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中行说_...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中行说_...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中行说_...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语文]”的相关信息:
...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
科目:语文 关键词:中行说首先解释下五饵三表的意思,五饵是指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三表是指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其中三表是要求汉文帝应为天下表率,以慑服四海,五饵是对匈奴的分化拉拢之技.
这是西汉贾谊提出的防御匈奴的策略,从总体上看还是远见卓识的,有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兵书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贾谊可谓深谙其道.首先以汉初的军事国力想要远征匈奴那是不可能的,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讨伐匈奴,结果白登之围,要不是陈平献计差点就回不来了.可见军事上的硬碰硬是行不了的.所以汉初才会实行和亲政策.
而贾谊献的计策,前有越王勾践的美人计为例证,后有隋文帝分化突厥的典范,而宋朝的岁贡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所表现.在中华军事文明中,我认为这绝对不是一个没用的计策.不过作为一个计策它又显得太过空泛了了,太过理想化了.先不论三表的魅力能否吸引异族,单是五饵的代价就有些大,尤其是汉初民生凋敝,哪有多余的钱财来收买匈奴.所以才有班固讥其疏的记载.不过这对单于倒是个警示,有居安思危的意义,从侧面也验证了贾谊这条计策的作用吧!
如果我没记错,这好像是清末科举考试中的策论内容吧,如果要正规的答我也不大清楚,以上不过是一家之言,让大方见笑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有问题可以在追问中提出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关于贾谊贾谊的生平简介.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几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历史上俨然是其美德在当时未得到赏识的政治家的典型.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其中有的留传至今;他极力提倡许多被认为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和社会观念;他的最著名的论文之一论述了秦朝的缺点.因此,他通常被人列为儒家.
少年有为 破格提拔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就跟着苟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失传了.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又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才十八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是原来秦朝丞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吴公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吴公是李斯的学生,也是很有学问的,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很大的教益.这时,贾谊为了勉励大家学习,传授《春秋左氏传》.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十分安定,被评定为天下第一.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吕雉死,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杀诸吕,迎立高帝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第二年,即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吴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吴公没有忘记他的得意门生,就向汉文帝推荐说: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是个年轻有为的人才.汉文帝就把贾谊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博士.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在当时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轻的.
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博士们议论时,许多老先生一时讲不出什么来;但是贾谊与众不同,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敢想敢说,因此对文帝提出咨询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说得有理有据.其他的博士们都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看法,非常佩服他的才能.这使汉文帝非常高兴,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这是比博士更为高级的议论政事的官员).
贾谊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议,是针对汉承秦制而发的.他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败俗,废弃礼义,应该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议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改变官名等等.改正朔,就是改变秦以“水”为德,以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的历法;易服色,就是改变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的服色应该尚黄.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但是对贾谊的其他建议,文帝是采纳的.如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在当时,贾谊还帮助汉文帝修改和订立了许多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汉文帝都采纳了.但这些法令和措施的实行,还是有阻力的.例如,遣列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实行起来就很困难,很多功臣不愿离开京师.当时丞相陈平已死,功劳最大、权最重的是绛侯周勃,汉文帝让周勃带个头,就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一来,列侯们才陆续离开京师.由于这个建议是贾谊提出的,这就难免得罪了这些功臣元老.
权贵毁谤 被贬长沙
贾谊初到中央政权,短短的时间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谓是一帆风顺,少年得志.汉文帝看到贾谊是一个很有见识、年轻有为的人,对他十分赏识.于是,就提出让贾谊担任更高的公卿职位,委以重任,并把这个意思交给大臣们讨论.哪曾想到,这样一来;却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来自功臣显贵们,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周勃原是以织苇薄为生的小手工业者(还兼作吹鼓手),灌婴原是贩布的小商人,他们跟随刘邦东征西讨,战功显赫,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除诸吕立文帝安刘氏再立新功.他们封侯拜相,位高权重;但他们又是一些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尤其是周勃,更以“钝椎少文”出名.到了文帝朝,他们已经年老,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让贾谊当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议论而无实权的官职,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这些显贵们平起平坐,他们就难以忍受了.他们就众口一词地攻击贾谊:“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了!”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就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进谗,内外夹攻,使贾谊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连在西汉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没有了.其结果,是贾谊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当时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受谗被贬,受到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他想到,绛、灌这些大臣们攻击他,还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毕竟是功臣宿将,为汉王朝出过大力;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邓通这样的人,他有何德何能?只不过是一个善于阿谀媚上的小人,而自己恰恰是因为文帝听信了这样的佞悻的谗言而遭贬,贾谊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怨气.他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就更加怀念屈原.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他写道:……多么不幸啊,遭逢时世不祥.鸾鸟凤凰躲藏奔窜啊,恶鸟高空翱翔.小人显贵啊,谗谀之徒得志猖狂.贤良正直之士处逆境啊,是非颠倒反常.过去有人诬伯夷贪赃啊,反说盗跖廉洁善良;还把利剑当作钝剑啊,却夸铅刀有锋芒!多么不得意啊,先生无故受中伤.国人不理解自己啊,向谁诉说衷肠?凤凰飘然而飞去啊.远离浊世而深藏.
