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已证明企业对ERP的投入是值得的,但就我所了解的一些制造企业在实施了ERP系统后,却没有能够有效地使用ERP系统,从而无法获得潜在的收益。究其原因,排除软件本身的缺陷及服务的因素外,企业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目标,因此也就自然也无法达成目标。
系统的成功主要归因于在实施过程和系统使用方面的一些关键因素,软件供应商咨询人员的素质以及企业实施ERP的核心人员对系统的了解程度都直接影响了后期系统运作的效果,根据我在企业中从选型、实施ERP到后期的运作管理所总结的经验,ER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它非常注重实际的应用,对这门学问的学习一定要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

要想高效的运用ERP系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实施系统前期业务流程调研
在签订ERP系统实施合同后,软件供应商的实施顾问都会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展开调研,但一些实施顾问没有从事过制造企业的业务经验,仅从片面的ERP理论培训后就给企业做业务流程的调研,试想他又怎么能够发现企业实际流程与ERP系统间的差异,如何向企业提出流程上优化的建议呢。倘若企业负责ERP的“一把手”本身对系统了解的程度有限,再加上无法积极与实施顾问探讨出真实的差异化,那么这种情况一旦上线后再提出,不仅影响了项目进度、额外增加了成本,还有可能让系统无法运作下去致使实施失败。
因此,对现有流程分析,以客户为导向,进行流程改善管理BPM,流程避免复制原始流程。实施顾问与企业信息主管之间需要在调研的工作中相互配合,学习中医讲究的四诊之法“望、闻、问、切”,诊断出企业流程上问题,需要怎样的优化能够在系统上运作起来,最终需要达到怎样的一个结果,相信这就是企业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而这样的多个小目标组合起来使系统得以成功运作。
武学中常说欲要成为高手,首先须打通七经八脉。对企业而言每一支的业务流程就好比人体的七经八脉,流程只有在系统上顺利地运作起来,才标示着你已具备成功的可能性。
2 人员的培训
人们往往愿意花钱买设备,而不情愿花钱培训人来使用设备。把培训教育提到多重要都不为过,对实施ERP系统来说前期的培训即对思维上再教育,原先一切习惯的做法并不意味了是最合理的。当然,培训应该有层次的,教育和培训应以金字塔形结构进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接受ERP管理系统核心思想的培训,明白这样的一套系统对我们的业务有什么样的帮助;骨干级业务人员接受系统模块间的业务流培训,清楚地知道系统有哪些功能可以支持日常业务开展,对系统的操作有一定认识;而实际操作的业务员则需要具体了解作业的目的以及懂得如何运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IT人员不仅培训系统程序源代码的编写,更应熟悉ERP运行的理论原理,对模块间的数据流转也需要逐步掌握,当然最好了解一些部门业务的操作,以便于同业务部门形成有效地沟通。
3 基础数据的管理
数据的导入对ERP系统切换以及新系统正常运行有着重要影响,数据迁移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新系统不能正常启动,而迁移过多垃圾数据,将有可能使新ERP系统运行缓慢、甚至瘫痪。因此,在进行新旧ERP系统替换过程中,企业项目负责人除了要对新ERP系统进行项目需求、规划、实施,解决用户应用习惯以及开发相关接口外,还要认真考虑历史数据的导入问题。仔细衡量历史数据的有效性和对新系统的影响以及数据迁移的方式和方法。
在对旧ERP系统数据迁移完成后,用户还需要对迁移后的数据进行校验。我们应该认识到计算机程序没有智能行为,要判断数据的有效和准确一定要靠厂商中的实施顾问和客户中的关键用户。而检验的指标应包括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一致性。按业务流程和一些数据进行模拟,看最后的数据结果和报表是否正确。
对ERP系统后期录入的基础数据应建立规范性,形成制度化。例如:由需求部门填写数据的相关资料,递交直接主管审核后,系统基础数据维护人员录入到ERP系统中。
4 制度的建立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并不缺乏人性化的管理,而真正缺少的是制度的执行,这尤其反映在ERP的项目上,实施这样的一套系统关系到各个部门,需要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因此要明确各部门所负责的任务,完成时间以及达到的结果。一旦形成制度,就必须从执行力度上下功夫,即三化原则;流程化、明晰化、操作化。依此来确保证整个系统的顺利实施。
思考实施和运用ERP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局部效益须服从整体效益,如克服局部工作量的增加等;
2 行业的特殊性和传统落后的习惯的界定;
3 人的态度和真正的培训;
4 很多企业不重视工业工程等基础管理;
5 流程规范与业务的灵活性的平衡;
6 对计算机和每个ERP软件的特点的认识;
7 精益生产、APS和约束理论在ERP软件里的实现。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