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静静的顿河简介_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主要内容或读后感![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静静的顿河简介_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主要内容或读后感![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静静的顿河简介_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主要内容或读后感![语文]”的相关信息: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主要内容或读后感!
科目:语文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简介内容梗概
麦列霍夫一家生活在帝俄时期顿河流域的鞑靼村里,这家的小儿子葛利高里爱上了邻居家斯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尼亚.阿克西尼亚长期受到丈夫的虐待,便乘斯捷潘在军队服役期间,与葛利高里有了私情.葛利高里的父亲为了避免丑事外扬,安排了他与村中一位姑娘娜塔利亚结了婚.但葛利高里并不爱她,不久公开与阿克西尼亚同居,成了村中一件丑闻.
葛利高里的父亲羞愧难当,痛打了儿子.葛利高里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他和阿克西尼亚跑到村外富户李斯特尼兹基家中帮工.这段时间,阿克西尼亚生了个女儿.不久,葛利高里应征入伍.
娜塔利亚见丈夫对自己毫无感情,痛苦得想要自尽.但经麦列霍夫家百般劝慰,她终于平静下来.葛利高里第一次休假回家,发现阿克西尼亚和地主家当军官的少爷尤金勾搭成奸.不巧的是他们的女儿不幸死去.葛利高里怒火中烧.他找到尤金打了一架,又痛打了阿克西尼亚一顿.然后回到自己家中,请求娜塔利亚的原谅.两人言归于好.休假结束时,娜塔利亚已怀了孕,不久便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
葛利高里在军队中勇敢杀敌,因此被授予十字勋章,成了村中第一个骑士.在部队中他遇见了哥哥彼得罗和情敌斯捷潘.斯捷潘屡次想加害葛利高里,但无法下手.葛利高里反而在一次战斗中救了斯捷潘一命.两人恩怨抵销.
这时政局发生了动荡.布尔什维克在军队中鼓吹革命,这很快吸引了众多的士兵.由于艰苦、思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疲于奔命的士兵们已处于瓦解状态.不久,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取代了沙皇.接着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政权建立.很快,不甘心失败的反革命武装卷土重来.国内战争爆发了.一向以酷爱自由著称的哥萨克民族情绪异常强烈,要求建立一个顿河流域自治政府,许多人加入了反革命武装.而更多的人则组织起来与白军作战.许多葛利高里的朋友为革命先后献出了生命.葛利高里也成为红军中的一名军官.不久,波得捷尔珂夫任顿河地区领导人.他率领军民向白军发起攻击.葛利高里看到波得捷尔珂夫残害被俘的哥萨克军官并处死全部俘虏,他深为不满,于是离开队伍回到了家乡.
葛利高里回到村中后,便传来红军要打来的消息.村民们都准备逃离,葛利高里却不愿意.接着传来的是红军烧杀抢掠的消息,这引起人们极大恐慌.村民组织了军队以作反抗.葛利高里拒绝了村民要他作头目的要求,彼得罗成了头目.在白军反扑下,革命军溃败.葛利高里遇上了被俘的原红军上级,并怒斥他残杀白军战俘的往事.
1918年时,顿河哥萨克地区成了革命与反革命争夺的战场.鞑靼村中有人倒向白军,有人倒向红军.葛利高里和彼得罗都已成为白军头目.彼得罗心狠手辣,是一个彻底的反革命.葛利高里却在忧郁中度日.他不愿滥杀无辜,只想在兵荒马乱中保全自己的生命.他无意参与什么主义之争,只想早日和平.
叛乱仍在继续.这时,尤金回到了家乡.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回来后便与一个女人结了婚.他以前的情妇阿克西尼亚仍在等着他.可是尤金结婚之后再也不愿意和她来往了.他们亲热一阵之后他便给了她一些钱让她走.阿克西尼亚倍受打击.
葛利高里厌倦了战争,他返回了鞑靼村,红色政权已接管了村子.他现在对阿克西尼亚已没有丝毫恋情了,而对娜塔利亚渐生好感.红军巩固统治后便开始肃清异己.葛利高里被列入首批名单.他听到风声,连夜逃走了.
