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入口在哪?移动互联网是众多IT企业必争的一块宝地,因此谁可以在发展初期占据更多更稳固的地位,谁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博弈的成功性就更大,因此目前争斗就处在了移动互联网入口上面了。
在操作系统上面,apple和谷歌两大公司的产品基本已经占据了全球几近全部的市场;在硬件比拼上,以三星为首手机制作厂商也纷纷发力猛进;在应用领域,众多互联网公司的进军让整个市场也变得混乱起来,呈现了一副百家齐鸣的局面。处于成本、技术等方面的约束,大部分的公司也只能在应用领域抢占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了。

说到入口,不论是在PC互联网上还是移动互联网上,入口就是一座城门,东南西北或者更多城门背后的人流量、保卫力量都有所不同,那对于进军的团队来说自然也是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因此在没有出现更容易打开的城门之前,目前大多数的城门还是应用市场、浏览器、分类APP和第三方桌面。
应用市场基本定型
在全球的应用市场竞争中,操作系统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随着谷歌安卓和苹果ios的操作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巩固,apple store和google play也就在应用市场上占据了大量的份额,其他的竞争对手由于在最基本的操作系统上无法获得较大帮助,因此无论是在用户还是开发者上面,都难以取得较大成绩。
尽管在国内有多家第三方应用市场,但是在apple store和google play面前终究只是小打小闹,翻不起什么大浪。而随着苹果谷歌等国外强势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目前依靠免费下载、自动安装等轻便式服务吸引用户的第三次应用市场在市场上的优势也将被削弱,因此除非有了国产好用的手机操作系统,
在第一入口上可以保留大量的国内用户,否则国内的第三方应用市场将难以走上移动互联网的大台面。
至于移动浏览器,尽管浏览器在PC互联网上确实是一大流量巨大的入口,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上浏览器还会是大流量入口吗?相信这样的问题不仅是浏览器公司还是业界分析人士都已经不知道讨论过多少次了吧,但是在app的强势进入之后,浏览器受到的冲击能否将其转化过来?
众多周知,PC互联网上人们要和某个站点进行信息交互的话一般都是经由浏览器进行操作的,但是随着移动APP的发展,很多受到大量用户欢迎拥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互联网公司都纷纷推出自有的移动app,用户无须再仅需浏览器输入网址或者打开书签直接打开app即可进入想要进入的站点获取想要的信息内容。因此在app的强势冲击,社交巨头放弃html5的情况下,很多人也就开始唱衰浏览器了。
然而随着HTML5标准的不断完善,官方也宣布将会在2014年之前完成HTML5标准化工作,浏览器厂商们也纷纷加大浏览器里对html5技术的支持力度,妄图通过html5来改善一下当前的局面。因此浏览器的游戏、应用、小说等新兴栏目的出现就让浏览器不再是以前单纯地提供给导航服务和友好的网页显示工具,一站式的目的也渐渐透露出来。尽管随着html5的应用,很多浏览器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浏览器最后是否可以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还主要取决于html5技术,这样的话就只能静待html5标准化之后的市场结果了。
至于移动APP,这也是一片鲨鱼小兽皆有的复杂海域。制作一款app容易,为app的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也不是很大难题,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环境下的产品,要成为流量入口却不是一般app所能达到的。有相关机构数据显示,用户手机中经常使用的app不超过15个,这和PC互联网上的电脑桌面应用程序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PC的桌面上面,不管我们桌面是否拥有多少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但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去无非是工作、学习软件、及时聊天工具、安全软件、浏览器这几类程序,因此和pc软件一样,移动app要想获得大量的用户持续使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用户,移动app就不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有能力打造平台型超级移动app的公司在国内确实不多,拥有打造这款神奇的一站式的流量大入口的超级的app除了在pc上拥有大量资源的四大门户和百度、阿里之外几经没有,因此很多公司的app也只是为了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尝尝鲜罢了。
那么貌似最容易攻破的城门就在桌面程序上。近日,当人们发现期待已久的facebook手机原来只是一款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桌面程序,可以让用户更加方便使用facebook提供的服务之后,很多已经在第三方桌面上发力的公司也意识到以后在第三方桌面市场的竞争中又要和一个全球巨无霸公司开始竞争了。
最能抢占用户的地方就是基础服务领域,在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中我们可以学习PC互联网。尽管windows操作系统的绝对优势让其他的用户操作系统厂商都望尘莫及,但是依旧有很多网站因为提供windows桌面主题存活下来,如果在提供个性化主题的同时,推广自己的产品,那桌面也将变成一个较易攻克的城门,成为一大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
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是远远离不开和用户保持的距离的,离用户越近,就越能了解到用户的痛点,也就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基础服务,反之一贯的借鉴PC互联网上的经验或者以自己惯有的思想代表用户对产品的看法的话,产品虽有可能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却终究摆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命运。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