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宁为狂狷毋为乡愿_合奇序 全文翻译,急求!①世间惟拘儒先生①不可与言文...[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宁为狂狷毋为乡愿_合奇序 全文翻译,急求!①世间惟拘儒先生①不可与言文...[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宁为狂狷毋为乡愿_合奇序 全文翻译,急求!①世间惟拘儒先生①不可与言文...[语文]”的相关信息:
合奇序 全文翻译,急求!①世间惟拘儒先生①不可与言文...
科目:语文 关键词:宁为狂狷毋为乡愿作品注释(1)拘儒:指迂腐的儒生.(2)鄙委:庸俗委琐.(3)苏子瞻:指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瞻.其传世画有《古木怪石图》等.(4)米家:指宋代书画家米芾及其子米友仁.他们的画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米芾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5)丘毛伯:名兆麟,字毛伯,临川人.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擢御史,后出任河南巡抚.(6)岚烟:烟雾之气.(7)苍狗白衣:即“白衣苍狗\”,也作“白云苍狗\”.唐代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宋代张元干《瑞鹧鸪》词:“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8)彝鼎商周:指商周彝鼎上的文字.(9)丘索坟典:相传都是古代典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10)古宕:古朴流荡.(11)狂狷:《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狷都是指偏于一面,因而泛指偏激.(12)乡愿:也作“乡原\”.指外有谨愿之名,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二,是为丘兆麟所编的《合奇》所写的序言.作者提出了文章之妙不在于步趋形似之间,而在于恍惚而来的自然灵气.有这灵气,才能写出不拘成格的“怪怪奇奇,莫可名状\”的奇文.它既批判了当时文章追求“步趋形似\”的拟古之风,其“灵气说\”对“公安派\”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篇小文,也被论者认为是空灵小巧的晚明小品的先声.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英语翻译[语文科目]《李贺集》序 (唐.杜牧)
大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某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吾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杂为四编,凡千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夕,一觞,一饭,显显焉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常恨想其人,咏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某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为贺才绝,出前.”让.居数日,某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君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某因不敢辞,勉为贺叙,然其甚惭.
皇诸孙贺,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无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贺死后凡十某年,京兆杜某为其序.
【译文】
大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分,屋子外面有一个紧急呼叫传递书信的人.我说:“一定有特殊情况,赶紧拿灯来!”等到打开书信,果然是果集贤学士沈子明的一封书信,信中说:“吾的亡友李贺,元和年间,情谊非常深厚,朝夕相处,一同生活.李贺临死,曾交给我平生所著诗歌,杂乱地分为四编,一共上千首.多年来,我到处(迁移),的确以为诗稿已失去.今夜酒醉醒来,不能再入睡,就阅读整理箱中的书册,忽然找到以前李贺交给我的诗.回想往事,凡和李贺言谈、嬉游,每一处所,每一物候,每一早晚,每一杯酒,每一餐饭,都非常清晰,没有忘记的,不觉流泪.贺又没有妻子和儿女能够抚恤慰问,我常痛心地回想他这个人,回味他的话,(只能)仅此而已.你对我很好,替我为李贺诗集作序,完全道出诗作的来由,也稍微宽解我的心意.”我那天晚上没有做到用书信说明不能作序的理由,第二天,到沈公处致歉,并说:“世人认为李贺才华卓绝,超越前人.”推辞(此事).过了几日,我深思沈公的话:“您对诗的理解达到了精深美妙神奇博大的程度,而且又全部了解李贺诗歌的优点和不足.”现在真的毫不谦让地为李贺作序,一定不能契合沈君的心意,怎么办?我又去沈君处道歉,极力说不敢为李贺作序的原因,沈公说:“你坚持象这样(不肯作序),这应是轻慢我.”我因此不敢推辞,尽力为李贺作序,但是我非常惭愧.
