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_关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论文,字数要求为1000字(...[历史]”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_关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论文,字数要求为1000字(...[历史]”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_关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论文,字数要求为1000字(...[历史]”的相关信息:
关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论文,字数要求为1000字(...
科目:历史 关键词: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天下之中”及其正统意义
公元356年,东晋权臣桓温北伐,收复西晋故都洛阳.及至362年,桓温上疏司马丕(哀帝),请求朝廷由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还都洛阳.在当时胡族入主中原、汉族政权退守南方的形势下,桓温以为,光复洛阳旧京、疆理中区华夏,乃是天人齐契的期望、比隆前代的盛勋,关系到冠冕万国、朝宗四海的天朝声威.类似这样的情况,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之南北分裂时代屡次发生.桓温之后,如东晋谢玄、刘裕,南朝宋到彦之、梁陈庆之,都曾收复洛阳;每次收复,也都会引起南方建康朝野迁都洛阳之议.然而也因为志在洛阳的政治目的太过直接与明显,决定了东晋南朝的北伐往往逆水而上,过分依赖水军,战略战术单一,从而导致失败.另一方面,对于入主中原的十六国北朝胡族政权来说,一旦拥有了洛阳,也就平添一股豪气.在这股豪气的作用下,甚至膨胀起天下归一的雄心,如前秦苻坚为了解决“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的缺憾,不切实际地“起天下兵以讨之”(《晋书·苻坚载记》),发动灭晋战争,结果陷入国灭身死的万劫不复之局.如此看来,“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汉书·张良传》)的洛阳,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时代尤其是南北分裂时代的攻守格局,南方汉族政权北伐的一个关键指向,往往即是洛阳所在的中原核心地区,而北方胡族政权南征的一个促成因素,则是既有洛阳、就当天下归一的政治逻辑.
这样的政治逻辑,基础于洛阳作为“天下之中”的地理与文化地位.地理的居中,指洛阳在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最为符合“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帝王奠都条件;文化的居中,如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宣布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面对反对迁都的鲜卑保守势力,拓跋宏劝道:
朕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孙,博见多知.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魏书·广陵王传》)
也就是说,非汉的胡族如果不居中原、不都洛阳,将缺少文化、无法博见多知.而拓跋宏毅然迁洛后的举措,也以“文化”为重心,比如禁鲜卑语与鲜卑服,改胡姓为汉姓,以洛阳为籍贯与葬地,鼓励与汉人通婚,行门阀之制,任中原儒生,如此等等,然后就是起兵攻齐,欲求统一.虽然其后的北魏,很快上演了六镇武人变乱、分裂成为东西以及后来鲜卑民族消失的悲剧,英年早逝的孝文帝却在中国传统的主流史学评价中,获得了极高的美谥.如葛剑雄教授誉之为“盖世英雄”;1996年,《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主编匡亚明先生对担任《拓跋宏评传》审稿人的笔者说: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外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少数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拓跋宏!
桓温虽存“无君之志”,但不废其“观兵洛汭,修复五陵”的可称之功;拓跋宏虽缺乏权衡地迁都洛阳,并为此赐死少年太子元恂,却成就了其古今中外第三人的评价.汉人桓温、胡主拓跋宏的丰功伟业,又都离不开“天下之中”的洛阳.何以如此呢?陈寅恪先生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注脚:
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正统论中也有这样一种说法,谁能得到中原的地方,谁便是正统.如果想被人们认为是文化正统的代表,假定不能并吞南朝,也要定鼎嵩洛.(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十四篇)
洛阳为正统的象征,这就是问题的答案.正是在这种正统观念的支配下,退守南方的汉族政权如东晋、南朝、南宋一直着意于恢复中原故地,或者迄未放弃扬言恢复中原故地;而入主中原、具备相当实力的胡族政权如前秦、北魏、金以及初期的元、清,既视拥有洛阳为得地理正统乃至文化正统的最大资本,也以一统华夏为政治追求的终极目标.进而言之,胡族政权起初多以占有传统的中原尤其是“小中国”洛阳为由而自居正统,随着这些胡族政权“饮食衣服”、“诗书礼乐”的汉化,他们更进一步拥有了文化的正统资格.比如迁都洛阳、全面汉化以后的北魏政权正是这样,以致北魏敢理直气壮地斥南朝为南伪、为岛夷,即便南朝之人,如梁朝北伐名将陈庆之,竟也发出了“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的感叹.离开了中原与洛阳的汉族政权并不放弃正统者,既以皇统继承或禅让为政权的合法性依据,也缘于从传统的汉族儒家农耕文化言,具有居于正统的资格;又不独仅此,彰显正统还关系到军事形势与民心向背,如南宋李焘《六朝通鉴博议》卷一所云:
若夫东晋、宋、齐、梁、陈之君,虽居江南,中国也,五胡、元魏,虽处神州,夷狄也……王猛丁宁垂死之言,以江南正朔相承,劝苻坚不宜图晋;崔浩指南方为衣冠所在,历事两朝,常不愿南伐.苻坚违王猛之戒,故有淝水之奔;佛狸忽崔浩之谋,故有盱眙之辱.
