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南北朝商城_先秦两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南北朝商城_先秦两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南北朝商城_先秦两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的相关信息:
先秦两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科目:历史 关键词:南北朝商城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成熟期(元明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转型期(从鸦片战争开始,延续到今).
关键词:中国文化; 文化; 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起源甚早,在发展进程中虽历经磨难,但却总是一脉相承的得以传承下来.中国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时常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不断受到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有些时候甚至濒临灭亡的境地,但都因为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
中国历史上虽数度出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竞争结果都是先进的中原文明战胜了落后的游牧文明.所以,中国历史上虽出现过如五胡乱华、元蒙、契丹、女真入主中原等文明的插曲,但都没有使中国文化陷入根本性的危机,结果往往是即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统治中原,乃至出现极端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但在文化上都以“进入中国则中国之”而结束.不管主动与否,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一旦入主中原,无论他们原本是多么保守和落后,都会立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明,有时甚至因此而出现很激进的情况,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全面封建化和汉化的措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竞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因为传统中国民族主义的宽仁,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这些冲突常能在中国文化的熏濡下得到解决”.①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改革有的是在入主中原后进行,有的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实施的,但都是因为欣羡中原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而进行的封建化和汉化构成了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课题.
至于外族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虽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落差,但也以中国文化的胜出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吸收性.中国文化史上早期出现的如佛教文明的进入,后期的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碰撞冲突中,最终实现了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和文化的重新整合,从而使中国文化绵绵不绝,得以长久持续.佛教的进入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它虽在特定时期为统治者所依赖,但最终还是没有取儒家而代之.佛教,乃至后来的基督教进入中国后都被迫中国化,以更好的适应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和内涵,实现广泛的传播.佛教在不断地变革中与道教和儒家文化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西学东渐及此后西方文明的进入是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生死转折点,中国文化依靠其良好的韧性再次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转变,后来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明和价值观念的进入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的地位,在它们的冲突中,都以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而告终.
中国文化虽然有很多弊端和劣势,但因为它在关键时刻和面临文化存亡的攸关点时,能够发挥中国文化的优势,吸取先进和优秀的文化而使中国文化虽历经沧桑却能够完整而系统的保存和传承下来.正因为中国文化在具有自保性的同时能够兼容并收,才使中国文化在数千年中绵绵不绝,构成了中国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这个特性,正如有著作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化 “不仅具有坚韧的“内聚性”,而且对于外来的文化具有“抗异性”,它在免受外民族的心理、精神影响方面所起的作用,有力的维系着中国民族的存在.中国民族文化这种“内聚性”与“抗异性”的结合,产生了对外来文化的强大消化力”.②中国文化的这些优点,使中国文化能够在遭受挑战时对外来文化持兼容并收的态度,从而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同时因为中国文化历经的时间跨度大,各地区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显著差距和不平衡性,以及中国文化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转折和飞跃,由此而提出的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便具有了重要意义.
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是从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开始的,到今年来随着中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而在大批著作中多有论述.“在中国,文化的整合通过国家集权来实现,文化的延续通过改朝换代来实现,文化的辐射通过疆域盈缩来实现,文化的涵化通过夷夏互动来实现.”③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使中西方学者在看待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时有很多分歧和差异,而其中一个重大差别就是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而涉及到的一个分期问题和各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本文将就这两个主要方面做出论述.
中国文明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原始文明从远古时期到夏王朝的建立为止,农耕文明从夏朝到鸦片战争开始前的清朝为断限,工业文明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还在不断进行和深化.以这三个文明的分期为入点,我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分为前文明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成熟期(元明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转型期(从鸦片战争开始,延续到今).下面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各个主要特征和方面进行叙述和介绍.
1.前文明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1)中国文化的独立起源:新中国成立后发掘的一大批新、旧石器文化遗址推翻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外来说,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文化.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安徽和县人,湖北郧县人等遗址的发现无可争辩的证明中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一大批猿人的遗骸或遗物的发现说明中国早在200万年以前,我国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从而揭开了中国文化的序幕.