长沙国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异姓(非刘氏)王国,从来是安分守法的王国.贾谊到长沙时,正是长沙靖王吴著(吴芮的后代)在位.贾谊当长沙王太傅,事情不多,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学问.长沙虽远离长安,但贾谊以天下事为己任,对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大事,给了极大的关注,遇有机会,就上疏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就在贾谊被贬到长沙的同一年(文帝三年,前177年),周勃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省绛县).绛县地属河东郡.绛侯周勃怕人害他,在郡守、郡尉巡视到绛县时,常常披甲带着亲兵持兵器出迎.第二年,有人就因此而诬告周勃想谋反.文帝一时糊涂,就把这个案子批给廷尉来办.廷尉把周勃逮捕到长安,关在监狱里,受尽了狱吏的凌辱.后来,因为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为周勃辩护,才得到赦免.贾谊在长沙得知此事,为周勃愤愤不平,就给文帝上疏,说了一番君主应该以廉耻礼义对待大臣的道理,实际上是对文帝提出了批评.文帝也很后悔,感到贾谊说得对,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让他自杀,而不逮捕入狱受刑罚.
当时,文帝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铸钱,因此,“邓氏钱”遍布天下;又有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吴钱也遍布天下.这样,币制就混乱了.贾谊在长沙又向文帝上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私人铸钱遍布天下,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但邓通是文帝的宠臣,铜山又是文帝赐给他并允许他铸钱的,文帝怎会禁止呢?而吴王刘濞远在东方,天高皇帝远,又禁止不了.因此,贾谊的这个建议在当时是不可能被采纳的,只不过增加了邓通对他的忌恨而已.
贾谊在长沙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鵩鸟飞进了他的住房里.鵩鸟就是猫头鹰,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贾谊谪居长沙,本来心情就忧郁,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如今猫头鹰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就写了一篇《鵩鸟赋》,对世界万物的变化和人间世事的沦桑作了一番感叹,同时也借此来宽慰自己.此时此地,贾谊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居安思危 切中时弊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想念贾谊,又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贾谊到长安后,文帝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了他.当时祭祀刚完,祭神的肉还摆在供桌上.文帝对鬼神的事感到有不少疑问,就问贾谊.贾谊是怎么回答的,史书上缺乏记载.只知贾谊关于鬼神的见解,使文帝感到很新鲜,听得很入神,甚至挪动座位(当时是席地而坐),凑到贾谊跟前,一直谈到半夜方止.事后,文帝感叹不已地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他啊!”对于这件事,唐朝诗人李商隐很不以为然,写了一首绝句来抨击汉文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这次回到长安,朝廷上人事已有很大变化,原来曾压制过贾谊的灌婴已死,周勃在遭冤狱被赦免后回到绛县封地,不再过问朝中政事.但是,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把他分派到梁怀王那里去当太傅.其原因,还是由于邓通这样小人仍在文帝身边,贾谊又多次得罪过这个文帝的宠臣,这就成了贾谊施展其政治抱负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梁怀王刘揖,又名刘胜,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重视,虽然这还谈不上升迁.
