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将人类 推向危险边缘吗-人工智能
2015年6年,软银公司推出人形“情感机器人”,它能够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包括语言及肢体的互动,第一批1000台在1分钟内便被抢购一空,至此,人类优于智能机器人的最后一块“净土”——情感世界也被“染指”。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曾发出这样的警告:“完美人工智能的开发便意味着人类的终结!”事情果真如此吗?
日本人工智能专家松尾丰在《人工智能狂潮》中,为人工智能的三次发展浪潮进行了一次整体速写。综合书中所述,人工智能第一次浪潮表现为推理和搜索时代,第二次浪潮表现为知识的时代,第三次浪潮则是人工智能“进化”出学习、分析的能力。作者指出,人工智能即“能够像我们人类一样进行思考的计算机”,未来伴随我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大部分人类智能都有可能通过人工智能实现。
人工智能其实是人的身体、智力的一种工具性延伸,它在不断放大人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超能力。比如书中所述的“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冠军、“沃森”战胜智力问答节目历代冠军,以及谷歌推出的无人自动驾驶技术,都是在人类现有能力基础上,通过对人类知识、信息处理方式的盘点、归纳、分析,总结出优化的处理方式,予以智能化。而所谓的“情感机器人”也不过是通过捕捉人类的面部表情,及语言特征进行的程序化应对,仍是输入A导出结果B的程序化设计,并不能说明智能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情感。人工智能就如同冷兵器时代,将士手中的兵器,它放大了人类的力量,但武器本身并不具备生杀予夺的主动权,仍要听命于执掌它的主人。
无可回避的是,人工智能浪潮来袭,在放大人类现有能力,为人们提供各种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会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带来结构性变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将是生产制造业;其二,那些依据标准规则、进行标准化工作的行业,将受到第二波冲击,人工智能将以无以伦比的精准、高效,代替人的机械重复劳动;其三,那些需要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人的分析、判断在其中起相当作用的行业,也将伴随人工智能“学习”、“分析”能力的进化,而逐步让度部分空间,由机器渐次代替人。比如书中所列示的未来10—20年将消失与被保留的职业,银行窗口办事员、不动产登记代理,以及金融、财务、税务等工作也将受到一定冲击。
“人工智能”是否会反噬甚至毁灭人类?作者在书中从技术和现实层面驳斥了人工智能超越技术“奇点”,进行大规模自我批量复制升级进化的可能,基于物质条件限制,智能机器人不可能自己设置工厂、自我加工,同时基于编程的高脑力劳动特性,机器人也难以自我编程,自我升级。人工智能从源头上并不具备不可控性。笔者以为技术究竟是以天使还是魔鬼的容颜呈现,主要取决于背后应用技术的人。面对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我们需要做好的首先是约束自己,而后才是设定人工智能的“行为”边界。 胡艳丽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