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荆浩六要_荆浩《笔记法》提出“思”与“景”的关系,意义何在[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荆浩六要_荆浩《笔记法》提出“思”与“景”的关系,意义何在[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荆浩六要_荆浩《笔记法》提出“思”与“景”的关系,意义何在[语文]”的相关信息:
荆浩《笔记法》提出“思”与“景”的关系,意义何在
科目:语文 关键词:荆浩六要荆浩生当乱世,避难于洪谷山林之中,借景抒情,聊抒胸中之逸气的士人之志不难想象.他不仅继承了自李白、白居易、张彦远对“真画”的绘画本体要求.而且对此种境界的创作提出了系统的看法. 首先,他认为“真我”在“真画”的创作中具有决定作用.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笔记法》)这就是说,若创作主体是“特别之我”,即被各种欲望纠缠的主体时,那么,则无法进入的作品的自由状态,王国维曾把主体分为“特别之我”与“非特别之我”,其中“非特别之我”即是摆脱生活中各种欲望限制的主体,唯有此种状态,方可成为审美主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曰:作文之始,须疏沦五藏,澡雪精神,也同样是对主体审美心态的描述.庄子提出的“真人”、“至人”,也是在“虚静”的状态下自我本真的显现.海德格尔认为,有欲之我是此在的一种生存状态,即“沉沦”,“沉沦”并不具有贬义,它只是此在与他人共同在世的一种方式.在日常生活的平均状态中,此在的本身自我冥没于非本真之我之中.然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天敌.所以,荆浩主张去掉杂欲,使主体在创作中走向自明.我国明清文艺思潮中对个性极度张扬的形成,一方面固然与陆王心学的“自作主宰”论及禅宗的“自性本具足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显然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重视个体心灵与情感真实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其次,荆浩强调了“思与景”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荆浩在六要中曰:“思者,删拔下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由此可见,“思”的对象是“景”,“景”的“妙”与“真”离不开主体之思.五代时期,唐诗论家司空图则明确地提出了“诗与境偕”(《马生驾评诗书》)的创作原则,无论是司空图还是荆浩都认识到了“思”在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外在世界存在的意义,是无法与有意识的人割裂开来.康德把整个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物自体.而现象界即是人的经验实在,因此,知性能够为其立法,而物自体,却自我封闭,为主体能力所不及.因此,属于物自在其自己,也就毫无意义可言,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把呈现于主体意识之中的外在世界,称为“意义世界”.所不同的是,荆浩从绘画的创作实践出发,着重探讨的是艺术意境的形成.他提倡要在主体审美情思的观照下,运用“迁想妙得”的方法,创作出达到具有真理性内涵的艺术境界.并把达到这种境界的作品列为“神”尊为一等. 荆浩认为,客观物象也是纷繁复杂的,而为了把握其各自的本性,创作主体必须采用“远思”的方法,才能夺取其质,“取象不惑”.而主体的自明则是客体自明的必要前提,物在摆脱其现实“有用性”才能呈现其丰富的本来面目.“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正如清石涛所言:“山即海,海即山,此其我之受也.”主体在这静观的审美中,使客体的内在的本质与本真自我契合为一.达到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境界.王夫之曰:“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在这种状态下,创作者自然也就达到“心随笔运”、“任运成象”的“神”境.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荆浩六要的解释,气,韵,思,景,笔,墨[语文科目]
六要”“二病”说是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绘画理论.重温“六要”“二病”说对提高我们的国画理论水平,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培养审美能力有着现实的意义.
荆浩是唐末五代之际的人,他自称唐朝人,后世把他视为五代人.为避战乱隐居在太行山洪谷,号洪谷子.太行山雄伟、壮丽的自然风景吸引着他,据他写的《笔法记》叙述,他的松树写生手稿达数万本,这可能夸大了一些,但足见其绘画的勤奋.
《笔法记》是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同以往的山水画论著作相比,内容更加深入、细致、且又系统.《笔法记》中提出“六要”是荆浩专门为山水画创作制定的六条标准,同谢赫根据人物画所提出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不同.但“六要”显然是“六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根据山水画的特殊要求和荆浩自己的创作实践,把“六法”加以取舍,在六法的基础上作了创造性的发展.
六要是: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景、五日笔、六日墨.先说气和韵.荆浩把六法中气韵分开来讲.什么叫气?“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心随笔运,实际是笔随心运.画家的思想统帅用笔,描绘形象才能心有主见,取象不惑.什么叫韵?“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要求笔迹为形象服务,不能脱离形象,单独显露出来.荆浩把气韵分立为二法,据他自己解释的气和韵的含义,似乎没有必要把气韵分开.气、韵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是指表现对象的神,气韵是完整的词,也许是这个缘故,后世评画,仍然用气韵,不作分解.
三曰思.“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荆浩在另一处讲的“去其繁章、采其大要”,即是删拨大要的意思.思是谢赫六法中没有的.有人说思是经营位置,乃是把章法与立意混为一谈了.经营位置固然需要集中概括,但那是指画面上的形象安排工作.荆浩把思作为一法,并说画家要聚精去思考他表现的对象(凝想形物),无疑是指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立意构思活动.思作为一法提出来,不仅对山水画创作有好处,而且对所有绘画创作有好处.这是荆浩的首创.