随着政治监禁和处决不断增加,哥萨克人不堪忍受红军滥杀无辜而揭竿而起,叛乱在较短时间内就获得了成功,彼得罗很快成为指挥官.他下手毒辣,对红军毫不留情,在后来一次战斗中,他被红军俘虏并打死.
葛利高里在叛军中升任师长.彼得罗之死使他变得残酷无情,杀人如麻.但他对老弱病残从不滥杀.由于一个团的红军开了小差,鞑靼村被叛军占领,红军领导人均被处死.达里娅亲手为彼得罗报了仇.
葛利高里回家度假,嫂子达里娅试图与他调情被他拒绝.葛利高里已对打仗和纵欲厌倦了,但他仍怀念着阿克西尼亚.娜塔利亚对他逐渐冷淡.他决定返回部队.走之前,他在顿河边遇上了阿克西尼亚.两人相视许久,又燃起了爱情的火花.
到了1919年,苏维埃政权意识到自己面临的艰巨任务.大批红军派了过来并击退了叛军.叛军带着大批难民渡过了顿河并挡住了红军的进攻.
红军又接管了鞑靼村,所有富户的房子均被纵火烧掉.娜塔利亚因患伤寒留在村中.身为师长的葛利高里虽然战事不断,仍抽出时间派人接来了阿克西尼亚.两人又恢复了往日的亲热.
白军又打回来了,红军被赶走了.这时叛乱分子被编成一支正规军.葛利高里因为没受过什么教育,降任为骑士中队长.白军还派出讨伐队屠杀那些曾帮过红军的人,这使鞑靼村又陷入恐怖之中.这时,达里娅已染上梅毒而投河自尽.娜塔利亚也在做堕胎手术时大出血而死.
由于红军不断加强攻势以及哥萨克部队士兵开小差现象日益繁多,白军节节败退.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也试图逃走,但因阿克西尼亚患病而未成行.她后来自己返回了鞑靼村.葛利高里则加入了红军,在与波兰人战斗中表现十分勇敢.
不久,葛利高里回到了家乡.当局听到消息,立刻派人来抓他.他又逃走了,并加入了从红军中叛变出来的弗明的部队.弗明想要组织起哥萨克人反抗共产党课税征粮.但叛乱很快被镇压.反抗者都被打死了,只有葛利高里回到村中.葛利高里再次出逃时带上了阿克西尼亚,可是她却被一支追击而来的红军巡逻队打死.葛利高里扔掉了武器,回到了家中.现在他所拥有的只有自己的儿子了.他不愿再失去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静静的顿河》是怎么样一部作品,求读后感1500字以上[语文科目]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此最底层的咆哮.
该书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8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静静的顿河赏析与评论
流淌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肖洛霍夫用他那炎炎的南方色彩,为我们描绘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小说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另一条则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两条线索,纵横交叉,层层,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共尝悲欢.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在秋天的下午阅读《静静的顿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刹那间的心思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边上,我自己化身为头戴制帽脚蹬长靴的哥萨克,四下是如烟的大草原,耳畔响着哥萨克的古歌:“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这是读者阅读的造化,也是小说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够与作者面对面,那么在两个人的对视里必定都是会意的微笑.
顿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样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
哥萨克既是士兵又是农民,士兵在历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镇压者的角色,农民则永远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萨克人身上,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马,酒,枪支……这些元素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哥萨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顿河画卷中的点缀色,有时候又成为小说的主旋律.只有粗犷的民族才于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当这些词汇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读者就会感知到这个民族的成长之路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这些人物和事物从开篇起,就像山巅初融的雪水,每个哥萨克都是一颗微小的水滴,组合为一体时就迸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读者在阅读时会被这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尽情体会哥萨克的粗鲁野蛮、单纯幽默,保守和卑微,会认识一群奴隶的后裔,一群不屈的战士,一群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农民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些人性的魅力贯穿全篇,使得小说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按照镜头构建法的分析,《静静的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算是近景,人物所处的战火烽烟是中景,在这一切的背后的远景,则是绚丽所彩气象万千的顿河风景画,从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顿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叶,每一朵苍穹上的繁星,还有春水泛滥中的鱼群,麦浪翻滚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罗斯民族那样宽广的土地上才能诞生这样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诞生这样的作家.一个蜷缩在城市胡同中作者永远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体会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远弄不懂,为什么有的作家会痴迷于描写高天上的流云和草地上的蝴蝶.