我国古人和新人遗址均有大量发现,古人遗址以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为代表,这一时期生产工具有所进步,发明了人工取火,氏族制度逐渐萌芽.新人遗址重要的有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的河套人,山西朔州峙峪人,四川资阳的资阳人等,这一时期原始艺术开始萌芽,原始灵魂不灭观念在墓地中有所反映,原始宗教开始产生.古人遗址和新人遗址的大量发现显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良好的承接性,以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国文化起源于本土,是世界文化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明起源的多中心:众多考古发现证明了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从旧石器向新石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个中心,呈多中心发展.出现文明起源的多中心原因很复杂,但“辽阔的地域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起源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 ④则是无疑的,地域的广阔和地理条件的显著差异为文明起源的多源提供了可能.
(3)农耕文明的初步形成:从金石并用时代到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增长.农业方面从锄耕变为犁耕,从使用木犁或石犁到使用金属犁,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显著提高,于是农业开始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河姆渡遗址发现成堆的稻谷、稻壳、稻叶等,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开始人工栽培水稻.这一时期形成的农业对后来我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农业而产生的农耕文明是以中国为首的东亚文明与西方文明的重大差别.农耕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开始并逐渐成为中原和南方地区人民的主要生存方式,中原的农耕文明与北方的畜牧文明的竞争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农耕文明从深层次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方向以及文化的基本特征.
(4)文明的前兆:农业和畜牧业分工后,出现了制陶、纺织、酿酒等活动,同时由于金属冶炼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使人类在生产工具的制造上产生了重大进步,它推动了我国向文明时期的转变.这一时期出现的绘画、雕塑、舞蹈、记事符号、图画符号等文化艺术,为我国后来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范围的逐渐扩大,私有制日益发展和巩固,开始出现炎黄、东夷、苗蛮三大主要部落,三个部落联盟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和融合中,形成最初的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国家雏形.战争打破了各部落之间的隔阂,融合了各部落创造的文化,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步伐,促进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黄帝时代,后世国家的雏形已经开始萌芽,在走向文明社会的过程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氏族、部落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包括东夷、苗蛮大部分先民的共同体.
2.雏形期: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政治机构的初步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中国4000多年文明发展的基础,商周在夏朝后继续向前发展.这一时期的国家机器基本上已奠定了后世国家的框架,国家开始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由各级官吏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确立了贡赋制度,制定了刑法,商朝康丁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逐步确立.国家机构不断复杂、完善和加强,统治地区逐渐扩大,以中原为中心的版图得到基本确立,周朝建立了完善的井田制和分封制.这一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青铜器的发展:商朝是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艺,发达的生产技术,大规模的作坊,以及留下的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商朝又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青铜器大规模的被用作礼器和战争,在生产上也有所应用.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王室所专用的青铜铸造作坊,作坊内有细致的分工,从遗址和所发现的青铜器可以窥见当时冶炼技术的纯熟和技术的先进.西周青铜器的数量远超商代,历代出土的西周青铜礼器、用具、兵器、工具、饰物数以千计,这一时期的工匠已经掌握了锻打和铸接铜与铁的技术.青铜器的发展艺术颇具特色,青铜器造型与纹饰也体现了其雕塑造型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反映和表现.
(3)文字:原始社会晚期各地遗址中普遍发现记事性质的刻画符号,以及殷商已有较成熟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来推测,夏代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商代的文字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以晚商的甲骨文最为丰富.殷商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连同其他器物的铭文,约有单字4000多个,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西周流传下来的青铜器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字为后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文化的繁荣: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周代重视贵族子弟教育,从小开始就开始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礼是西周社会的重要方面,在成人、婚丧仪礼方面有很多规定,周礼对后世的中华文明有重要影响,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诸子百家出现标志封建文化框架的形成.
(1)百家争鸣:周平王东迁后,诸侯国“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争霸战争持续了几个世纪,在政治纷争不断的同时,我国文化出现了一次大繁荣.这一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文化的繁荣使人们对这一空前的社会变革中产生的问题各有自己的态度、愿望、主张和要求.同时,由于诸侯纷争,统治者不可能推行文化专制制度,统治者竞相招贤纳士,各个学派因此有了发展机会.各家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影响,百家争鸣由此出现,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这一时期的各个学派不仅是学术学派,而且是政治学派.社会上形成的众多学派,不仅各个学派的主张不同,而且在同一学派中也有不同的代表和主张.如墨家 “节用”、“兼爱”、“尚贤”、“非公”的主张,道家主观唯心论与绝对相对论相结合得思想,儒家孟子“仁政“与”“性善说”、“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儒家荀子“礼治”与“法治”结合的主张,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都各有特色.
