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梁漱溟_梁漱溟怎么读[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梁漱溟_梁漱溟怎么读[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梁漱溟_梁漱溟怎么读[语文]”的相关信息:
梁漱溟怎么读
科目:语文 关键词:梁漱溟梁漱溟 liang shu ming
其他回答
liang su ming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梁漱溟怎么读
梁 [liáng]
漱 [shù]
溟 [míng]
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问题2:介绍一下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氏原是元朝宗室贴木儿的后裔,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讲师,后升为教授,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发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1940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次年赴香港办《光明报》,为“民盟”言论机关.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5年,由于批评当时的农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多高龄的他仍著文和演讲,继续宣传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
梁漱溟的学术思想,他自云是:“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朝话》),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的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问题3:梁漱溟的介绍重点介绍他1953年与毛泽东叫板这段历史.
梁漱溟(1893—1988)汉族,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祖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在受到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与毛泽东
梁漱溟与毛泽东同岁.1918年,两人在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先生的家里初识,当时梁漱溟是北大哲学系讲师,毛泽东则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20年后,梁漱溟到延安,在16天里与毛泽东有过多次交谈,有两次是通宵达旦,梁漱溟回忆说:“彼此交谈都很有兴趣.”
1950年1月,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再三邀请下,梁漱溟由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还专门派车接他,招待吃饭,由于梁漱溟吃素,毛泽东大声嘱咐:“我们也统统吃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当毛泽东得知他还借住在亲戚家里时,马上派人安排,让他住进颐和园内的一处小院里.
在这段时间里,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关系十分融洽,经常来往,两人之间有时谈得兴高采烈,有时又不欢而散.也许正是不分上下的朋友关系,使梁漱溟一时忘乎所以,才惹出1953年的那段公案.
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后来转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梁漱溟的发言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波.
梁漱溟说道:过去中国将近30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但自进入城市之后,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从农民成长起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矛盾.
对于梁漱溟的发言,毛泽东很不以为然,他在讲话中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以仁政的意思吧?但须知仁政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此后几天,会议对梁漱溟的言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梁漱溟震惊不已.他的牛脾气又犯了,不顾一切地要求发言,并与毛泽东激烈争吵,直到有人在会场上大喊“梁漱溟滚下台来!”这场惊心动魄的争吵才匆匆结束.
随后,毛泽东给梁漱溟的问题定下了基调:虽“反动”,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
30年后,90岁高龄的梁漱溟谈及此事,意味深长地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问题4:梁漱溟是谁?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氏原是元朝宗室贴木儿的后裔,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讲师,后升为教授,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发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1940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次年赴香港办《光明报》,为“民盟”言论机关.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5年,由于批评当时的农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多高龄的他仍著文和演讲,继续宣传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
梁漱溟的学术思想,他自云是:“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朝话》),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的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著作及版本推介
《中国文化要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人心与人生》
《东方学术概观》
《中国——理性之国》
《印度哲学概论》
《乡村建设理论》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乡村建设大意》
《唯识述义》
《梁漱溟先生手迹选》(梁培宽辑)
《梁漱溟书信集》(梁培宽辑)
《梁漱溟全集》
问题5:英语翻译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语文科目]
是说郭沫若趋炎附势,先是国民党,后是共产党.说他研究甲骨,又注释毛泽东诗词.民间的百姓疾苦那么多,可是郭沫若不去说,却做这些政治投机,真是辜负了大好的文笔.梁漱溟先生对郭的这种做法很不满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