也就是说,东晋南朝的政治与文化正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地理与军事的劣势.然则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之世,各别民族、各别政权争夺、宣称、彰显正统的意义,由此可明大概;而联系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省的“中华民国”为中国独特的地方政权等等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
欧阳修《正统论》云:“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落实到政治地理层面,统一王朝或者分裂时代追求统一的王朝,必得中原、必取洛阳,看重的正是中原与洛阳所代表的正统.循此,作为“天下之中”的洛阳,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理想的定都之地,总计从东周到五代,定都洛阳者共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一朝,时间长达880多年;而作为正统的象征,争夺洛阳,长久左右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攻守形势,定都洛阳,也长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走向.
推而言之,因时而异的今郑州、安阳、许昌、开封等古都,其实具有与洛阳相仿佛的“天下之中”的历史正统意味;象征江山永固、接天通地因而为历代帝王常祭的“五岳”之中,嵩山尊居“中岳”;代表中华大地的《尚书·禹贡》“九州”,其中的豫州在后世被敬称为“中州”,由《周礼·职方氏》、《尔雅·释地》所说的“河南曰豫州”,“河南”又成为狭义特指的“中原”.而与这些带“中”的词汇相联系的,是金戈铁马声闻的“逐鹿中原”,是刀光剑影闪烁的“问鼎中州”,是割据势力希望据此自雄的“宅中图大”,是统一王朝企图以之控制四方的“居中御远”.
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中”字,高度凝聚了今河南省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民族地位,形象写照着自古及今河南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特征;至于包括了宝丰、叶、鲁山、郏四县与舞钢、汝州二市,大体位居河南之中的平顶山市,其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精神与行为中的“中”文化,在本期“平顶山专号”诸篇文章的叙述中,当也有着或显或隐的体现吧.
其他回答
这是我一直记得的记住朝代的方法分享给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自此完。
初一的要求肯定不高,不要太为难自己,提示你多注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重点,可以围绕这个来写,因为秦汉到南北朝出现大一统的时间其实并不长没有唐宋元明清那么悠久,较多是割据分离的情况。
加油!...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1000字左右[语文科目]
本人为初三学生
历史的长空
以正确平和的心态对待历史
我国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改变我历史观的话:所谓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和弱点,一切言委卸于古人.这句话是我学习历史的基础与前提,成为我学习历史的指导思想.
古代史的繁盛与近代史衰落的巨大反差,让我们一度那段历史里的人和事迸发强烈的愤慨.但是这句话改变我历史观的话让我认识到了我们在学习那段历史时偏激的态度.它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以一种平常心对待历史,应以一种正确平和的态度学习那段屈辱的历史.一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曾这样说:“我们要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这种平和的心态是对历史的最好诠释.这种态度不是不爱国,而是要让这些惨痛屈辱的历史从绊脚石蜕变为我们今后路上的垫脚石.
偏激的仇恨态度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会产生阻碍作用,太多的主观因素干扰,会让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用平和的心态看历史对它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透彻,对它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
当今社会下的我们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历史,而应该以平视乃至仰视历史.不只是对历史,在当今社会也同样如此.北外大学美国研究室主任梅任毅曾说:我们要避免的是在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种“大国心态”对待历史我们也不应有“大国心态”,不要以为我们站在了历史的最高峰,这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
从多个角度品味历史
易中天说历史人物皆有三个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而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会读到各种版本的作品.如:正史、野史、各种各样的文献让历史真相更为难以探求.所以在学习历史时,我们的思想更不能单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观点看历史、品历史、悟历史.例如:李鸿章,他被公认为是卖国贼.这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的.但我们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的话,就不免会对那一系列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产生自己的主观看法.如果站在他自身的角度来看,或许为他的无奈发出感叹.而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则可以发现他身上的哪些品质,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而哪些做法需要我们引以为戒.我们还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我们在他的处境下,我们如何做更为妥当.这不仅是学习、回顾历史,也是预习、讲述人生.从多个角度品味历史,会得到对历史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还会得到我们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启示.
树立自己的历史观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生活中的困惑,往往可以通过读史来解答.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可以让你深入透彻的理解历史,可以让你感悟到属于自己的历史思想,它会成为你学习历史道路上的一个路标,会成为学习历史的一块基石.树立你自己的历史观,以历史观影响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让你受益无穷.