不过,对贾谊来说,他所关心的似乎不是自己职务上的升降,而是国家的政治形势.在当时,西汉王朝的政治局势基本是稳定的,但也面临两个矛盾,并逐渐尖锐化起来.一个是中央政权同地方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一个是汉王朝同北方匈奴奴隶主政权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尖锐化,在当时已见端睨.如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接连叛乱,吴王刘濞企图叛乱的消息也时有所闻;而匈奴也经常侵扰西汉北部边境.贾谊透过当时政治局势的表面稳定,看到了其中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对此深为关切和忧虑.他接连多次向文帝上疏,向文帝敲警钟.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文帝前之七年(前173年)他从长沙回长安后所上的《治安策》(也叫《陈政事疏》).
《治安策》一开头,贾谊就大声疾呼:我看天下的形势,可为痛哭的有一个问题,可为流涕的有两个问题,可为长叹息的有六个问题,其他违法背理的事就更多了,难以一一列举.他斥责那些认为天下“已安且治”的人,认为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懂得治乱大体的人.他形象地说:把火放在柴堆之下,而自己睡在柴堆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就说平安无事.当今的形势,同这有什么两样呢?
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起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异姓王,结果是“十年之间,反者九起”,一年也不得安宁.异姓王的叛乱虽然被平定了,但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又分封了一批同姓王.在文帝初即位时,天下还算安定,为什么呢?因为大的诸侯王年纪尚幼,而汉王朝派去的太傅、相还能掌握实权.但是,几年之后,诸侯王们大都长大,血气方刚,而汉王朝派去的傅、相年老多病,有的被罢免了,各诸侯王国的丞、尉以上的官职,都被诸侯王们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来担任.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要想使国家政治安定,恐怕连尧、舜也是办不到的.
贾谊指出,有人把异姓王叛乱归结为同汉王朝(即刘氏)关系疏远,这是不对的.他举出济北王刘兴居(文帝的侄子)、淮南王刘长(文帝的弟弟)相继叛乱的事实,说明同姓王虽“亲”,也是靠不住的.因为这些同姓王虽名为臣,其实都有布衣昆弟之心,也有称帝为皇的野心.他们在自己的国里擅自授人爵位,赦免死罪之徒,甚至使用皇帝的宫室和仪仗,使汉朝的法令在他们的独立王国里面行不通.
贾谊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他们力量的强弱.他回顾汉初七个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事实,认为大都是强者先反.如韩信当楚王时势力最强,所以就最先反;韩王信依靠匈奴,接着也反了;……燕王卢绾力量比较弱,最后才反.异姓王中也有不反的,这就是长沙王吴芮.长沙国只有二万五千户,实力最小,同皇帝的关系比较疏远,反而最忠于朝廷.这并不是因为吴芮的性情与别人不同,也是形势所造成的.这样从“形势”来解释诸侯王反叛与否,是贾谊的独到的见解.他甚至假设,如果让樊(哙)、郦(商)、绛(周勃)、灌(婴)据数十城而为王,他们也会反叛,因而被灭亡;相反,如果让韩信、彭越这些人作为列侯而居,他们也不见得会反叛,至今也还可能完好而存.正因为给予诸侯王以相当大的地盘和实力,那末,他们不管是异姓还是同姓,都有可能反叛.因此,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根据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教训和同姓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险,贾谊向文帝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为此,他说明了这个问题上应该有的指导思想.他说:现在诸侯王势力强大,好比是大骨头,汉王朝如果不用权势法制这把大斧头去砍,而想用仁义恩厚这把薄刃小刀去切割,那末,这个刀子不是被碰缺口,就是被折断,那是无济于事的.他形象地指出:现在的形势就象害了浮肿病,一条小腿肿得几乎同腰一样大,一个指头肿得几乎和大腿一样粗,只能平放而不能伸屈,一两个指头疼起来就不得了.如果现在不及时治疗,一定会成为不治之症,将来虽有扁鹊那样的名医,也没有办法治了.
那末,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什么呢?贾谊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也就是说,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贾谊建议:诸侯王死后,他的封地应该分割为若干块,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这样,可以让诸侯王的子孙们放心,他们知道会按制度受到分封,就不会反叛朝廷了.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这样做的结果,就能使国内的形势,好像是身体支配手臂,手臂支配手指那样顺从,诸侯就不敢有异心了,国家也就能得到治理了.
《治安策》除了论述了地方诸侯王的问题外,还对其它政治问题,以及经济、军事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人经济力量的膨胀和北方匈奴的问题.
