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我爱IT技术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是新闻资讯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三无教授”性格频遭同行质疑?】,下面是详细的分享!
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三无教授”性格频遭同行质疑?

前瞻科技快讯 10 月 6 日消息,2015 年诺贝尔医学奖于昨日晚间公布,来自中国医学院的 Youyou Tu (屠呦呦) 与来自日本、爱尔兰的学者共同获得了本届医学奖,屠呦呦成为中国史上首位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而在 2011 年,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指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也是首位得此奖的中国人。
据公开资料,现年 84 岁的屠呦呦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但其既无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是在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教授!
据台湾“中央社”10 月 5 日报道,屠呦呦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对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有重要贡献。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1969 年 1 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 课题组”组长,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她与工作团队在寻找能有效对抗疟疾的物质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分析研究众多药用植物,最后在中国晋代成书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录,并以此从黄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
据悉,屠呦呦 1951 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今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 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据台湾“中央社”披露,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但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她获得大奖之后,引发社会对于中国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
除了学术评价体制上的原因,虎嗅网一篇文章则揭秘了围绕在这位“三无教授”身上的诸多争议,其中就重点介绍了其当初落选中科院院士的三大原因,当然文章对中国院士选举制度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现象也进行了抨击,现全文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消息揭晓在北京时间 17:30,从那时起到现在,短短几小时内,已经有数篇讨论屠呦呦的文章新鲜出炉或被重新搬出来。综合来看,多是跟屠呦呦本人的争议性有关,另外也有关于青蒿素的讨论。本文综合微信公众号生物谷、凤凰探索,以及果壳网和网易新闻等,呈多家之言,请自辨。
过去几十年,屠呦呦在学界是个话题人物,她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多篇相关文章 (多是 2011 年发表,盖因屠呦呦获得了 2011 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指其性格和做事方式有争议性。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早在拉斯克奖颁发之前就高度评价过屠呦呦的研究工作。他提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但查过一些相关的非公开资料后,他还是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
另外,根据香港大学金冬燕教授刊文表示:“屠对发现青蒿素有重大贡献,瑕不掩瑜,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屠有其科学局限性有其人格缺陷,对此也应直言不讳。”
另外,对于屠呦呦当初落选中科院院士,该文也给出了三个原因:
我个人认为,屠当时落选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有一定争议,由屠一人将此发现整碗端去确有不妥,而更要命的是屠本人自我介绍也确是言过其实。第二,屠无论在北京或各地同行中特别是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中声誉不高,得不到有力的支持。第三,屠试图通过行政权力施压受到反弹。
关于第一条,屠的贡献似在提出乙醚提取方案并在当年的保密会议中介绍,但屠的工作据信是在被调出同事提出的乙醇提取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屠对分离活性单体及结构测定也可能确实没有实质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屠与协作组内其他同事之间也不是师生、指导或从属关系,而是互相比较独立和平等的协作关系。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她对发现青蒿素还是有原创性重大贡献的,但提出乙醇提取的原始思路、独立分离到活性单体及测定结构的同事功劳也不在其下。在当时组织大协作的历史背景下,协作组起到任何个人都起不到的作用。作为个人本应更加积极地肯定其他作出重大贡献者。这方面周维善老师在 2008 年的访谈中就做得至少要比屠好一些。
关于第二条,我记得当时领导上是做过认真调查的,但听到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负面的评价,有人指其贪天之功为己有,有人指其压制他人,有人指其愚昧和学识不足。当时领导上得出的结论是选屠作为当年协作组的代表难以服众。从屠最近接受美方采访时的态度和措词,我可以理解她之所以被人诟病的部分原因。
第三条,屠找国家领导作出详细明确和措词严厉的批示,指出青蒿素的重大贡献并明言屠应当选,结果起了反作用。历年以来控告屠的信件和材料满天飞,查下来还真有一些事得到证实。根据当时中国院士选举的惯常做法,屠也就注定要落选,并非有什么特定的权威人士一定要拉其下马。
同时,该文也进一步对中国院士选举制度进行了抨击,认为中国院士选举“荒腔走板”:
由屠的落选可以看到,中国院士选举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问题,有时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将焦点放在学术成就方面,将之作为压倒性的评选标准,应是两院今后的努力方向。人无完人,评院士主要应该评正面的贡献,不应扒粪和揪小辫。评院士的标准不应随心所欲,而要尽量客观。强调学风是对的,但抓住一点小事不放就过分了。
同样是 2011 年,根据果壳网上小组的一篇分析《说到青蒿素和屠呦呦,其实争议挺多呢,我讲讲我了解的,大家补充》中也对屠呦呦有些讨论,该文文风相对就比较幽默风趣一些了,在肯定屠呦呦的同时也有对屠性格方面的剖析:
说来说去,我是支持青蒿素的发现应该归于屠呦呦的。借用饶毅他们论文里的话:由于 1) 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 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 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所以,青蒿素的发现被归功于屠呦呦。
不过查看资料可知,屠呦呦这个人真的非常不得人心,她性格太差,做的很多事情也非常霸道无理,活该受到这么多的质疑和反对,有些质疑确实直中要害,比如屠呦呦名为组长,但在工作中是否是研究小组的 PI?她是否霸占组内成员及其他合作者的功劳?是否故意抹杀竞争对手的成就?饶毅说她还私藏了一批中医研究院当年的原始材料,秘不示人,让很多事实无据可查……有人说她之所以没有被评为院士,很大程度上就是性格所累……
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
作为一个“三无教授”,屠呦呦却接连斩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还得了!
无论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 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还是屠呦呦一个人的荣誉,国外大奖的评审们总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吧。
在今天诺贝尔奖公布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诺奖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远在 2011 年的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被描述为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科学》杂志曾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尽管争议仍在继续,但是屠呦呦毕竟拿到了中国人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信随后关于她的讨论或争议仍将继续扩大。这是一种中国现象。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
关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三无教授”性格频遭同行质疑?的用户互动如下:
相关问题: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什么落选院士,成为“...
答:诺贝尔奖,与其说是某个人的成功,更像是对国家综合实力崛起的一种肯定。诺贝尔评选标准也不代表其所在国家的认可,比如和平奖。另外再参照其他的文学、影视,获奖的往往也是西方人的主观认知,在我们看来,有一定丑化、片面,甚至离经叛道的。 ... >>详细
相关问题: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语病
答: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 >>详细
相关问题: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为什么...
答: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来自:腾讯国际新闻) 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 >>详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