有人说过,老舍先生的《茶馆》有一点非常厉害,那就是剧中人物往往只有之言片语但读者却能从这片刻的出场中窥见此人的性格,肖洛霍夫同样具备这样的神来之笔,在顿河中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简短的感叹,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速写.俄罗斯小说家一向是擅长对话描写,肖洛霍夫的《顿河》也不例外,在这里我想说到另一位俄罗斯作家妥斯脱耶夫斯基,与之相比较,妥斯脱耶夫斯基推理式的对话就显得拖沓和枯燥.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俚语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而读者应该感谢的除了肖洛霍夫,还有译者.王小波说,最好的文章是译文.我深以为然.我先后买过两个版本的《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显然不如漓江出版社这一版,漓江版的译者力冈,据说是翻译俄文的权威,单从这本书的翻译上来看,权威是肯定的.他译出了小说的神韵,也译出了哥萨克人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当小说脱离了土地,脱离作者所赖以生存的根基,脱离民族性,地域性,脱离了作者的本体性,那么,小说就已经死亡.一篇中国人的小说读起来像美国人写的,一个日本人的情感看上去更像一个印度人的,这这样的小说是失败的.人本小说根本上讲是对小说的背叛,一个人从降生时起,他就不可能没有国籍,没有地域性,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来说,他(她)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人,泛人性论同样是对人性的亵渎.
美有内在统一的本质,又以千姿百态的表象展现出来,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铁马也是美.当然,这取决于读者主观的审美情趣,审视一种风格的文字,宛如看风景,比如大漠黄沙,一个旅行者看到的是发自内心的赞叹:浩瀚、苍凉、雄浑等等,而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必然抱怨自己所处的穷山恶水,这不是矛盾,只是观看者所用的角度不同.我姑且把自己当成一个顿河边上的旅行者.
诚然,《静静的顿河》一书使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在它获得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瑞典人也提到:“肖洛霍夫在艺术创作中并没有什么创新……现实主义这一手法,与后来的小说创作艺术出现的一些模式比显得简单而质朴……”我以为,小说的终极目的在于表现小说家想表现的思想,传达小说家想传达的观点,讲述小说家想讲述的故事.当小说最终产生了力量,使读者产生了共鸣,让作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那么创作这个小说所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成功的,就是胜利的,无所谓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小说是表达思想,宣泄情感,而不是买弄技巧,以金庸小说里的人物为例,黄药师武功的奇巧华丽可以成为大师,郭靖的敦厚凝重也可以自立一家.
现实主义过时了吗?没有,每一种现代主义离开了现实主义都会成为无根之水,成为空中楼阁.小说不是隐藏,不是让读者在迷宫里晕头转向,也不是让读者赞叹建筑迷宫者有多么高超的手艺,更不是小说家躲在斗室中的孤芳自赏.作为小说家任性的肆意妄为和心血来潮,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实验,这些实验令人尊敬,但到今天,没有一种小说手法的成就能够超越现实主义,也没有一种现代技巧能够构建起《顿河》这样一部宏大的哥萨克史诗.
瑞典老人们对《顿河》获得诺贝尔奖的决定时指出,“肖洛霍夫在描写俄罗斯人民生活中一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在六十年代的前苏联,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处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中的作者,在那时,能够不娇柔不做作不掩饰,能够以正直的决心和正直的良心来描写真实的人性之美,站在与《日瓦戈医生》《古格拉群岛》的同等意义上,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理应获得读者更多的尊敬.