对历史,我们应有来自自我的主观看法,也要有对它客观的评价,让我们站在山脚下,平静地仰望那历史的天空.
问题2:历史小论文1000字[历史科目]
关于历史人物的:
论秦始皇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嬴姓,赵氏,名政,秦庄王之子.
秦始皇是一个功大于过的皇帝.秦始皇吞并六国,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设郡县制,奠定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修驰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奠定了技术基础.但秦始皇修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的规模极为庞大,滥用民力;焚书坑儒,抑制思想,摧残文化;法令严苛,赋税重,增大了人民的负担.
我们不能仅仅把秦始皇修长城想作是滥用民力,统治残暴的体现.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事实上也是如此.文献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计较手段,不考虑人民的生活.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这种想法有道理,但并非说儒家不好.后世用“外儒内法”,是一种“外柔而内刚”的政策.以伦理道德束缚人们,更容易治理天下,也正是吸取了秦一味用法家最终被推翻的教训.
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秦始皇.
关于社会方面的:
珍惜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每一滴水.”如果没有了水,地球就会干裂;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就可能渴死;如果没有了水,就没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要爱惜每一滴水,爱惜地球母亲每一滴眼泪.
只有节约用水,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类的健康是先从水来的.人可以几天不进食,但不可以几天不喝水.而现在,全球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也就是说水是20亿人生命之所系.而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儿童就有5000万人!这数字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现在的重中之重!
水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人人都注意节约用水,不知会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反之,如果每个人都不在意地浪费水资源,那么就可能有很多人遭受饮水困难!
现在,由于许多方面都在污染水资源,且污染得越来越严重,人类可以饮用的水就越来越少.然而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要积极行动起来,节约、保护水资源.侧耳倾听,淮河在呐喊,黄河在哭泣,长江在叹息……水污染像一种持久的顽疾折磨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水资源吧.
(额,这算是《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社会”那部分的吧)
关于车的发展史的:
车的发展史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
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
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
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不同时期老师留的题目不同,所以类别有点乱.
问题3:求1000字历史论文.内容可以是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量不要这么“热门”的.初中水平就好.[历史科目]
这里有点,你看看吧 对于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皇帝,第一,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不管怎样高明,他却不是悬在空中,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之所以比一般人伟大,除了他具有某方面的出众才华外,更因为他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地位和权势.但不管怎样,他的立脚点和同时代人必然是一致的,是同在一个水准上的.每个时代的历史都不可能是某个英雄的历史.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也不是拿破仑个人的英雄史,不能把他神化. 可是,百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却有不少神化之处,如:说他是“世纪的巨人”、“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西方之皇”、“战争之神”、“命运的支配者”,甚至说“他是从恺撒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从亚历山大以来最令人震惊的人物”,等等. 在吹捧的反面,却又是一片愤怒、厌恶和诟骂,如说他是“科西嘉岛的怪物”、“摧残自由的暴君”、“无耻小人”、“低能儿”、“疯子”、“匪徒”,等等. 不管是吹捧或是诟骂,都属于向个人崇拜低头.用这种方式都不能真正揭示出拿破仑这个复杂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第二,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历史的规律表明,每当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它必将造就伟大的历史人物.拿破仑之所以伟大,是由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这一伟大事件所造就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末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因此,必须把他放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之中,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他.
第三,要看主流、看主导方面,不能以某一片面代替整体.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其一生的经历是错综复杂的.拿破仑一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也是整个欧洲大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大转变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他的主要活动,是和这个时代的特点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因此,要看他在这个大的历史潮流中,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还是顺应时代的潮而动.
第四,对过去一些关于拿破仑的著述,特别是那些所谓“圣赫勒拿岛的一些著述”,要作全面的考察、分析.因为拿破仑在六年的流放生活中,仍以胜利者的目光来估量他的过失,用夸大一些事实和掩盖另一些事实的手法来缩小、掩饰他的错误.这些东西是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产阶级同波旁王朝的斗争中,资产阶级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重新祭起拿破仑的亡灵而炮制的.今天法国史学家只把它看成是传说之类的东西,因为它不太符合历史的真相.另外,在英国人和俄国人编撰的一些关于拿破仑传记之类的书籍中,又带有浓厚的民族沙文主义的情绪,因此,对一些事件的原委和性质反映得也不够真实.