皇室子孙李贺,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很称道他的诗歌.云雾联延不断,不足以形容它的风姿;流水悠远流淌,不足以形容它的情思;春色生机勃勃,不足以形容它的和畅;秋天清明高洁,不足以形容它的风格;顺风之船冲锋战马,不足以形容它的刚勇;出土文物,不足以形容它的古雅;鲜花美女,不足以形容它的神采;已成废墟的国都和宫殿,杂乱的草木和荒坟,不足以形容它的哀怨悲愁;张口的鲸跳跃的鳌,牛鬼蛇神,不足以形容它的虚荒诞幻.大概(它是)《离骚》之流韵,思想虽然比不上它,语言可能超过《离骚》.《离骚》有感慨怨怒讽刺仇恨,谈到君臣治理乱政,时常用言辞来激发人的情感.而李贺的诗作,难道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吗?李贺能够探寻前朝往事,来深深叹息感慨古今未曾吟咏的事物,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追求形象不肯蹈常习故,摆脱开前人的文字痕迹,间或也有一些不能让人理解.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年就死了,世人都说:“假设李贺还没有死,稍微的用思想来丰富诗作,将《离骚》视作奴仆也可以了.”
李贺死后十多年,京兆杜某为他作序.
问题2:后汉书党锢列传序全文翻译孔子说:“人性本来都相接近,习染不同才渐渐区别.”说的是人的好恶本来相同,只是变化的途径不同罢了.约束意念行为就不放纵,玩物成癖志向就会丧失.因此圣人引导人修养性情,控制约束人的放纵,谨慎选择他结交的人物,节制他的偏爱.虽然人情事物有种种区别,内容形成也不相同,但是说到陶冶性情匡正风俗,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春秋末年世风轻浮多诈,仁义道德衰败,但还藉着仁德名义来扩充自己实力,靠着忠义的旗号来建立自己的功业.行为符合义理,强大的敌手也会心虚气短;一句话不合正义,卑贱的奴仆也能说出道理.大概是前辈圣贤遗留下风范,能够让人们效法追求吧.战国时期仁德忠义已经衰败,奸邪诈伪盛行成风.强大的凭着武力获胜而称雄,弱小的因为奸诈不够而被欺辱.以至有人谋划半个计策就获万金酬劳,提出一种主张就被赏给珠宝.有的徒步走来就当官掌了权,脱掉了草衣升任了卿相.士人花言巧语极力诡辩,因为根本的一点是能获得私利,所以大家没有约定却像影子紧随物体一样都跟着这麽做.从此人们的爱好崇尚相互取代,随着时代来回变化,那种风气不能保留,那种弊病不能恢复.
到汉高祖凭藉武力平定天下,勇武将士大量出现,国家法令宽松随便,礼制条文简单松弛,大家继承战国四君子的遗风,人人怀有僭越君主的心思,轻视生死看重义气,怨仇恩惠必定回报,法令在个人家中制定实施,权力落到卑贱平民手中,豪侠仗义的行为,形成当时的风气.从武帝以后,崇尚儒家学说,怀揣经书身携经典的人,到处都能大批碰见,以至出现石渠阁的纷争论辩,流派之间的袒护攻击,舞文弄墨的人,盛行一时.到王莽刻意伪装,最终篡夺了政权,忠正仁义的人,把被任命做官当成耻辱,於是就把流浪隐居深山看作荣华,把清贫穷困生活当成富贵.即使国运注定重新振兴,刘汉再次执掌政权,人们却还是保持洁身自好的行为,相互仰慕学习愈演愈烈,拒官不做的节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到桓帝、灵帝年间,君主放纵贪逸社会政治混乱,国家大事交给宦官阉人,正直人士把跟宦官一同任职看成耻辱,因而平民百姓愤怒违命,隐居人士批评朝政,於是这些人名声四处传扬,相互标榜评论,对公卿品头论足,对朝廷随意褒贬,刚愎自是的风气,从此流行开来.
在上位的人喜好的东西在下面就会过分地流行,矫正弯曲就一定要比直还更过一点,事情的道理是这样的.像范滂、张俭这些人,清心寡欲嫉恶如仇,最后还是被看作乱党,不正是这样吗?
