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赤星_真有赤星现象吗?”,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可能有吧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真的有赤星存在吗
没有的 只是一个传说
问题2:什么叫月食星现象
月食
月食的原理和日食类似.在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食都发生在“望”,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每年月食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从现在到2000年,中国能见到2次月全食(1997年9月17日, 2000年7月16日)一次月偏食(1999年7月28日).
古时候,人们不懂得月食发生的科学道理,像害怕日食一样,对月食也心怀恐惧.外国有人传说,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了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情况十分危急.懂点天文知识的哥伦布知道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著人大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土著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干戈为玉帛.
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其次是中国公元前1136年的月食记录.月食现象一直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就弄清了月食原理.公元前4世纪,亚里土多德从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而推断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和公元前2世纪的喜帕恰斯(Hipparchus)都提出通过月食测定太阳-地球-月球系统的相对大小.后者还提出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同时观测月食,来测量地理经度.2世纪时,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记录来研究月球运动,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在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前,科学家一直通过观测月食来探索地球的大气结构.
解说月食
月食指月球进入地球影锥之际所出现的天象.月全食都出现在望月之夜,由于地球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折射使部分红光到达月球视圆面,致使月全食的月面成铜红色.每年发生的月食为2到5次,月球自身不发光,所以当月食发生之际,处于夜半球的居民都能看到月食.月食有月全食,月偏食以及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出现在望月,当地球在日月之间,由于黄道和白道之交角为50’9”,因而只有少数望月才能出现月食.只有月球和太阳同黄纬之际,地球的影子才会触及月球表面.
地球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倍,在月球轨道处地球本影的直径约为月球直径的2.5倍左右, 因而不会出现月环食现象.当地球本影遮住月球的一部分之际,出现月偏食,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之际出现月全食.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区之际,出现半影月食.
每世纪内月全食出现的次数为70.4次,占月食次数的28.94%;每世纪月偏食出现的次数为83.3次,占34.46%;每世纪半影月食出现的次数为89.0次,占36.60%.
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
月食的时候,对地球来说,太阳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十五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分别称为黄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约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形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来源:北京青年报)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
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复圆: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
月全食的观察
月亮可用肉眼直接观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就可以做以下两项月全食观察.
1.记录月全食的全过程
观察前准备一些观察用纸,纸上画有大圆,圆上按逆时针方向标出0°至360°,0°的位置表示月面的正北点.在月全食发生的过程中,每隔4分钟画一幅月食素描.这样做的结果即可得到一套月全食全过程的食相图.
2.观察月面的亮度与颜色
月食时月面的亮度和颜色可区分为以下5级:0级,非常暗淡,几乎看不见;1级,稍亮,呈黑黄色,细节难以区分;2级,微亮,呈黑红色或棕黄色,中心有些暗斑,外侧相当明亮;3级,呈砖红色,能看见月面细节,但很模糊;4级,呈铜红色,非常明亮,外侧很亮,略有蓝色,可看到大的细节.观察月全食时,要对月面的亮度和颜色的级别作出判断,并记录下来.同时也要记录当时的天气情况.
问题3:如果赤黄交角变大,则会引起的现象是A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大 B南北极圈度数变大 C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D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
A正确
B南北极圈会变小
C南北回归线数变大
D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
问题4:求对夜空景观的一种描述“月*星*”
月朗星稀
问题5:有谁知道会发生凌日现象的是什么星.
金星凌日
金星划过日面的罕见景象叫金星凌日,它是天文摄影数量较多的事件之一.众多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影像,不断地从可以看见凌日的区域:欧洲、非洲、北美洲和亚洲产生.以科学的角度来说,专业的天文摄影家注重的其中的科学性,以期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而以美学的观点来说,凌日影像可以分成数类.一类的主题在于捕捉清晰太阳盘面上的凌日金星.一类着重于捕捉双重凌日,例如有金星和飞机或金星和低轨道国际太空站的暗影同时出现在日面上等.一类则含有趣味型态的云朵.例如,上面这张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拍摄的影像.影像中金星黝黑的剪影,乍看之下,很容易被误认是一小团具有不寻常外观的云.
金星凌日的世界第一
世界上第一个用肉眼观察金星凌日的人是阿拉伯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法拉比(870至950年),他在一张羊皮纸上写道:“我看见了金星,它像太阳面庞上的一粒胎痣.”据分析,法拉比目睹到这次金星凌日发生在公元910年11月24日.
世界上第一个向世人预告金星凌日是德国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至1630年).他在1629年出版的《稀奇的1631年天象》一书中写道:1631年12月7日将发生金星凌日.
世界上第一个用天文望远镜观察金星凌日是英国的天文学家霍罗克斯(1619至1641年)和克拉布特里.他俩在1639年12月4日用望远镜观察到十七世纪最后一次金星凌日.
何为“冲日”
天文学家们把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分为两大类:以地球为基点,一类为地内行星,一类为地外行星.顾名思义,地内行星就是运行轨道在地球以内的行星,包括水星和金星;地外行星是轨道在地球以外的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这两大类行星在空中运行自然大不相同,地内行星的运动有四个特殊时期,分别为下合、上合、东大距和西大距;地外行星的运动也有四个特殊时段,分别为合、冲、东方照和西方照.地外行星才会出现冲日现象,地内行星是绝对不可能发生冲日.所以可以从行星在空中的位置判断它是属于地外或地内.
地外行星在地球轨道以外,当太阳把行星和地球分开180度时,简称“合”,合时,行星与太阳同升同落,掩埋在太阳的光辉中,人们无法观测到.当行星与太阳的黄经相差90度时,称为“方照”——行星在太阳以东叫东方照,在太阳以西叫西方照.如果行星与太阳的黄经相差180度,也就是说,太阳升起时,行星落下,而太阳落下时,行星升起,那么这时就称之为“冲”.冲日是观测行星的最佳时刻.
当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它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就是“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阳同时从东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亮,然后再由月亮反射回来的那部分光,也完全淹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中.
而当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时,虽然三个星球也是处于一条线上,但这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洒在大地上,这就是满月,也就是“望”.这时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差180度.
因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东移的速度比太阳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东前进13度多点,而太阳却只前进1度.因此,朔之后,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阳的东边,一两天后,太阳一落下去,西边的天空就可见到一弯新月,两个尖角指向东方.此后,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迟,月亮也逐渐丰满起来.约在朔后七天,月亮的黄经刚好超过太阳90度,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圆弧朝西的半圆,这就是上弦月.以后月亮继续向东,更加丰满,升起的也更迟了,直到望.从朔到望,月亮离开太阳的距离越来越大.
过了望后,月亮逐渐向太阳移近,月面逐渐消瘦下去.当月亮黄经超过太阳黄经270度时,它又变成了半圆形,但圆弧朝东,这就是下弦月.这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正高悬在正南的天空上,自然,我们的肉眼这时是看不见月亮的.下弦以后,月亮要到后半夜才从东方出来,它的半个圆面逐渐消蚀下去,变成狭窄的镰刀形,尖角向西.从望到朔,月亮与太阳靠得越来越近,以至再次与太阳黄经相同,消失在晨曦中.
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时间,叫做朔望月.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月亮与某一恒星两次同时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月”,恒星月是月亮绕地球运动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比恒星月长,道理与太阳日比恒星日长是一样的.恒星月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而朔望月却因为是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上涨潮落潮有关,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系,对人们夜间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自然地以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