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传奇、风采、历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毕生赖以表达的字符,在他的这些字符里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最擅长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他不是从世界文学的潮流中,不是从书架上的字纸堆里,而是从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长葡萄的平原或积雪的高山之间获取灵感,获取文字的力量和决心,只有对土地的眷恋和心有所属,他的文字才能如此从容不迫和富有个性.
肖洛霍夫简介: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洛维奇·肖洛霍夫1905年5月11日(24日)生于顿河畔维奥申斯卡亚镇(在今罗斯托夫州维奥申斯卡亚区)克鲁日林村的—户农民人家;父亲是梁赞州人,靠在买来的哥萨克土地上种粮食为生,他还是地主管家,管理着一家蒸汽面粉厂.肖洛霍夫在教会学校和普通中学学习.参加过国内战争,在征粮队服过役.
1922年底肖洛霍大来到莫斯科.他干过搬运工、杂工和文书.1924年,杂志上登出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后来这些作品被集结成册,收录在作品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草原》(1926年)中.
肖洛霍夫早期作品的主题是顿河地区的国内战争、残酷的阶级斗争和人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这些短篇小说成为20年代前期苏联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小说《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25年)、《别人的血》(1926年)和《蛀孔》(1926年)表现了作者在尖锐的社会和日常冲突中揭示现实真相和深入把握人物内心活动的能力,以及竭力将情感世界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特点.
1924年肖洛霍夫丹返回顿河的维奥申斯拉亚镇,并在那里长期居住.他开始写作《静静的顿河》(1928年-1940年)这部位作家带来世界声誉的小说.该作品描写了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时期顿河流域哥萨克人的生活.着力展现了民族和个人在革命中的命运.《静静的顿河》在实践上跨越了俄罗斯最重要的十年(1912-1922年),《被开垦的处女地》(1932-1960年)则讲述了发生在1930年的故事,反映了革命给农民生活带来的转折.
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当上了一名战地记者.在战争的头几个月,他的《顿河上》、《在南方》和《哥萨克人》等随笔就见诸期刊或单独发表.短篇小说《仇恨的科学》(1942年)声名远播.1943年-1944年开始登载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1969年发行了新版本)的章节.
力求史诗般的再现民族命运是肖洛霍夫的天生才能.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功勋也决定了为完成的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的情节构成和情绪风格.和平但不失紧张的劳动生活,战士们短暂的喘息和突如其来的战斗,这两种反差极大的画面交替出现,作家得以再现作战民众的统一面貌.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年)是文坛令人瞩目的大事.小说讲述了战争给个人生活带来的悲剧故事,这场战争同时是对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历史考验.作者只从安德烈·索科洛夫的生活中截取了可能使人了解与悲剧事件相关的人物命运的片断.作家通过这一片断表现了人与战争的关系,以及和平与法西斯的水火不相容.这个复杂的、具有历史寓意的核心思想也决定了小说的诗体风格.小说的几大“主题形象”(作者的经历——主人公的际遇——人在战争中的命运等等)清晰地跃然纸上,第一人称主人公和第三人称叙述者作者的心声自然流畅地转换.安在烈·索科洛夫的遭遇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极大罪恶,还阐释了一个贯穿小说的乐观的主题——对善良、人性和建立功勋的信念.
战后,肖洛霍夫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祖匡颂》、《战斗在继续》(1948年)、《光明与黑暗》(1941年)、《刽子手无法避开人民的法庭!》(1950年)等,麦达了反对持冷战思想的人的观点.
在肖洛霍夫的理解中,文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是作家与人民的联系.他在第二届作家代表大会上说,书本是“折磨人的东西”.他在演说中多次重复的观点是,作家应当学会讲真话,无论它有多么残酷,评价艺术作品时应首先从历史真实的观支出发.肖洛霍夫认为,只有服务于人民利益的艺术才有生存权.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创作受到了应有的评价.他的作品被列入俄罗斯经典文学名著当之无愧.
问题2:求《静静的顿河》读后评 急! 2000字[语文科目]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此最底层的咆哮.