当初,桓帝做蠡吾侯的时候,跟随甘陵人周福学习,到他登上皇位,就提拔周福担任尚书.这时他的同郡人河南尹房植在当时朝廷很有声望,甘陵老乡就给他们编了歌谣说:“天下的楷模是房伯武,当老师而做官的是周仲进.”两家的宾客相互讥讽攻击,於是各自结成朋党,渐渐生出矛盾,从此甘陵出现南北两派,党人之说,从此发端.后来汝南太守宗资任用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也把大权交给功曹岑晊,两郡的人又给他们编了歌谣说:“汝南的太守是范孟博,南阳人宗资只管画圈打钩.南阳太守是岑公孝,弘农人成瑨只坐在那裏叫.”因为这些歌谣传进太学,各位儒生三万多人,以郭林宗、贾伟节为首,一起跟李膺、陈蕃、王畅等人相互褒奖推崇.太学中称他们说:“天下楷模是李元礼,不畏强暴有陈仲举,天下的高才是王叔茂.”另外渤海人公族进阶、扶风人魏齐卿,都敢直言评论,不避豪强.从公卿以下,没有人不害怕他们的批评议论,都匆匆忙忙赶着跟他们结交.
当时河内人张成善於看风水算命,他推算预测会天下大赦,就让儿子去杀人.李膺担任河南尹,督促拘捕了他,不久遇上大赦被免罪,李膺更加愤怒痛恨,到底审判诛杀了他.当初,张成利用占卜预测的技能结交宦官,皇帝也常向他询问占卦.张成的学生牢修於是上书诬告李膺等人豢养太学儒生游子,结交各郡学生门徒,相互频繁往来,一起结成私党,诽谤攻击朝廷,扰乱败坏风俗.於是天子震怒,颁发诏令到各郡国,逮捕私党人士,通告天下,让大家一起痛斥声讨,於是逮捕李膺等人.他们供辞牵连到陈寔等二百多人,有的逃跑没被抓获,全都悬赏通缉.使者四处奔走,在路上相互都能碰见.第二年,尚书霍諝、城门校尉窦武一起上表替他们求情,皇帝怒气稍稍减退,才全部赦免他们回归乡里,终身禁锢不准做官.私党人士姓名,仍然记录在王府.
从此正直人士被贬斥流放,奸邪恶人势力兴旺,天下仰慕风气的人,於是相互标榜,提出天下知名人士,为他们取了特别称号.最上等的叫“三君”,次一等的叫“八俊”,再次一等的叫“八顾”,再次一等的叫“八及”,再次一等的叫“八厨”,就像古代的“八元”、“八凯”一样.窦武、刘淑、陈蕃是“三君”,所谓君,是说他们被一世的人尊崇.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是“八俊”,所谓俊,是说他们是人类的精英.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是“八顾”,所谓顾,是说他们能用道德行为引导人们.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是“八及”,所谓及,是说他们能够引导人们跟随尊崇的圣贤.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是“八厨”,所谓厨,是说他们能用财产救人.
另有张俭的同乡人朱并,秉承中常侍侯览的旨意,上书告发张俭跟同乡二十四个人相互另起名号,一起结成私党,图谋危害国家.把张俭和檀彬、褚凤、张肃、薛兰、冯禧、魏玄、徐乾称为“八俊”,田林、张隐、刘表、薛郁、王访、刘祗、宣靖、公绪恭称为“八顾”,朱楷、田盘、疎耽、薛敦、宋布、唐龙、蠃咨、宣褒称为“八及”,刻石结盟,共同结成私党,张俭是头领.灵帝诏令删除上书人名后依名单逮捕张俭等人.大长秋曹节趁这个机会暗示主管官员奏请拘捕从前的私党人士前任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宫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颍川太守巴肃、沛国相荀翌、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任城相刘儒、太尉掾范滂等一百多人,全都死在牢狱之中.其余的人有的早死没有赶上,有的逃亡得以免难.从此各个有私怨矛盾的人,趁机相互陷害,被人瞪了一眼的小怨恨,也全打入私党案中.另外州郡秉承上司旨意,有些根本没有关联的人,也遭到这场祸害.那些被处死流放罢官禁锢的人,有六七百人.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极力为党人辩护,言辞十分直率恳切.皇帝看了奏章大怒,立即诏令司隶、益州用囚车拘捕曹鸾,押送槐里牢狱拷打致死.於是又诏令州郡再检查党人的学生部下父子兄弟,凡在官位上的,都免职禁锢,范围包括到他们的五服亲属.
