉,把45岁以上放掉。中国有多少20岁到45岁都市的人,大概有3亿多。3亿多里面月收入在三五千块以上的,是多少人呢?就1亿多。所以我觉得分众楼宇电视一天覆盖1.3亿人,它的工作就是锁定这1.3亿20岁-45岁,月收入三五千块以上的,都市主流消费群,让他看够足够的遍数。
以前讲媒体看频次,叫三家五家七家。三家以下是无效的,五家是中性,七家就记住了。连续四周看过七家,印象就会很深刻。我说这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理论。今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么多的信息量,你觉得还能按照50年代的理论来看吗?一个美国人50年代的信息量和现在中国人的信息量相同吗?不可能。我觉得三家是没有效的,一定要三十家。所以我非常欣赏史玉柱总讲的一句话,“广告要过度,打过临界点,消费者才有足够的记忆。”所以我们刚才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精准,要怎么锁定你想要的目标受众,让他看够足够的遍数。
与此同时大家说的框架,框架没啥精准了吧。在社区里面,老人小孩什么人都有,那要怎么分呢?其实我们在这里面分的很清楚,比如说国美、苏宁,他们到我们这要做什么广告?他说到你们这做,他要的楼大家都不要,为什么?他要刚刚交楼入住率低于30%、家电没买过的。以前很多高档白酒,它要什么楼?不要商务人士小区,要政府官员小区,这种喝的力度更大,大酒杯喝。我们都是小酒杯,碰两下根本没有人理我们。所以你再看看,比如说汽车公司为什么喜欢框架?大家想一想就知道,奔驰汽车要几万块的楼?5万以上一平方的楼。保罗汽车、雪佛兰汽车,2、3万的楼就够了,楼价是不是社会身份最好的象征?所以你可以根据楼价来分析。我们背后有一朵物业云,这物业云还有location。比如说一个产品只有在家乐福有得卖,那我们在家乐福旁边3公里之内的小区做广告是不是更精准呢?我们的一朵物业云,里面有70几个问题,我们跟物业签约的时候就锁定了这些信息。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能为广告主提供,根据物业云所得出的最精准的信息。
回过来说,这之后分众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让广告如何跟今天的电视、报纸、户外,这些所谓大众媒体的市场更精准。但今天的精准只能说是泛精准,相对比他们更精准地锁定到你想要的这个族群,所以从大众到分众,但并不是小众。但回过头来说,能不能进入到一对一?我认为媒体一定是从大众到分众,未来甚至是一对一的时代,能不能走到这一步,就是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思考。
这就是我给大家讲的,我们所面临的存量资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太能被动摇的资产。但什么东西可能被动摇?我们刚才讲了什么?讲了无聊。PC时代起来的时候,无聊被打破了吗?没有。你不能端着PC机下来吧,但是今天手机它可以端得下来,端下来之后会使很多人永远处在有聊状态,而不是无聊状态,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在电梯口会不会被改变呢?当时移动互联网崛起的时候,我们对四个业务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发现原来框架没事,为什么呢?电梯门一关没信号了,所以这也要感谢各大电信公司对我们的支持,一旦没信号了之后,3G也打不开,有时候有电话信号,但3G信号基本上是没有的。所以最后没办法,在电梯里手机只能放下来,旁边两块框架继续起作用。
然后是卖场,大家有没有在卖场蹭wifi的习惯?好像没有吧。卖场的人都在推着车找东西,所以这也没什么影响。电影院咔灯一暗,开始放广告了,大家是不是还在看手机,也没有。在黑灯的环境下,大家都停下来开始看广告,因为这么大的声音,这么大的屏幕其实也很难回避。我发现这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我们的楼宇电视有没有影响?因为他在电梯口要等两分钟,我们发现就有了一些影响。我们在不断地追踪调查后发现,电梯口原来真正会看手机的人大概只占了5%,现在占了多少?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大概占了19%,这个数字就一路停上在这个位置上。有一些城市调查出来的结果是14%、15%、16%,还有一些地方调查出来是10%,我看到过的最高峰数字是19%。这个数字大概在14%-19%之间停住了,到现在为止每个月调查都差不多。我发现大家的更机潮、换机潮已经过了,写字楼里面几乎没有人不是智能手机了。这种情况之我觉得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因为分众一天有1.3亿人,如果有百分之十几的人,从原来不看手机转化成在电梯口看手机,后果是什么?1000多万人没了,近2000万人没了,这对我们产生了非常大的挑战。后来我认真研究了一下,发觉这个挑战我们必须承受。为什么呢?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这个东西,对社会产生的危害非常重大,尤其对媒体的危害也非常重大。为什么呢?它对各大媒体都造成重大挑战,它对报纸造不造成挑战?新闻客户端,然后微博微信,这个时候报纸的需求度就大幅下降了。那有没有户外受到挑战?原来我们为什么看户外?我们原来坐在车上,没事看看窗外,这么多广告路过不一定记得住,但是会看到。现在大家在车里干嘛啊?一路上玩手机,从头玩到尾,最后旁边路过啥知道吗?