(2)教育的进步:春秋以来,自孔子所创私人讲学,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被私人讲学成功打破.孔子整理的《春秋》、《孟子》、《中庸》《论语》、《大学》等书,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达数千年之久,“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⑤.孔子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倡“有教无类”,推广私人讲学,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学在官府垄断局面被打断到私人讲学的兴起反映了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私人讲学开始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它培养了大批知书达理,讲求封建伦理道德和忠孝节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学而优则仕”后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3)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推崇周礼,由此形成的伦理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结合自身认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说.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要求“礼治”和“法治”相结合.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后被统治者不断改造,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正统思想,它所主张的“和”,提倡的中庸思想,对东亚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4)统一趋向的加强:由于诸侯纷争不已,各国为了在战争中获胜,纷纷进行改革,逐渐确立封建制度,民族融合得到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诸侯之间的争霸,大国吞并小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为大统一文化的形成准备了政治条件.
4.定型期:秦汉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和后来的汉朝所采取的政治制度成为封建政权组织和统治机构的模范和蓝本,它们实行的文化政策对后世更是影响至深.
(1)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行政体系:秦朝开始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封建国家中享有神圣的地位和最高的权利,皇帝之下,设置了一整套官僚系统.制定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封建法典《秦律》,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统治网,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秦朝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私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汉朝的建立宣告了秦始皇皇位传万世迷梦的破碎,也以事实回答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疑问.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建立了更完备的武装力量,制定了法律,实行新的赋役制度,汉族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秦始皇的统一中国而推广到全国,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其后经西汉前期吴楚七国之乱的冲击,到汉武帝时期正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延续二千多年的主要制度文化.”⑥东汉时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利,加强监督机构,进一步完善了统治机构,确定州县郡地方行政机构,废除内地郡国都尉.此后的封建政权组织都是在秦汉时期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
(2)文化专制:秦始皇在文化上采取了偏激措施,他焚书坑儒的政策虽然在短时期内维护了统治,巩固了统一,但这些措施对我国文化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造成文化上无法挽救的损失.汉武帝在主客观条件成熟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自从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统治者的首要选择,并且影响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儒学的提倡和尊奉,才真正使其成为封建王朝实用的政治学说,才使儒家思想所派生的伦理规范深入人心,以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⑦
(3)佛教和道教的兴起:道教形成东汉时期,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在秦汉时期出现以天帝为首,四方诸神拱护的神权等级系列,经方士对诸神的筛选与改造,逐渐推出皇帝与老子作为道教的教主.道教虽然在封建统治中未曾在封建社会占过统治地位,但它对统治者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多统治者纷纷执迷于长生不老药的获取.东汉时期道教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正式成为我国流行的宗教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东汉初年开始传入我国,流入后开始适应中国特点,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在秦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开始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恢弘气势.
(1)儒学的动摇:东汉后期政治混乱,儒学失去了政治依靠,佛教的广泛传播和道教的迅速发展,以及儒学本身的日趋僵硬,缺乏群众基础,使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这一时期,玄学开始成为独领风骚的一种意识形态.
(2)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隋朝开启的科举制替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对中国此后的统治秩序、教育方式、文化内涵都产生了深层次影响.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武周时开创武举,北宋实行试卷的“糊名制”,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以地主阶级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为准则”,⑧扩大了统治秩序,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制度文化的完善:隋朝改革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二,兵役上实行府兵制和兵农合一,赋役上实行大貌索阅和输籍定样,实行均田的土地制度,租庸调制的赋役制度.唐朝实行了府兵制度.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中央分隔宰相权利.隋朝的《开皇律》、唐朝《唐律》,集成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中外文化的交流:佛教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中国的特点和人民的信仰习惯,自传入之后就不断改变、调整,它与道教、儒家思想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宋朝理学.佛教的传入、普及与发展,不仅丰富和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佛教最终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外文化相互涵摄的结果.唐代后期随着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对外交往的频繁,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极大的力量,文化昌盛,并以“博大的胸怀,大量接受外来文化,使之融会到中国文化的整体当中”.⑨中国文化的博纳和开放精神在这一时期正式得以形成.