光和二年,上禄县长和海上书说:“礼制规定,从祖兄弟要分家单过,他们之间骨肉情分已轻,亲属关系已远.而现在对党人的禁锢包括到他们的五族,既违背了经典的条文,也违反普通的法令.”皇帝看了之后醒悟过来,对党人士的禁锢自从祖亲属以外的,全都得到撤销.
中平元年,黄巾贼人起兵造反,中常侍吕强报告皇帝说:“对党人的禁锢已经长久,人们心情多有怨恨.如果长久不赦免宽恕,他们容易跟张角合谋,动乱越来越大,后悔也没法救了.”皇帝担心他说的情况,於是大赦私党人士,被诛杀流放的人家全都回到家乡.后来黄巾军势力逐渐强盛,朝廷内外分崩离析,法律条文荡然无存.
党人事件从甘陵、汝南开始,到李膺、张俭两人身上形成,天下遭到祸害二十多年,牵连到的各位人士都是天下的优秀人才.“三君”、“八俊”等三十五人,其中姓名事迹都有的,一起记载在这裏.陈蕃、窦武、王畅、刘表、度尚、郭林宗另外有传.荀翌附在他祖父《荀淑传》中.张邈附在《吕布传》中.胡母班附在《袁绍传》中.王考,字文祖,东平国寿张人,是冀州刺史;秦周,字平王,陈留郡平丘人,是北海相;蕃向,字嘉景,鲁国人,是郎中;王璋,字伯仪,东莱郡曲城人,是少府卿,这些人地位事迹都不显著.翟超,是山阳太守,事迹记载在《陈蕃传》,他的字和籍贯都不清楚.朱?,沛国人,跟杜密等人一起死在牢狱中.只有赵典仅仅记载他的姓名而已.
问题3:奇零草序全文翻译《奇零草》 序(清) 姜宸英 注释及翻译
[作者介绍]姜宸英(1628~1699),浙江慈溪人.七十岁始举进士.能诗文,并工书法绘画,七十岁后作小楷精湛,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后因科场案牵连,死于狱中.曾参预《明史》纂修,着有《湛园未定稿》、《苇间诗集》等.
[正文]予得此于定海[ 1] , 命谢子大周钞别本以归[ 2] , 凡五、 七言近体若干首[ 3] ,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为之序以藏之.
呜呼!天地晦冥,风霾昼塞[ 4] , 山河失序, 而沉星殒气于穷荒绝岛之间[ 5] ,犹能时出其光焰,以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虽其揜抑于一时[ 6] , 然要以俟之百世, 虽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客为予言: “公在行间[ 7] ,无日不读书,所遗集近十余种, 为逻卒取去[ 8] , 或有流落人间者. 此集是其甲辰以后, 将解散部伍,归隐于落迦山所作也[ 9] . ” 公自督师, 未尝受强藩节制[ 10] , 及九江遁还, 渐有掣时, 始邑邑不乐[ 11] .而其归隐于海南也,自制一椑置寺中[ 12] , 实粮其中, 俟粮且尽死.门有两猿守之, 有警, 猿必跳踯哀鸣.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 13] .既被羁会城[ 14] , 远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 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 15] .守卒利其金钱, 喜为请乞.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 也[ 16] ,读之鲜不泣下者. 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以为不详.不知君臣父子之性, 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 虽历变患,逾不可磨灭.