我以前是最喜欢看户外广告的,我的职业习惯就是,一坐在车上、去机场的路上,我就开始研究机场的那些高炮是谁,路过的广告是谁,谁没在我们这做广告,然后打电话回去骂人。现在我上了车要干嘛呢?先把微信搞一搞,邮件搞一搞,然后还要把新闻客户端搞一搞,这些弄完了到了机场,今天堵车没堵车都没搞清楚就下车了。是不是这种状态?这种情况之下户外眼球基本上咔嚓就跌下去了。我们又看到,PC互联网流量70%跑到手机互联网上,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大家都受到影响。不过我内心稍微有点安慰,因为我们在这么多媒体上受影响程度已经算是比较小的,而很多人却是资讯模式革命。
反过来说,我发觉我们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我们的时间非常短。如果你坐在公交车地铁上,时间就会非常长,一旦你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你心里就感觉处在无聊状态,那怎么办?你肯定掏手机出来,这你没法阻碍他,他就是这个习惯,很稳定的坐在座位上,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去玩手机,而且一般性坐公交车、地铁都不止10分钟,很多是半个小时,有了这种心理预期,手机就必然产生。但在电梯口的时间比较短,也有人一路上看过来。但走到电梯口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同志,因为时间比较短,他也不能老是玩手机,要么就是站着了,要么就不能很认真地看。你还得看电梯门开了没开,你知道自己不稳定,这是一个短暂的停留时间,一会要进去,一会要出来。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就发现,我们以后做媒体就有一个指标,一个人在十分钟以上的时间,在一个非常稳定的环境当中,他只要能够坐着就一定会把手机搞出来,在这种时候,你只能抓碎片化的无聊,在极短的时间当中形成收视,而很难在一个大段的消费者的无聊当中形成收视。所以我认为手机根本不是劫持了碎片化的无聊,而是劫持了比较大段的无聊,我指的大段是5分钟以上、10分钟以上的这样的无聊时间,所以这是第二个。
但是这个变量已经形成了,怎么办?你无法改变他的选择。那我们就想什么是我们的增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底有没有增量产生呢?后来我们发现了几个点: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形成非常大数据的题材,比如说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的物业云后面可以加百度云,因为我们跟百度探讨之后得到很好的启发,现在都通过手机使用百度搜索,而非PC。70% 的手机搜索会导致什么结果?在搜索的时候,你搜索的内容跟这个搜索的经纬度会被背后绑定。比如说某一栋楼大概有5000个人,这5000个人在过去一个月搜过什么内容,跟这个经纬度有关。所以我们把分众的几十万个经纬度,公寓楼、写字楼经纬度、小区那些经纬度输给百度,百度会为我们对每一个经纬度进行贴标签的工作。他会告诉你,每一栋楼在过去一个月搜索100个关键词的概率是什么?比如说某栋楼对母婴、汽车、惠氏奶粉、奔驰的搜索概率是什么?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云决定我们的屏和框放什么。所以我觉得物业云+百度云是个绝佳的组合。
我们后来发现百度能够解决人生里程碑方面的事情,比如购车、购房、母婴。用户会搜索出国留学、出国旅游等,但在搜完后他会不会搜海飞丝呢?会不会搜康师傅呢?基本不会。在这种情况之下,没人会有搜索快消品的习惯,这个时候快消品靠电商。与主要的电商网站合作可以得到一个数据——送货的数据。送货一般送写字楼或公寓楼,只有这两种选择。当你送到写字楼、公寓楼的时候会发现,像分众这样以公寓楼、写字楼为单位的广告媒体就得到了好处,为什么呢?比如我们可以研究,有哪些品牌的洗发水和水送到星河湾这个楼。有一些高端楼层用电商的机率非常少,怎么办?我们就使用垃圾分析结合法。我们雇了很多阿姨去打扫垃圾,大家喝完的水瓶都会留下条形码,阿姨就像超市服务员一样用一把枪去扫条形,扫完了这把枪的号码就是小区号,这样知道这些垃圾到底是什么,是哪些品牌,是依云?还是农夫山泉?还是康师傅矿物质水?还是昆仑山矿泉水?我们把这些信息以数据形式采集回来,形成我们刚才说的电商云。当百度云、电商云和我们的物业云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就全面进入了更加精准的时代,云来决定屏和框去放什么,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增量,如何把精准做到更精准。
