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某人为什么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学习色彩专业七年那么狂妄了。色彩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到今天人类仍未完美诠释色彩,如果你对色彩很有研究可专门研究色彩,你的理论一但被证实,即可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我只说效果图灯光色彩原理,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会很好理解,当初看似没用的东西,在以后应用中才会体现出价值:色相环,三原色,互补色,加色模式,减色模式,父子五法一绝。老知识就用到这些东西,新知识只有一个黑林四色说,没有不好理解的。

我针对性很强,只适用于效果图,其它方面的我全部删除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黑林四色说:黑林根据很多颜色看起来都是混合色,只有红、绿、黄、蓝看起来不是混合色而是纯色的现象,提出有4种原色。由于红和绿以及黄和蓝相混合得不出其他颜色,只能得到白或灰,即互为补色。看起来是黄刺激可以抵消蓝刺激的作用;绿刺激可以抵消红刺激的作用,因而黑林提出有 3对起颉颃作用的感受器,即红和绿感受器,黄和蓝感受器以及黑和白感受器。黑林认为任何颜色和白光都能引起黑白机制的活动。如果等量的黄光和蓝光混合,它们能引起黑白机制的活动,而黄和蓝本身是颉颃的,它们的作用互相抵消了,所以最后只有白色的感觉。等量的红光和绿光混合,同理,也只能产生中性的明度感觉。如果黄光和蓝光混合,黄光又高于蓝光的强度,它们都能引起黑白机制的活动,而在黄蓝机制上蓝光又不能完全抵消黄光的效应,结果就产生一个不饱和的黄色感觉。如果同时呈现黄光和红光,这两种光能影响红绿机制和黄蓝机制,知觉的结果是红和黄的混合,即橙色。按照这个学说,负后象的产生是由于颜色刺激停止后,与此颜色有关的对立过程开始活动,因而产生原来颜色的补色。
黄光和蓝光混合是白光,白光的LED就是这样做出来的,首先是蓝光的LED芯片做底,发光后经过黄色的荧光层就是白光LED了。
为对光的色学性质研究方便,将可见光谱围成一个圆环,并分成九个区域,称之为颜色环。颜色环上数字表示对应色光的波长,单位为纳米( nm),颜色环上任何两个对顶位置扇形中的颜色,互称为补色。例如,蓝色( 435 ~ 480nm )的补色为黄色( 580 ~ 595nm )。通过研究发现色光还具有下列特性:1、互补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如蓝光和黄光混合得到的是白光。同理,青光和橙光混合得到的也是白光;2、颜色环上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其相邻两侧的两种单色光,甚至可以从次近邻的两种单色光混合复制出来。如黄光和红光混合得到橙光。较为典型的是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为黄光;3、如果在颜色环上选择三种独立的单色光。就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色调。这三种单色光称为三原色光。光学中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这里应注意,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但是,三原色的选择完全是任意的;4、当太阳光照射某物体时,某波长的光被物体吸取了,则物体显示的颜色(反射光)为该色光的补色。如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对,若物体吸取了波长为 400 ~ 435ntn 的紫光,则物体呈现黄绿色。这里应该注意:有人说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了这种颜色的光。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比如黄绿色的树叶,实际只吸收了波长为 400 ~ 435urn 的紫光,显示出的黄绿色是反射的其它色光的混合效果,而不只反射黄绿色光。
在效果图里,用的3色颜料是 红、黄、蓝,是因为那是反射光的3原色,而自发光的光源一定是红、绿、蓝3原色的。
色光叠加: 包括色(比如水彩)叠加和光叠加。红光加上绿光看起来是黄光,但是红墨水掺上绿墨水可就差不多是黑的了。我们在计算机上所作的,都是光叠加的内容。
光叠加规律如下:
红光+绿光=黄光 1
红光+蓝光=品红光 2
绿光+蓝光=青光 3
红光+绿光+蓝光=白光4
根据上述色光叠加的规律,若以1、2、3三式分别代入4式,可得:
蓝光+黄光=白光
绿光+品红光=白光
红光+青光=白光
7彩色是这样得到的:
红——》原色
黄——》红+绿
绿——》原色
青——》绿+蓝
蓝——》原色
紫——》红+蓝
白——》红+绿+蓝
白光是红、绿、蓝3原色光混合得到的。
人眼看到的是白光,这就是“互补色”原理。
红黄绿光一起,看到的是白光,这就是“三原色”原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