该书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8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静静的顿河赏析与评论
流淌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肖洛霍夫用他那炎炎的南方色彩,为我们描绘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小说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另一条则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两条线索,纵横交叉,层层,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共尝悲欢.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在秋天的下午阅读《静静的顿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刹那间的心思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边上,我自己化身为头戴制帽脚蹬长靴的哥萨克,四下是如烟的大草原,耳畔响着哥萨克的古歌:“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这是读者阅读的造化,也是小说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够与作者面对面,那么在两个人的对视里必定都是会意的微笑.
顿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样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
哥萨克既是士兵又是农民,士兵在历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镇压者的角色,农民则永远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萨克人身上,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马,酒,枪支……这些元素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哥萨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顿河画卷中的点缀色,有时候又成为小说的主旋律.只有粗犷的民族才于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当这些词汇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读者就会感知到这个民族的成长之路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这些人物和事物从开篇起,就像山巅初融的雪水,每个哥萨克都是一颗微小的水滴,组合为一体时就迸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读者在阅读时会被这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尽情体会哥萨克的粗鲁野蛮、单纯幽默,保守和卑微,会认识一群奴隶的后裔,一群不屈的战士,一群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农民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些人性的魅力贯穿全篇,使得小说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按照镜头构建法的分析,《静静的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算是近景,人物所处的战火烽烟是中景,在这一切的背后的远景,则是绚丽所彩气象万千的顿河风景画,从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顿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叶,每一朵苍穹上的繁星,还有春水泛滥中的鱼群,麦浪翻滚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罗斯民族那样宽广的土地上才能诞生这样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诞生这样的作家.一个蜷缩在城市胡同中作者永远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体会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远弄不懂,为什么有的作家会痴迷于描写高天上的流云和草地上的蝴蝶.
有人说过,老舍先生的《茶馆》有一点非常厉害,那就是剧中人物往往只有之言片语但读者却能从这片刻的出场中窥见此人的性格,肖洛霍夫同样具备这样的神来之笔,在顿河中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简短的感叹,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速写.俄罗斯小说家一向是擅长对话描写,肖洛霍夫的《顿河》也不例外,在这里我想说到另一位俄罗斯作家妥斯脱耶夫斯基,与之相比较,妥斯脱耶夫斯基推理式的对话就显得拖沓和枯燥.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俚语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而读者应该感谢的除了肖洛霍夫,还有译者.王小波说,最好的文章是译文.我深以为然.我先后买过两个版本的《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显然不如漓江出版社这一版,漓江版的译者力冈,据说是翻译俄文的权威,单从这本书的翻译上来看,权威是肯定的.他译出了小说的神韵,也译出了哥萨克人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当小说脱离了土地,脱离作者所赖以生存的根基,脱离民族性,地域性,脱离了作者的本体性,那么,小说就已经死亡.一篇中国人的小说读起来像美国人写的,一个日本人的情感看上去更像一个印度人的,这这样的小说是失败的.人本小说根本上讲是对小说的背叛,一个人从降生时起,他就不可能没有国籍,没有地域性,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来说,他(她)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人,泛人性论同样是对人性的亵渎.
美有内在统一的本质,又以千姿百态的表象展现出来,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铁马也是美.当然,这取决于读者主观的审美情趣,审视一种风格的文字,宛如看风景,比如大漠黄沙,一个旅行者看到的是发自内心的赞叹:浩瀚、苍凉、雄浑等等,而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必然抱怨自己所处的穷山恶水,这不是矛盾,只是观看者所用的角度不同.我姑且把自己当成一个顿河边上的旅行者.
诚然,《静静的顿河》一书使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在它获得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瑞典人也提到:“肖洛霍夫在艺术创作中并没有什么创新……现实主义这一手法,与后来的小说创作艺术出现的一些模式比显得简单而质朴……”我以为,小说的终极目的在于表现小说家想表现的思想,传达小说家想传达的观点,讲述小说家想讲述的故事.当小说最终产生了力量,使读者产生了共鸣,让作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那么创作这个小说所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成功的,就是胜利的,无所谓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小说是表达思想,宣泄情感,而不是买弄技巧,以金庸小说里的人物为例,黄药师武功的奇巧华丽可以成为大师,郭靖的敦厚凝重也可以自立一家.