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 [ 17] , 疑立《袁粲传》 [ 18] , 齐武帝曰[ 19] : “粲自是宋忠臣, 何为不可? ” 欧阳修不为周韩通立传[ 20] , 君子讥之[ 21] . 元听湖南为宋臣李芾建祠[ 22] , 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 [ 23] , 此帝王盛德事. 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 宜思引君当道[ 24] . 臣各为其主, 凡一切胜国语言[ 25] ,不足避忌.予欲稍掇拾公遗事, 成传略一卷, 以备敦史之求[ 26] , 犹惧搜访未遍, 将日就放失也. 悲夫!
[参考译文]我在定海得到这本诗集,名谢大周另外抄一本带回来,总共有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若干首,现今早就散佚了,暂且回忆其大概,为之写下序言收藏起来.
唉!天地晦暗,大风夹杂着尘土遮蔽了白日,山河颠倒(国家易主),而此时张煌言在一偏僻荒凉的小岛之上死去,还能经常有人说看到他,虽然他在当时因受压制而被埋没,可要等到百年之后,即使想使他被压抑埋没也不可能.客人对我说:“张公真在行伍之间,没有一天不读书,所遗失的诗集近十多种,被巡逻看守的兵卒拿去,有的流落到民间.这个集子是在甲辰年以后,将要解散部队归隐到落迦山之时所作.”张公自己担任督师,未曾受郑成功制约,可从九江战败后,渐受郑控制约束,开始忧郁不乐.他归隐到海南,自己制作了一个棺材放置在寺中,在棺材中间置放粮食,等到粮食将用尽时死去.门口有两只猿猴看守,每有危险的信号,猿猴必定跳跃踟躇,不住地哀鸣.间谍到这里是从后门进入的.张公被羁押到杭州城之后,远近的人,甚至是市井里的屠夫商贩卖饼的人,没有不拿着白纸素绢到张公被关押的地方争着求取诗歌书法作品.看守张公的狱卒认为向张公索要这些作品有利于自己收取钱财,就乐意替这些百姓向张公乞请作品.张公一挥而就,写的都是像《正气歌》一样的坚贞不屈的文字,读来很少不潸然泪下的.惟独士大夫家有人很是畏惧收藏他的作品,认为是不祥之物.却不知君臣父子之本性,根植于人的内心,外现在事业上,倾注在文字上.即使历经世事变迁,也是不可磨灭的.
历揽前朝,沈约作《宋书》,写《袁粲传》有所犹疑,齐武帝说:“袁粲是宋朝的忠臣,为何不可以呢?”欧阳修不替周韩通作传,君子讥笑这件事.元朝听任湖南为宋朝大臣李芾建立祠堂,明成祖不怪罪收藏方孝孺文章的人,这是帝王盛大的品德.作为臣子的生活在没有禁忌避讳的朝代,应该想着引导国君处事合于事理.臣子各为其主,大凡所有的明代言论,不足以避讳.我想着稍稍整理张公的逸闻逸事,写成一卷传略,以备忠实而公正的史官求取,还是畏惧搜访不全面,将要一天天地散失.可悲啊!
[注释][ 1] 定海:今浙江定海县. [ 2] 谢子大周: 谢大周, 生平事迹不详. 钞别本: 另外抄一本. [ 3] 近体: 近体诗, 指律诗和绝句. [ 4] 风霾(mái)昼塞: 大风夹杂着尘土遮蔽了白日. 霾, 大风杂尘土而下. [ 5] “而沉星” 句: 喻张煌言的牺牲. [ 6] 揜(yǎn) 抑:因受压制而埋没. [ 7] 行间: 行伍之间. [ 8] 逻卒: 指巡逻看守的兵卒. [ 9] “此集” 三句:甲辰,指康熙三年(1664) . 落迦山: 即普陀山, 在浙江定海县(今舟山市)东海中. 按:甲辰为张煌言就义之年,非解散部伍归隐之年.据《奇零草》 自序, 诗集编于壬寅年(1662) . 又据吴伟业《张煌言殉节始末》,张煌言归隐于悬屿岛(一作悬岙.在浙江象山县南面海中) ,因乏食, 遣人至普陀告籴, 踪迹始露. [ 10] 强藩: 这里指郑成功. [ 11] “及九江遁还” 三句: 顺治十六年(1659) , 郑成功从金门率师北伐, 以张煌言所部为前锋, 连续攻下府、州重镇,直抵金陵城下.张煌言本拟挥师直取九江, 但郑成功在金陵战败, 撤军入海. 