移动互联网之外还可以形成O2O的互动。比如说我们是一个off line的媒体空间型媒体,怎么和on line结合?大家都有手机,手机上都有wifi,现在手机点开摇一摇,优惠券就会跳出来。去年11月11日我们跟淘宝学了摇一摇,双十一期间,上面放什么,点开手机淘宝摇一摇就会直接跳出。例如上面的广告是欧莱雅,就会跳出欧莱雅的特卖页。那这些东西就能随时随地连接消费者。分众曾举办520宠爱节。从5月10号开始打广告,只要用户扫一扫,或者在电梯口摇一摇,就会收到现金红包,这个现金红包一路发到今天。分众专享是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成立后通过三个月的努力,微信公众号拥有3490万用户。通过广告、摇一摇、互动扫一扫之后,把用户沉淀在微信上。比如以微信为平台,沉淀在微信号分众专享这个用户群上,即使用户不在屏旁边,我们也可以推送给用户。分众做了很多实验,比如如何在屏幕和单独的手机端中形成分众植入进去的平台。这就是O2O所带给我们的价值。
在未来,分众不仅仅是一个媒体生活圈,在新的事业中,分众的人囊括2.5亿公寓楼、写字楼的人,而我们的理念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予分众一个机会,分众不仅是做一个媒体商,不仅是一个媒体生活圈,我们还要致力于成为人与品牌信息、人与服务、人与金融对接的生态圈。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江南春先生带来的分享,非常的精彩。现场的朋友有需要提问的可以举手示意。
提问:我想问一下,现在很多广告都避而不谈自己的产品内容和功效,而是以打亲情牌或者是一些我们大众看不懂创意来获取关注点,希望通过关注点来转化成产品本身的销量。但是往往我们看到广告可能笑一笑就过去了,可能也会有一段持续性关注,但是记不住产品和产品的功能性。但是像那种老品牌,比如宝马、钻石恒久远这些我都能知道它们的功能。但是像新型的广告,就是打亲情牌而不提功效的话,你是怎么看的呢?
江南春:OK,谢谢。一般正规的广告有两种方向,一种叫USP方向,即独特的销售说辞。当某个产品拥有独特的功能卖点,且该功能卖点具有极大差异化,广告一定会选择最省事的方法,把产品独特的功效和差异点展现给消费者,所以叫独特的销售说辞,一句话道出跟别人的差异点。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广告说不出差异点,是因为产品本身不具备科技的创新,具有很强的同质化倾向。当碰到同质化倾向,说不出很强的差异点,一般就采用第二种方向,即情感共鸣。还有一种更现代的方法是找社群标签,自我标签,这也是可以成功的。
你刚才说的情况属于第三种。广告虽然抓住了眼球,但是没有充分表达产品应有的价值。这个时候消费者只抓住了眼球的瞬间,但是并没有留下对品牌、对产品的深刻记忆,这是个比较失败的案例。但第二种也有可能成功。当今消费者对功能卖点的认知会越来越不重视,尤其是85后、90后消费者,他们成长在一个物质泛滥、产品琳琅满目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之下,对消费者更好的诉求方法并不是功能卖点,尤其是产品经常没有差异化的功能,最好的方法是寻找社区标签。
什么是社区标签?消费者购买这个品牌并不纯粹是为了功能,而是购买这个品牌来代表消费者的逼格,是二逼青年,还是傻逼青年,还是文艺清新。逼格是什么很重要。比如跑步,现在很多人说跑步很流行,喜欢跑步成了一种人生价值观的标签;还有星巴克,分众大楼有7个楼面,在顶楼有一个咖啡厅向大家免费提供各种咖啡,但我们底楼就有一个星巴克,很多同事都宁愿早上排队买星巴克,然后拎着一杯星巴克,一路上穿过很多人流量跑到办公桌上,啪一放,打开电脑开始工作。他觉得今天早上不喝一杯星巴克,很难开始工作,是不是?