现实主义过时了吗?没有,每一种现代主义离开了现实主义都会成为无根之水,成为空中楼阁.小说不是隐藏,不是让读者在迷宫里晕头转向,也不是让读者赞叹建筑迷宫者有多么高超的手艺,更不是小说家躲在斗室中的孤芳自赏.作为小说家任性的肆意妄为和心血来潮,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实验,这些实验令人尊敬,但到今天,没有一种小说手法的成就能够超越现实主义,也没有一种现代技巧能够构建起《顿河》这样一部宏大的哥萨克史诗.
瑞典老人们对《顿河》获得诺贝尔奖的决定时指出,“肖洛霍夫在描写俄罗斯人民生活中一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在六十年代的前苏联,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处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中的作者,在那时,能够不娇柔不做作不掩饰,能够以正直的决心和正直的良心来描写真实的人性之美,站在与《日瓦戈医生》《古格拉群岛》的同等意义上,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理应获得读者更多的尊敬.
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传奇、风采、历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毕生赖以表达的字符,在他的这些字符里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最擅长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他不是从世界文学的潮流中,不是从书架上的字纸堆里,而是从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长葡萄的平原或积雪的高山之间获取灵感,获取文字的力量和决心,只有对土地的眷恋和心有所属,他的文字才能如此从容不迫和富有个性.
问题3:静静的顿河简介这绝对是一本经典之作《静静的顿河》
作者:(苏联)肖洛霍夫
成书时间:1928年~1940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8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肖洛霍夫(1905~1986)从小热爱读书,年轻时参加了革命,创作《静静的顿河》之时,他年仅23岁.如此年轻和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的肖洛霍夫是否有能力写出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宏篇巨著呢?这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质疑,并引发了一场文坛公案,有人指出肖洛霍夫纯属抄袭,并提及一位无名作家.面对这些责问,当时年仅20多岁的肖洛霍夫有口难辩,又不知什么原因竟拿不出手稿,最后还是斯大林亲自出面为其解围.1991年,肖洛霍夫20年代末写此书的两部手稿被发现,当局召集专家进行笔迹鉴定,确系出自肖洛霍夫的手笔,这段公案才终于了结.继《静静的顿河》之后,肖洛霍夫陆续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作品,确立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不朽地位.
《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正如肖洛霍夫写给高尔基的信中所言,他在《静静的顿河》中所写的“都是严酷的真实”,这一点是其最大的成就之一.本书另一成就是塑造了葛利高里的复杂形象.小说整个复杂而曲折的故事以他生气勃勃的登场开始,以他的痛苦、孤寂的下场结束.小说全部重大而多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他坎坷、艰难和最后毁灭的一生经历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他的形象得到小说里最多方面深入细致的描写,在他身上倾注着作者的全部思想和艺术激情.
小说的艺术成就也是很突出的.结构是庞大复杂的,但它大而严谨、杂而不乱.整部长篇小说共分四部八卷,由于作者的精心安排,情节的发展腾挪跌宕,故事演变曲折自然,头绪纷繁而线条分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说时空转换阔大,具有一种特别豪迈的气魄.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描绘,最明显特点是真实事件与艺术虚构的结合.同时采用粗犷浓烈和深微细腻交替使用的手法,真实再现俄国历史大转变时期时代的脉搏.《静静的顿河》的故事叙述,引用了许多民歌民谣,以很大篇幅描绘不断变幻的自然风光,极具乡土风情,同时达到烘托人物的目的.语言清新明快,技巧多样,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部长篇小说从1928年发表以来,曾经得到斯大林的青睐,这也是肖洛霍夫在大肃反期间保全性命的主要原因,它还受到过高尔基和罗曼·罗兰、鲁迅、小林多喜二和海明威等世界知名作家的高度赞扬.当此书被译成德文在德国发行后,印数竟超过了德语作家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它先后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语言,而且一版再版,畅销全球,是当代世界文学中流传最广泛、读者最多的名著之一.它的影响已是世界性的.