第五,有些评论拿破仑的文章,习惯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去寻找根据.但是,如果只作一些词句的引用,而不首先弄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是在什么时候、为着说明什么问题而讲的,那末,单靠这种引证,必然导致经典作家间在拿破仑问题上的“吵架”.总之,评价拿破仑应当把他放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中.综合地考察他的全部活动.这样,我们就会看到,拿破仑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镇压了王党叛乱,粉碎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多次武装干涉,打乱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促进了欧洲各国人民的觉醒,稳定了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这是他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绩.当然,每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完人,都有他的缺点错误甚或是罪行.作为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拿破仑更是如此.恩格斯就曾经指出过:“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在欧洲帝王中间取得首屈一指的声誉,因此他尽量把自己的宫廷搞得和他们的宫廷一样.恩格斯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指出拿破仑的主要错误在于“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他有功也有过,便象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讽刺蒲鲁东观察经济范畴有好坏两个方面那样,“就象小资产者看历史伟人一样:拿破仑是一个大人物;他行了许多善,但是也作了许多恶.”
综观拿破仑一生的全部活动,其主导方面的活动,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起过进步作用的.他功大于过,是一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问题4:《我身边的历史》1000字论文是初一上学期的
克拉玛油田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在独山子油矿北约130千米处,有一座“沥青丘”,这里像山泉一样流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油.当地人把这里叫做“黑油山”,维吾尔语即“克拉玛依”.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的戈壁荒滩,已建成为一个具有勘探、钻井、采油、输油、炼油、建筑、运输、机修制 克拉玛油田
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文教卫生、商业贸易、公共事业基本配套的石油工业新城.克拉玛依市地处准葛尔盆地西北 缘,位于东经84°42′,北纬45°36′,全市面积9500平方公里.克拉玛依市下辖4区2乡1镇.1990年全市人口26万余人,其中汉族占76.24%,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满、锡伯、俄罗斯等30多个少数民族占23.7%.克拉玛依有归侨、侨眷、港澳台胞眷属3000余人,他们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有着广泛的联系.克拉玛依交通十分方便,三条公路干线穿越境内,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有定期班车通往乌鲁木齐及北疆各主要城市.
我也要写这个论文的,不过只用500字.要不我们写一样的?
问题5:求一篇初一上学期历史1000字论文也可以叫我们身边的历史[历史科目]
秦始皇的强大势力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来去匆匆,走过了多少风云人物,秦始皇因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厚重的脚印.
秦始皇只有一个,但是在不同人的心中,对秦始皇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有人说:他是暴君,搞得天下百姓不得安宁. 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称赞他的立国是“掀翻一个世界”.
在李白的《古风》中是这样描述秦始皇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会坚决浮云,诸侯尽而来.明断自天启,大略架群才.从这可以肯定“秦始皇是一位空前的大独裁者.”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之间战乱不断,这时,北至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
在秦强大的过程中少不了商鞅,商鞅在秦孝公下令求贤时来到秦国.先后实施两次变法,变法主要内容有:1,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标准器.4,奖励军工,废除世卿禄制.5,焚烧诗书明法令,并申明刑无等级.6,设什伍连做法,编户籍,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奖励对“不法的人”告密,知而不告者处以腰斩,告密则可与斩敌同赏.7,革除戒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个变法是秦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秦昭王末年,秦国的国力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六国,并且疆土已经十分辽阔.公远前246年 ,赢政登皇位,公元前238年,李斯认为天下统一的趋势已经形成,秦国已经形成统一天下的条件,建议秦王不要错过良机,嬴政很赞同,任命李斯为延尉,并且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进行了近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是这个国家第一个皇帝——始皇帝.皇帝自称为“朕”,颁布的文告称作“制”或“诏”.拟定了一套相应的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1974年3月29日,当农民的铁锄揭开了兵马俑的神秘面纱,30 年的时光流逝,岁月沧桑.但是秦陵兵马俑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秦陵面积辽阔,在陵城内已经发现了600多座陪葬坑和各种墓葬,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这些遗址大部分还没有正式发掘.秦始皇陵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陵园外城周长6321米 ,南北2188米,东西宽578米.
为什么秦始皇会把秦俑当作陪葬品呢?战国时期,以力相克,攻战不止,秦始皇是依靠强大的军队踏着战争走向皇帝宝座的,因而在他死后,也把这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带在自己的身边,在皇陵东侧埋下大量军俑,装备着实战的兵器,时刻准备昂首阔步地奔赴前方.
从秦岭的秦俑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时代对衣着已有了很高的审美意识,比如说高级军吏俑的服色:身穿双重长襦,外层为深紫色,内层为朱红色,下装绿色长裤,头戴黑色冠,外穿彩色鱼鳞甲,并且刻有精美图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后人已经不能全面了解发生的故事.在历史的记忆里,即使全是真人真事,也有一些情节需要我们重新考虑,秦陵文物为历史与现代人对秦王的认识有一定大的作用.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