贾谊指出,现在商人卖奴隶,给奴隶穿上古时天子后妃祭祀时才穿的绣衣、丝鞋,关在木栅栏里.现在皇帝穿的衣服不过是普通的黑色丝织品,而富民的墙上竟挂上了文绣;皇后装饰衣领的东西,富的婢妾们却用来缝鞋边.商人富民这样穷极奢侈,后果是严重的:一百人作衣服还不够他们一人穿,想全国人不受寒挨冻,怎么可能呢?一人耕田,十人聚食,想全国人不挨饥受饿,是不可能的,饥寒迫使老百姓痛苦不堪,想使他们不造反.是办不到的.国家已无能为力,“盗贼”不过在等待时机而已,但是献计的人却说政治上以“毋动”为上策;这些富人大商习俗奢侈,太不尊重国家制度,太冒犯皇帝的尊严了,但献计的人还说“毋为”,不要改革,这真是可以长叹息的事啊!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由于军事上失利,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实际上多由宗室女顶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要交送大量的金银和丝织品.文帝时也曾派军抗击匈奴的侵扰,因诸侯王叛乱而撤军,又恢复和亲政策.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统治者经常侵扰的祸患,他表示愿意出征北伐,“亲俘匈奴单于而制其命,抓住中行说(投降匈奴的汉奸)而笞其背”.贾谊认为,应该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以争取匈奴的人民大众;并且用声色口腹的物质享受为手段,来分化匈奴贵族.这些论述虽是豪言壮语,但毕竟不那么切合事实,因此鲁迅认为贾谊论匈奴“乃颇疏阔”.
贾谊《治安策》的可贵之处,在于居安思危.如毛泽东所说:“《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39页)这个评价,是非常确切的.
就在贾谊上《治安策》的这年,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今四川中部),刘长在途中畏罪自杀.第二年(前172年),文帝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贾谊担心文帝接着还要把刘长的几个儿子由列侯进封为王,就从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上疏文帝,进行劝告:“淮南王反叛朝廷,全国谁不知道他的罪恶?现在尊奉罪人的儿子,只能招致全国人的非议.淮南王的儿子成人之后,哪能忘记他们父亲的事?淮南地方虽小,英布曾凭借这块地方造反.虽然把淮南王的封地分割为四块,但四子一心,让他们占有土地和人口,积蓄资财,这真可以说是把武器交给敌人,为虎添翼呀!希望陛下考虑.”但是文帝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
忧郁而死 其功不灭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国事为重,为文帝出谋献计.因为梁怀王刘揖没有儿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贾谊感到,如果这样做,将对整个局势不利;不如加强文帝的两个亲子淮阳王刘武和代王刘参的地位.为此,贾谊建议,为梁王刘揖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如果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陛下就可以安然消除山(指华山)东地区的忧患了.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的.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死了,当年他才三十三岁.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正如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所说的:“一时谋议略实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谊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如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的分析的正确性;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汉王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使他们仅得租税,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国的权力.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其封地分为若干块,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实际上分散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这更是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贾谊关于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统一铸钱的主张,汉武帝时也实行了.汉武帝还胜利地进行了对匈奴的战争,抛弃了贾谊引为耻辱的和亲政策.贾谊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使汉武帝十分感念,为了纪念他,就提拔了他的两个孙子为郡守.
贾谊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载入史册,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后世评价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问题2:贾谊《过秦论》翻译[语文科目]秦孝公占据肴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现任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的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合联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贤明聪慧而又宽宏厚道、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约为合纵之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中有才能的人,如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 、召滑、楼缓、翟景、苏历、乐一等人宣传他们的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缪、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帅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秆失去一支箭,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足够的力量从他们这一弊端入手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浮起矛盾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宰割诸侯的国家,占着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事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东周、西周并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他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侵扰,六国的遗民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有志之士;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城里,并加以销毁了,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居高达万丈的华山,又占有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他余存的威力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子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是当过雇农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能,有没有陶朱、猗吨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祥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肴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起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
况且那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土地之广,肴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他们一伙人的农具木棍不比兵器更锋利;他们那些戍边的部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兵的战术,并不比九国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变化,功业恰恰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假使拿肴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秦国却凭靠当初一块小小的地盘,获得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个诸侯国前来朝聘,以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又以天下为一家私有,以肴函作为宫墙;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是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是在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相关资料: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通“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2、合从缔交.“合从”通“纵”,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3、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4、嬴粮而景从.“景”通“影”.