张煌言孤军无援, 也战败于安徽铜陵,化装潜返舟山.其后郑成功收复台湾,兵势复振. 张煌言遣使劝郑成功再出师北伐, 郑未同意. “掣肘” 当指此事. 邑邑:忧郁不乐的样子.字通“悒悒” . [ 12] 椑(bì) : 最里面的一层棺, 这里即指棺材. [ 13] “门有两猿” 五句:《张煌言殉节始末》说: “又畜双猿, 以候动静.舟未至二十里, 即猿鸣木杪. ……旧校某利赏, 以夜半从山后悬藤逾岭而入,执归宁波. ” 间:间谍. [ 14] 会城: 省会,这里指杭州. [ 15] 素: 白色生绢. [ 16] 《正气歌》 :宋代文天祥被元军所俘,被囚燕京, 作《正气歌》 , 不屈而死.这里指张煌言所写的都是像《正气歌》一样的坚贞不屈的文字. [ 17] 沈约:南朝梁文学家兼历史学家, 字休文, 历任宋、 齐、 梁.作有《宋书》 一百卷, 今传于世, 为“二十四史” 之一. [ 18] 《袁粲传》 : 今《宋书》 卷八十九有传. 袁粲, 字景倩,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人. 宋时官至中书监、 司徒,命镇石头(今南京). 萧道成谋代宋自立, 他拟发兵诛道成,事泄被杀.故沈约在齐武帝永明中奉诏撰《宋书》 时是否为袁粲立传有所犹疑. [ 19] 齐武帝:齐高帝萧道成之子萧赜. [ 20] “欧阳修” 句: 欧阳修, 宋代著名文学家, 其所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中不为后周的韩通立传. 韩通,周恭帝时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赵匡胤陈桥兵变, 废周自立,韩通欲率军抵抗,被害. [ 21] 君子讥之: 王茂《野客丛书》所附《野老纪闻》 说: “子瞻(苏轼) 问欧阳公曰: ‘《五代史》可传后也乎? ’ 公曰: ‘修于此窃有善善恶恶之志. ’ 苏公曰: ‘韩通无传, 恶得为善善恶恶? ’ 公默然. ” [ 22] 李芾: 字叔章,宋末任湖南安抚使. 元阿里海涯破潭州(今长沙市) ,一族死节. [ 23] 长陵: 为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因以称成祖. 朱棣原封燕王,驻守北平, 后率军南下, 攻灭建文帝,命方孝孺草诏告天下, 由他继位, 方抗命不作, 被杀.据《明史方孝孺传》 : “永乐(明成祖年号) 中, 藏孝孺文者罪至死. ” 这里所说相反, 未知何据. [ 24] 引君当道:《孟子告子下》 : “君子之事君也, 务引其君以当道. ” 当道: 谓合于事理. [ 25] 胜国: 被灭亡之国. 这里指明代. [ 26] 敦史:指忠实而公正的史官.
[文章解说】本文选自《湛园未定稿》 卷二. 《奇零草》是明末张煌言的诗集. 作者在《序》 中说取名“奇零” 之意,一是“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 , 二是“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 . 兵家有《握奇经》 , 亦作《幄机经》 ,这里谓写于军中之意.作者张煌言, 字玄著, 号苍水, 浙江鄞县人.明崇祯举人. 清兵南下,他屡次举兵抗清, 后因众寡不敌,被迫解散队伍, 隐居海岛,被俘, 不屈死. 《奇零草》 也被列为禁书.在这种背景下, 姜宸英敢于为它作序,还热烈地赞扬了这部诗集的光辉价值,并大胆肯定了张煌言的英雄业绩, 这实在是勇敢的壮举.
希望LZ采纳.
问题4:英语翻译现在就给我[语文科目]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问题5:梦溪笔谈序言全文翻译[语文科目]http://www.tianyabook.com/mengxibitan/index.htm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