《静静的顿河》就其内容和主题的深刻性,它的囊括现实的广度和揭示生活过程的深度,它的刻划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生动性和发掘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性,以及多方面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都不愧是一部既磅礴壮观又委婉细腻、扣人心弦的史诗性长篇小说.
问题4:求《静静的顿河》简介主要内容[语文科目]《静静的顿河》前苏联肖洛霍夫著,全书共4部,分别在1928、1929、1933、1940出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2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国内战争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顿河地域哥萨克在战争和革命过程中的遭遇,反映出由于革命和战争的结果,人们在风尚、生活和心理状态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动.主人公葛利高里体现了中农阶层在革命进程中摇摆不定的特点,也体现了哥萨克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传统观念,他的悲剧命运与这些特点和他所处的历史潮流息息相关.在小说中个人传记和个人感情波动相结合.小说具有史诗与悲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风景描写洋溢着顿河草原的气息,衬托着人物的心境.
小说作者因这布巨著或者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美学追求:
苏联20年代以国内战争与革命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但大多是以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为主人公,歌颂他们高尚的品质、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这样一批文学,多有“应命”文学的痕迹,塑造人物上有“高、大、全”式的弊病,虽然自称“革命现实主义”,但都具有粉饰和拔高的不“现实”的通病.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却是一个例外,这是“一部使世界为之惊异的书”,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肖洛霍夫从另外一个美学视角展现了战争与革命,伟大之处在于--如他自己所言,他是写“白军对红军的斗争,而不是红军对白军的斗争”,也就是说,是从“人”的角度来审视革命,而不是从革命的角度来批评“人”.在这里,他的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肖洛霍夫继承并发展了托尔斯泰那种把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美学传统,以一个艺术家全部的良知,直面现实,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谱写了一曲悲剧主题的伟大史诗.为了实践这种人道主义追求,在《静静的顿河》中,作者运用了一种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的真正的现实主义原则,即:不粉饰现实、不拔高人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几点说起来虽然简单,但在当时万马齐喑的苏联文坛却是非常勇敢和难能可贵的.
肖洛霍夫一贯坚持艺术真实要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他曾告诫年轻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违背真实,便会引起读者的怀疑,读者会想,在大的问题上可能他也会撒谎.”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秉笔直书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肖洛霍夫艺术的良知,也是他在现实主义美学上的独创性.
主题:
相对于波澜壮阔的革命而言,个人不过是旋涡中的一滴水.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在行进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要碾碎许多个人的美梦.在《静静的顿河》中,肖洛霍夫正是以悲悯的情怀,通过描写主人公葛利高里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从普通人的角度反观大时代里的大变动,从而唱出了一首人道主义的悲歌.
《静静的顿河》全书四部八卷,140余万字,据统计共写了434人.而在这样宏大的篇幅中,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命运始终处于小说的中心位置.
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婀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逃亡途中,被枪打死.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穷途末路之际,他把武器丢进顿河的冰水之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此时,他与巨大的、冰冷的世界的唯一联系只是他幸存的儿子了.
造成葛利高里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他的哥萨克身份.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原指从中亚突厥国家逃到黑海北部从事游牧的人,后来泛指15-17世纪俄国从农奴制压迫下逃亡出来,迁移到边远各地的农奴、仆从和市民.南方顿河两岸的大草原是这些“自由人”聚居的地方之一.从16世纪开始,哥萨克因替沙皇政府镇守边疆,被免除劳役和赋税,并获得一定的奉禄和土地,同时哥萨克形成了带有相对自治性质的组织,他们是沙皇兵力的主要来源,18世纪开始成为特殊的军人阶层.特殊的历史一方面使哥萨克保留了许多封建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酷爱自由,粗犷善战.可以说,哥萨克最大的矛盾是:内心向往自由,身份上又是沙皇镇压自由的工具.葛利高里就是在矛盾的哥萨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青年哥萨克的代表,他有责任感、有良心,有哥萨克特有的群体归属意识,也有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哥萨克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葛利高里的迷惘: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因为他们许诺给受压迫者以自由;还是选择哥萨克,因为自己世世代代身为哥萨克.就这样,葛利高里是千百万在红军和白军犹豫不决的哥萨克的缩影.正如葛利高里所属的那个白军师的师参谋长考佩洛夫所说:“一方面你是一个拥护旧时代的战士,另一方面--请原谅我说话尖刻,又有点象个布尔什维克.”