5、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
②因利乘便(趁着)
③因河为池(就着)
北
①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请进)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
兵
①赵奢之朋制其兵 (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
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失去)
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四、词类活用
一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
二adj.→n.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三adj.→v.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
四n.→v.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3、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当作)
4、瓮牖绳枢之子(用草绳系)
五n.→状
1、有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样)
2、包举宇内(像打包一样)
3、囊括四海之意(像装口袋一样)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向南)
7、西举巴蜀(向西)
8、东割膏腴之地(向东)
9、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10、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面)
1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
12、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
13、天下云集响应(像回声一样)
14、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被动句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三定语后置
1、铸以为金人十二
2、金城千里
四宾语前置
1、自若也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状语后置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余威震于殊俗
3、蹑足行伍之间
4、而倔起阡陌之中
5、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6、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7、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六介词省略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威振四海
3、委命下吏
4、聚之咸阳
5、蹑足行伍之间
6、而倔起阡陌之中
七宾语省略
1、以为桂林、象郡
2、铸以为金人十二
3、以为固
八主语省略
1、于是废先王之道
六、难句翻译
1、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外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自相斗争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3、约从离衡
相定合从,使连横的策略离散.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秦国有多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5、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像举起马鞭一样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6、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7、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愿意服从投降,百越之君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然而陈涉是以破翁作窗户,以草绳系门的人.
9、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但是成功失败却有不同,功业恰恰相反.
10、序八州而朝同列
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1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陈涉起义,整个国家都毁灭了
1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不施行仁义,那么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七、课文理解、赏析以及文学常识
《过秦论》中“过”,推究、指责……的过错.
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辞赋家.世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本文选自《新书》.
本文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本文借史讽喻,委婉地劝告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写作特点:1、用叙事来说理2、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文章主旨.(纵向对比:秦朝与秦国对比;横向对比:秦国和六国;陈涉和秦国;陈涉和六国)3、语言上明显带有赋的特点,句式整齐,气势恢宏,错落有致.4、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夸张),使文章显得活泼自
问题3:关于贾谊的介绍其中有一句“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语文科目]汉孝文帝时,贾谊因权贵的排挤和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自从被贬,贾谊一直郁郁寡欢.去长沙之前,他就听说长沙这个地方比较偏僻并且潮湿,不是人住的地方,恐怕自己到了那里也活不长.况且又是带着被贬的罪名去的,难以见人啊!
乘船去长沙要渡过湘江.这时,他又想起了古代一位被贬为三闾大夫、愤而自沉汩罗江的先贤.怀古伤今,于是写下了《吊屈原赋》,其中有句云:“国其莫我知,独湮郁兮其谁语?风漂漂其高遄兮,夫固自缩而远志.”意志十分消沉.
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时候,有一次一只猫头鹰飞入住处,停在他坐椅的靠背上.这时,他想起有人传言:“野鸟入处,主人将去.”莫非这意味着自己大去之期不远了吗?于是乃作《服鸟赋》,流露出厌弃尘世的思想倾向.
后来,由于上疏谏削诸侯,文帝不听,又将他贬为梁怀王太傅.有一次,怀王骑马时,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死了.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太大了.尽管人家对他没有说什么闲话,但他自己却深深地陷入自责当中.是啊,作为怀王的私人老师,自己没有预见到骑马的危险性而对怀王进行劝阻.更何况怀王对自己不薄.斯人已去,知己何求?一想到这件事,他就止不住泪流满面,随便什么人也劝不下.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多,贾谊终于跟着怀王去了.
问题4:贾谊是谁?他的生平事迹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著名的大儒,人称贾太傅、贾生、贾子、贾长沙.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这个时代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
贾谊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基本上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读书习文为主.18岁时,他便以能诵诗书擅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当时的名士河南守吴廷尉欣赏他的才学俱优,将他列置门下.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听闻河南守吴公颇有学识,且政绩卓著,便征召吴公为廷尉.汉文帝元年(前179年),贾谊在老师吴廷尉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从此,22岁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
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文帝听完贾谊的一番宏论后,十分感慨地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过不多久,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仍对政事十分关注,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下了如《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篇.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人朝,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非常伤心.一年以后,由于伤感过度,贾谊也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时年仅33岁.
问题5:过秦论》贾谊,原文及翻译?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