这说明什么?说明星巴克是一种标签,它标签你是一个资深白领,是一种style的象征。之所以购买星巴克不是因为咖啡好不好喝,而是这个标签让别人觉得我和一般小白领有所区别,我是可以每天喝一杯30元星巴克咖啡才开始工作的资深白领。
再举一个有趣的例子,马佳佳也曾在一个演讲引用过。她是个90后,她的回答更能说明问题,她举了一个例子说明70、80、90的区别。她说70后搞对象怎么搞?第一句问你爸爸妈妈干嘛的?第二是问你干嘛的?第三句话是你性格好吗?这三句话问题就是功能卖点性诉求,我要跟你过一辈子,你的功能卖点是不是适合我、你的家庭背景、职业性格好坏,这都是我跟你未来过下去的一些功能卖点的详细竞标。而80后是名牌意识,问的问题是你有车吗?有房子吗?名牌大学毕业吗?有车有房名牌大学毕业,这是80后的评价标准。85后、90后会问你喜欢看《小时代》还是《后会无期》?喜欢看《海贼王》吗?喜欢昆丁还是希区柯克?听音乐喜欢听张楚还是小野丽莎?她就先嗅一嗅,你跟我是一个味道的吗?跟我笑点一样吗?如果连笑点都不一样,我们俩怎么能生活在一起呢?所以他们靠嗅觉来判断跟你是不是一个族群,非我族群必属异类,这样无法在一起生活。
提问:江南春先生从诗歌讲起,然后又分享了创业的干货。那我今天,我做了六年半的江南,是我的笔名,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估计今天我可能是来自最北边的一个听众。我现在做的是家纺家居,我自己的公司叫爱饰,想提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我觉得诗人在这个时代会永远存在,80年代对校园诗人来说可能最辉煌,例如复旦诗社,包括华东师大的夏雨诗社。包括徐芳老师等等,都很不错。其实我觉得人生无论是创业也好,都是诗意的人生,这是第一个表述。
第二个关于请教。我们当中一些人可能做的是大众生意,江南春先生做的是分众,那我个人因为是做爱饰家纺家居这一块,面向小众,江南春先生对小众市场有没有一些指导?谢谢!
江南春: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小众市场呢?因为每个人都会碰到装修。
提问:是这样的,来的时候我自己也在想,我说的是品牌,我不希望像罗莱、水星一样。
江南春:等于说你的品牌是特别高端的是吧?
提问:我的其实有点定制。那可能我的受众首先是我的朋友圈子。比如说某位朋友将来要结婚,他知道我是家纺人,那他可能会找到我,问我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可以告诉他你接受的预算是多少?我会根据妻子或老公的要求提供选择。我的产品不是生产,而是直接去找寻供应商,是这样一个情况。
江南春:OK,理解,谢谢!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未来的产品,未来的传媒,都会从大众到分众到一对一。他刚才实际上说的是,当所有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时候,小型个性定制的时代已经产生。但是你要做这个产业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点,一是你的后台供应链是否柔性,可以根据工业4.0的原则,在后台为你所面对的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而这个个性化定制并不会导致成本的大幅上升,因为消费者对定制产品的成本上升空间是有限度的,如果你的成本上升只在10%、20%,最多不超过30%的情况之下,消费者的定制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你的定制把价格翻好多倍,脱离事物应该有的价值,那么你的定制很难形成规模化效应。我认为定制市场可以做一个大型的市场,因为中国不去做一个大型的市场会非常可惜。但是我们把生意做大,定制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小众,人人都有定制需求,当定制产品的成本差不多,或者只是相差10%,谁会不愿意定制呢?