造成葛利高里的悲剧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又不仅仅是个哥萨克,而是一个善良的、有良知的人.与他那些甘心被白军挟裹的亲戚朋友不同,葛利高里除了哥萨克效忠沙皇的原则之外,还有自己的原则--良心,还有自己的独立意志--珍惜人类生命.所以,当他第一次看白军滥杀俘虏,就勃然大怒,几乎杀了凶手“锅圈儿”.此后的战役中,葛利高里目睹了双方的残酷行径,虽然为了生存,自己也要不断地杀人,并且获得过白军颁发的四个乔治勋章和四个奖章,升为白军师长,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他一直痛恨杀人、特别是无缘无故地滥杀俘虏--无论是对红军还是对白军.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战争渐生厌倦,几次想放下武器.但是社会与时代的具体环境又迫使他一次次重新拿起武器.于是,葛利高里的心灵运动始终建立在内心的矛盾与斗争之中:他厌恶白军的腐朽反动,又对红军的过激行为不能容忍.而在具体行动中又始终处于无可奈何、无法选择的状态:在克里摩甫斯基战役中,他勇猛地挥刀砍杀,之后又趴在地上大哭起来:“我杀死的是什么人呀?为了上帝,砍死我吧.”在1920年他回到家乡,却因为遭到红军政权的怀疑而再次当上了叛军.--一个独立、渴望自由与真理的人生活在一个无法找到独立和孤傲的世界里,这便是葛利高里的悲剧之所在.
肖洛霍夫对葛利高里的毁灭表示了无限惋惜和同情,也对导致葛利高里毁灭的红军的错误政策和过激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在某种意义上,葛利高里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叙事特征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性小说.所谓史诗,是指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具有结构复杂、画面广阔、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等特征的优秀长篇叙事作品.这部作品所涵盖的时间从1912年延续到1922年,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所触及的空间从平静的顿河的农庄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从混乱的白军司令部到小村子里的革命委员会,从列强伺机侵入的边疆到中心地带的城市.而这种广阔的时空性质又不同于其他的史诗性作品.
专家指出:“同样是规模宏伟、气象万千的长篇巨著,与〈战争与和平〉的开放性结构不同,〈静静的顿河〉具有的是一种纺锤性的网络结构,其纺锤的中轴乃是支配作品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历史潮流.历史与人物命运的勾连处则是战火纷飞、狼烟遍地的国内战争,其主要网络体系乃是主人公葛利高里驰骋疆场的足迹.”简单而言,作者没有如托尔斯泰一样,高屋建瓴地给历史的来龙去脉以高度理智的分析;也不象一般的史诗性作品,把故事放在大事年表上,犹如在写什么历史的编年体讲义.肖洛霍夫本人隐退在叙事之后,隐退在主人公之中,这样一来,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就象实际生活中一样,每个人都置身历史之中,而又未必理解历史的走向、原因与意义.比如在作品中,对于俄国人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划时代的十月革命,作者“令人惊讶地”并没有正面描述,而仅仅是用一个段落中的寥寥数语,从哥萨克所听到的“传闻”这一侧面来略作说明.关于这个时代的著名伟人列宁,全书也只有两处一笔带过.
作者的视角与主人公的视角一致,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视角,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视角.因为从真实的角度来衡量,人活在历史之中,但历史事件只有与个人命运相交织,方才显现出历史对于个人的真实面貌.简而言之,《静静的顿河》之所以是现实主义杰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史诗性与独特个人视角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问题5:《静静的顿河》写的是什么?[历史科目]《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6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4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散布在顿河沿岸的鞑靼部落里...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