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手机之家,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是手机资讯:流量费那么贵 怕被偷跑不如早堵漏,让你在第一时间了解手机的最新动态,下面是详细的分享!
流量费那么贵 怕被偷跑不如早堵漏


■王云涛/图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上海消保委”)今年上半年做了一次手机预装软件情况调查,为了解手机在待机状态下内置预装软件的流量使用情况。测试结果显示,有多达9款机器在纯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其中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iPhone6 plus,120小时跑了80MB流量,价值10.9元。
上海消保委根据试验结果,将OPPO和三星手机分别起诉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其预装软件“偷跑流量”、“吃掉”手机容量和难卸载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由于该诉讼是消法修订后国内首例公益诉讼,又得到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引用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用户“恍然大悟”认为总算找到了自己每个月多交了那么多流量费的根本原因。然而,还有许多资深手机用户,以及多位互联网安全专家都对此事大摇其头,认为这一结论下得未免太过草率,将这样的流量消耗现象盖棺定论为“偷跑流量”对厂家也不公平。
专家认为“偷跑”流量结论有待商榷
上海消保委将包括苹果、三星、华为、中兴、OPPO等10款手机恢复为出厂设置后,插入相应的SIM卡,放在同一环境中,在不人为开启任何第三方软件的待机状态下,每隔24小时记录手机的流量消耗情况。在进行120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也非常明显,有多达9款手机都在开机注册入网及待机过程中“偷跑”了流量。其中,中国移动定制的索尼、华为和中国联通定制的小辣椒、诺基亚4款手机“偷跑”流量较为明显,分别为4113KB、1037KB、589KB、4281KB。而“偷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手机,120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流量。
将手机跑的所有流量不分青红皂白,一致判定为“偷”,这是持反对意见者批评此次试验和结论都不严谨的主要原因。
在央视新闻出来的第二天,果粉集中地雷锋网就对苹果手机的“偷跑流量”进行拆解分析,主要有三:iCloud Drive自动同步、系统应用自动更新、某些应用的推送通知。前两种是苹果公司的官方行为,动机无非是让苹果用户更快享受到最新的服务,应用的推送通知则是方便用户有选择地了解最新资讯,节省不必要流量消耗的机制。另外,这些设定都是可以通过设置关闭的。
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认为,判断“偷跑”的流量是否有罪,要看这个手机的使用者需要什么,“你需要手机看新闻吗?新闻APP会定时将最新的资讯推送给你,不连网,做不到;你需要微信和朋友们保持联络吗?不联网,没戏;同理,视频APP,会推送最热门的电影资讯……手机系统还要升级修复BUG、安全漏洞,那些预装的应用软件同样如此。”
腾讯网络安全专家陆兆华表示,消保委模拟的是手机刚出厂第一次启动时的状态,基于手机安全性的需求,现在很多手机系统初次使用需要在线激活,如果用移动网络的话,流量消耗会比较高,所以建议手机初次激活时最好联接WiFi使用。
预装软件更大危害在于隐私泄露
一位手机业人士表示,上海消保委可能是担心这些品牌手机里的预装软件存在吸费病毒之类的,但这个问题在过去两年手机安全业界的共同致力打击下,已经得到很大改善,苹果手机渠道管理严格,更加不会存在此问题。在他看来,预装软件的最大危害,并不是偷跑流量,而是用户个人隐私泄露,以及银行资料等被盗造成的经济损失。
李铁军介绍说,偷跑流量并不是这类预装流氓软件的最大威胁,因为其权限较高,不打开状态亦可在后台不停窃取用户数据,比如说短信读写权限,就是一个很敏感的安全权限,“获得这个权限的APP就可以读取你的短信,包括银行验证码之类的,甚至获得你一整套支付信息”。
李铁军还表示,上述后门程序,后台下载其他应用的恶意软件,以及自动订购服务的扣费软件等真正有害的自动连网的软件,在安卓平台尽管数量不少,但感染比例仍然是非常低的,它们通常都会被手机安全软件当病毒杀掉的。
律师看法
消费者购机后应有权自主支配手机
从法律规定来看,目前国内法律并未明文禁止不能预装软件,只有工信部2013年10月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手机厂商预装软件需要通过工信部审核,但对预装数量、删除权限等问题并无具体规定。
知名IT业法律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也认为,预装软件是否侵犯用户知情权、是否属于反垄断中的搭售,目前存在一定争议,因为预装软件的确提升了一部分用户的体验,但不能卸载的确侵犯用户选择权,“消费者购买手机后,有权自主支配手机。”
对于此次上海消保委发起这项公益起诉,赵占领认为,由于单个消费者维权处境尴尬,厂商违法成本低,相关部门也缺乏有效监管,此诉讼能够弥补消费者个人力量不足的缺陷,具有积极意义。
防止流量“偷跑” 的一些误传
目前,各方面对于“偷跑流量”的问题有着很多解读,相应也提出了不少预防的“妙招”。但据新快报记者收集后向安全专家逐一请教得知,其中一些根本就是想当然,还有一些甚至将本来没问题的手机置于巨大的安全危机之中。
误传一:发现自己手机流量异常时,取得ROOT权限(苹果手机的话就越狱)并将手机里日常不用的软件卸载、删除。
点评:多位安全专家强烈不建议这样做,ROOT层的APP理论上可以获得系统最高权限,这会让一些本来权限有限的流氓软件反而因此获得访问用户所有信息的机会。此外,手机软件不少是相互关联的,一般用户在不太了解每个软件具体作用的情况下胡乱卸载,很容易导致手机启动不了,并且很多手机厂商是不对ROOT过的手机提供保修的。
误传二:安卓手机必须用net接入点或者WiFi才能联网,把网络接入点改成wap上网之后,手机就不会偷流量了,包括系统更新。
点评: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因噎废食,为了少跑流量,宁愿从4G智能时代倒退回去2G功能手机上移动梦网的年代。
误传三:刷入一些网友提供的纯净版系统,这类系统自带的软件很少,且没有广告。
点评:先不说刷机对很多小白用户来说实在太难,并且同样会有可能丧失官保。其实,正如PC时代曾经流行一时的番茄花园版操作系统一样,现在网上的一些所谓纯净版手机系统,同样暗藏流氓软件。
注意,重点来了!
针对性地,安全专家们给出了一些预防流量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的切实有效的建议:
1 用户最好安装一些手机管理应用,可以通过设置流量套餐额度,监控每日流量消耗情况,查看消耗流量的所有应用。
2 将应用更新、系统更新等大数据量操作设定在只有WiFi网络连接下进行。
3 退出应用软件要彻底。一些视频、定位服务、新闻推送以及社交类软件,在后台自动运行,且通常默认为自动更新。建议退出时通过任务管理器关闭,有时按“HOME”键并没有真正退出应用。
4 如果真的就是不喜欢看到手机在不用或者晚上睡觉时有流量产生,可以在此时关闭“数据连接”,安卓手机和iPhone都有这样的联网开关。
以上就是关于流量费那么贵 怕被偷跑不如早堵漏的手机资讯分享,更多手机知识请移步到>>手机知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