我看到过衬衫定制公司,我买来的衬衫经常是袖子更长一点,因为我本人的手长得比较短,衬衫不会根据我的手长短而来。但反过来说,现在有了服装定制,而且定制不需要服装师上门测量,你只需要自己拍张照片,输入一些信息,会有一个大数据帮你测算出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中,如何在不见面、不增加成本情况之下就能帮你定制,而现在定制出来的衬衫大概也就200块钱, 我觉得200元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做生意还是要做一个大规模的生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像分众现在是中国第二大的媒体公司,它的生意仅次于CCTV,那为什么分众可以第二大的媒体公司呢?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不同产品线针对不同的人群。比如说电影院就是从学生开始,16岁、17岁学生开始到35、40岁都可能是电影院人群。那楼宇电视,简单来说针对25岁到45岁月收入5000块以上的人群,电影院就是时尚、年轻的人群。其实70、80%的电梯公寓楼都有我们的框架,几乎覆盖都市主要的人群,但在里面你可以自由去选择。我们要让广告主在覆盖广泛的人群当中找到精准到达的可能。否则的话,太细致则不具备海量能力,而且光做精准则导致生意规模起不来。所以我们要在规模化的平台之下找到更精准细分的方法,你的生意才能真正有起到一个,不能说伟大的公司吧,至少在自己的行业当中,能够具有开创性,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司。谢谢!
提问:江诗人您好,在你身上诗人肯定不等于穷人。
江南春:没有。
提问:您的演讲是我见过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停顿的一个演讲,导致我实在没有时间低下头来看手机。刚才你说到创业的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我特别有感触,也有一些疑问。创业要基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对此我深有有感触,或者是自己对某个行业非常了解才能去创业。现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让很多人都想创业,但是很大部分人,其实很难分得清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基础在什么地方,往往随波逐流做一些选择,丢掉自己的优势。对此您能不能给大家多一些指导,多分享一些感受,让大家以后在有机会走向创业这条路的时候,能够选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谢谢你。
江南春:谢谢,也说不上什么指导。我觉得这是个概率高低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绝对问题。你去做了一件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你也不是这个行业的专家,最后你因为一个独特的思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行业,这种概率也是有的。但是这不是大概率事件,如果这种事件做成了,往往是个伟大的事件。所以我觉得在大概率过程当中,如果你相信社会有概率的话,那一定是说有两种人容易成功,一是比如我做互联网+,那我往往要从互联网出发,对这个行业有深入了解,你只有对行业深入洞察,才会看到这个行业的痛点,它的效率低下,就会想方设法利用互联网手段能够去提高效率。
还有一种人群,我就是这种人群的用户,我在被服务的过程中有切身之痛。很多人开互联网装修公司,是因为在装修工作中碰到了很多不如意,他从用户角度发现了很多的感同身受的痛点。我想史总说明了原因,不是做保健品,最后他找到游戏,也得到巨大成功,这是因为他热爱打游戏,作为一个用户,他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体会到怎样的游戏才会让消费者有更强的卷入,有更强的兴奋感。本来是喜好行业的用户,再从用户出发,代替了用户的视角去看问题,往往容易成功。
还有一个角度就是你对这个行业的深入理解,你看到了行业当中的无数的效率低下和痛点,我认为这两种人都是可以成功。否则的话,大家都说拿起互联网武器去改造什么行业,我认为都非常困难。因为除非你正好撞对了,一般情况之下,每个行业都被几乎各行各业的人都研究过了,尤其是今天,大家都知道用互联网去改造各行各业。所以如果你不是这个行业洞察力最强的那些人,我认为也很难成功。谢谢!
主持人:谢谢,非常感谢。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江南春先生,感谢你的到来。
江南春:谢谢大家。
主持人:以上就是本期《享说》的全部内容,我们下一期《享说》再见。
关于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享说》完整实录的相关讨论如下:
相关问题:
答: >>详细
相关问题:
答: >>详细
相关问题:
答: >>详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