(5)理学的形成:宋代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的推动,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儒学开始哲学化,并越出了单纯研究儒家经典的范围,成为包括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在内的一门新学问,形成了宋学.南宋后宋学各家此消彼长,理学在与各家的竞争中胜出.理学使儒学重新确立了正统地位,成为此后影响中国文化甚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请说出中国——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 的主要文学样式[历史科目]先秦的忘了
两汉:赋
南北朝:骈文(就是四六文)
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问题2:中国古代文化!春秋战国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元明的就行了!何必要用正式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历史啊》?中国的历史从来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囚】的历史;所以我想和大家春秋有个孔子,战国有个商鞅,先秦有个嬴政,两汉有个刘彻,三国有个曹操,两晋有个司马炎,南北朝有个拓跋宏,隋有个杨坚唐有个李世民,五代十国有个韦庄,元有个铁木真,明有个朱元璋
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好榜样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历史这种东西什么都不能信,只能说是现在的人太想知道之前的事了
,会历史不等于有文化
再等个几百年,我们的希望不大,就看有没有时光机了
问题3:中国六十年文化发展历程能分成几个时间段最好,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 三藩叛乱开始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年 《北京条约》的签订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四、 近代史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7年 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五、 现代史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6年 四五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 改革开放
1992年 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1999年-2008年神一到神七飞天
2001年 申奥成功
2008年 成功举办奥运
问题4:我国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成就领先于世界[历史科目]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楚、吴、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编辑本段]: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时期,魏、赵、韩、齐、楚、秦、燕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七雄当中,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时期,魏、赵、韩、齐、楚、秦、燕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七雄当中,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问题5: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至少举例四种][历史科目]春秋:
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春秋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阴阳五行之说,将整个世界包括天文都纳入五行体系.“天”不仅以天象,而且还以各种物象来显示“天命”,因此,人们要以各种符应去体察“天命”,改变了以往用民心去体察天命的方法.这些符应显示于“五德转”.显示于“五行之运”.天象的观察不但适用于国家政治,特别是异常天象,因为事关“天命”,更是备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汽》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
战国:
战国时,杰出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有《天文》.他们发现五大行星中的荧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现象,测定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长度,并定火星的值星周期为一点九年,木星为十二年,与现代科学测定极为相近.石申对二十八宿距度和其它一些恒星什宿度的测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观测的重大成果.后人将两人的著作合称《甘石星经》.战国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安排大致齐备,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实行颛顼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
战国时的《墨经》中,有许多几何命题,如两条并行线之间等距、三点共一直线,同圆的半径相等、矩形四角皆为直角等.发明了计算工具算筹,用十根小棍摆成不同的形状来表示数字,进行计算,大大加快了计算的速度,此外,光学八条也是墨经的重要成就.《考工记》中有分数的简单运算法和特殊角度的概念与名称.《周髀算经》的成书可能在汉初,但它是先秦测量学的经验总结,其中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力学知识在《墨经》中也有很好的阐述.认为,力是人体所具有的使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指出杠杆平衡与两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长短都有关系,发现船的形体大小与其在水中下沉深浅有一定的均衡关系,是关于浮力原理的朴素表述.
魏晋:
马钧擅长机械应用,提升生产量,制作出水转百戏和失传的指南车,荣获“天下之名巧”的美誉.他改良汉代的织绫机,使织出花纹具立体感,能与蜀锦相媲美.改良汉末毕岚的龙骨车,发明出龙骨水车来灌溉较高位的农田.现在部分梯田仍在使用.他还将发石车改造成轮转式发石车,提升抛击量与速度.
诸葛亮为了方便在山地栈道运输,发明“木牛流马”.其构造历代文献有异,学者一般认定为独轮车及四轮车,目前未有确实答案.他发明可以连续发射十箭的连弩,又称“元戎”.另外,据说源自诸葛亮设计,用于传递信号的孔明灯,被公认为热气球的始祖;据《事物纪原》载,诸葛亮也最早制造出长枪的原形,长枪最后渐渐取代了长矛.
刘徽为数学家,他自幼对数学有兴趣,学习中国古代数学的重典《九章算术》.年长后于曹魏景元四年(263)著有《九章算术注》,借由自己的注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后刘徽又著作《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后称《海岛算经》),这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