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我爱IT技术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电脑教程是网络协议方面的经验知识教程:两种网络传输模型,下面是详细的分享!
两种网络传输模型
两种网络传输模型
一、传送消息
消息可能是大的也可能是小的,如果在一个连续的数据流中传送一个大的文件,可能意味着如果一台设备丢失了部分通信,那么整个文件就需要重新传送,并且将使用更多的带宽。
解决的办法就是分段处理。分段消息有两个主要优点:1)多路复用;2)增强网络的通信效率。
多路复用就是指,多个通信能够共用一条共享介质。增强网络的通信效率是指,不同段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由源发送至目的地。这是现实的,Internet总是为了效率而调整路径。
二、协议可参考模型
网络专业人员使用两种模型进行交流:协议模型与参数模型。
协议模型提供了与特定协议族结构精确匹配的模型。TCP/IP模型描述了TCP/IP 协议族中每个协议层实现的功能,因此属于协议模型。
参考模型为各类网络协议和分服务之间保持一致性提供了通用的参考,参考模型的主要用途是帮组人们更清晰地理解涉及的功能和过程。开放式系统互联(OSI)模型是一种参考模型。
三、TCP/IP模型分层
注意,不管是什么模型,低层是物理层,顶层是内容层
4)应用层——为用户表示应用数据。
3)传输层——支持设备间的通信和执行错误纠正。
2)网际层——确定通过网络的最佳路径。
1)网络接口层——控制网路的硬件设备和介质。
四、TCP/IP模型的通信过程
1、在源终端设备的应用层创建数据。应用层将数据编码并发送给传输层。
数据在源终端设备中沿协议族向下传输的时候对其进行分段和封装。
2、信息被分段,传输层在其头部添加控制信息(传输层报头)以便它能被指派给正确的进程,并且所的分段能在目的地按顺序重组。数据段向下发送给网际层。
3、网际层在数据段头部添加IP地址信息(网际层报头)。数据段现在被称为能够被路由器处理并路由到目的地的被编址的包。网际层向下发送到网络接口层。
4、网络接口层建立一个在头部拥有局域网物理地址信息的以太帧。这使得包能够到达本地的路由器并到外面的Internet。帧的尾部也包括差错检查信息。当帧被建立后,它被编码成能够在介质上传输的比特流。
5、在目的主机,处理过程正好相反。帧被解封装成包,然后是段,最后传输层将所有的段按顺序组合起来。解封装的过程中会相应地删除各层的报头。
总结:1、从以上的过程可以看出,数据在不同的层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应用层——(整个)数据,传输层——数据段,网际层——数据包,网络接口层——帧,介质——字节流。2、发送方按协议族由上往下传送,进行封装;接受方按协议族由下往上传送,进行解封装。
五、OSI模型分层
专业人员一般不说每一层的名称二是说第几层,这是等价的,层的位次得记清楚。
7)应用层——为终端用户提供应用程序服务。
6)表示层——为应用提供数据的表示形式。例如表示层告诉应用层哪儿有加密或它是否为一张.jpg图片。
5)会话层——在用户间管理会话。
4)传输层——在源定义数据段并编号,传送数据,并在目的地重组数据。增加(源、目的)进程号。
3)网络层——为能通过在其他网络上的中间设备进行端到端的发送建立和编址包。增加(源、目的)逻辑网络地址。
2)数据链路层——为在局域网上主机到主机或广域网的设备间的发送建立和编址帧。增加(源、目的)物理地址。
1)物理层——在设备间传送比特数据。物理层协议定义介质规范。定时和同步位。
六、比较TCP\IP模型与OSI模型
OSI模型是一种参考模型,分得很细,所以一般得协议模型的某一层涵盖了OSI模型的多个层。
TCP\IP模型各层与OSI模型中各层的对应关系为: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以上就是关于两种网络传输模型的网络协议知识分享,更多电脑教程请移步到>>电脑教程。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