四日景.“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要求画自然景物的状貌神情(搜妙创真).荆浩特别重视艺术的真,真是神似和形似的兼备.他说“似者得其形造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正好的山水画要气质俱盛,也就是形神兼备,自然之物的真和思想认识的真要统一起来.
五日笔、六日墨.这是讲笔墨.荆浩曾说过:“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他在《笔法记》中说:“项容山水,……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从这些评论中可见他对笔墨的重视和追求.在我国古代,荆浩是第一个将笔墨并重的人.谢赫六法只讲骨法用笔,并没有提到笔墨.荆浩对笔墨的解释是:“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形自然,似非用笔.”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笔记之以形质,墨写之以阴阳.”实际上是指具体技法的追求.而今只重笔墨的观点未免太片面了,甚至有些夸大其词.荆浩六要中气、韵、思(也就是一种审美追求,创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同时他也重视山水画写生这个重要环节(有松树写生稿数万本).笔墨应该为以上几点服务,也就是为创作服务,我们不应该成为笔墨的奴隶.
荆浩还提出用笔有四势:筋、肉、骨、气,“笔拖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
“二病”即: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
有形之病是局部细节上的缺陷,无形之病涉及到神似形似及笔墨个方面,关系到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是贯穿整个画面的问题.无形之病实际上是指画的格调.画之二病是山水画创作中要随时注意的问题.
对荆浩的“六要:”二病“说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对山水画的认识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美术史家们认为荆浩的《笔法记》为我国古代山水画论建立了纲要.而”六要“”二病“则是荆浩山水画论的核心所在.现在我们再谈“六要”“二病”说对学习研究国画理论、学习国画技法及欣赏国画都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问题2:荆浩《笔记法》提出“思”与“景”的关系,意义何在[语文科目]
他不仅继承了自李白、白居易、张彦远对“真画”的绘画本体要求.而且对此种境界的创作提出了系统的看法.
首先,他认为“真我”在“真画”的创作中具有决定作用.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笔记法》)这就是说,若创作主体是“特别之我”,即被各种欲望纠缠的主体时,那么,则无法进入的作品的自由状态,王国维曾把主体分为“特别之我”与“非特别之我”,其中“非特别之我”即是摆脱生活中各种欲望限制的主体,唯有此种状态,方可成为审美主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曰:作文之始,须疏沦五藏,澡雪精神,也同样是对主体审美心态的描述.庄子提出的“真人”、“至人”,也是在“虚静”的状态下自我本真的显现.海德格尔认为,有欲之我是此在的一种生存状态,即“沉沦”,“沉沦”并不具有贬义,它只是此在与他人共同在世的一种方式.在日常生活的平均状态中,此在的本身自我冥没于非本真之我之中.然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天敌.所以,荆浩主张去掉杂欲,使主体在创作中走向自明.我国明清文艺思潮中对个性极度张扬的形成,一方面固然与陆王心学的“自作主宰”论及禅宗的“自性本具足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显然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重视个体心灵与情感真实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其次,荆浩强调了“思与景”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荆浩在六要中曰:“思者,删拔下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由此可见,“思”的对象是“景”,“景”的“妙”与“真”离不开主体之思.五代时期,唐诗论家司空图则明确地提出了“诗与境偕”(《马生驾评诗书》)的创作原则,无论是司空图还是荆浩都认识到了“思”在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外在世界存在的意义,是无法与有意识的人割裂开来.康德把整个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物自体.而现象界即是人的经验实在,因此,知性能够为其立法,而物自体,却自我封闭,为主体能力所不及.因此,属于物自在其自己,也就毫无意义可言,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把呈现于主体意识之中的外在世界,称为“意义世界”.所不同的是,荆浩从绘画的创作实践出发,着重探讨的是艺术意境的形成.他提倡要在主体审美情思的观照下,运用“迁想妙得”的方法,创作出达到具有真理性内涵的艺术境界.并把达到这种境界的作品列为“神”尊为一等.荆浩认为,客观物象也是纷繁复杂的,而为了把握其各自的本性,创作主体必须采用“远思”的方法,才能夺取其质,“取象不惑”.而主体的自明则是客体自明的必要前提,物在摆脱其现实“有用性”才能呈现其丰富的本来面目.“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正如清石涛所言:“山即海,海即山,此其我之受也.”主体在这静观的审美中,使客体的内在的本质与本真自我契合为一.达到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境界.王夫之曰:“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在这种状态下,创作者自然也就达到“心随笔运”、“任运成象”的“神”境.
问题3:怎么写景色的日记[语文科目]
描绘景色重点在于感悟那种景色的美.想要写好有关景色的文章,无论是什么,重点在于去发现这种景色的美并且感悟它,然后在以这种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就好比写树.你可以从绿这一点来着手,然后从叶子,(如果是下过雨后的树,还可以着重去描写叶子上的晶莹剔透的水珠)总而言之,在单面的话就要去学会发现你所要描写景色的美,然后在升华主题,就比如你可以把树比作你的朋友,你的父亲,你的兄长.以景色之美,而衬托出他们对你关爱的美.
写日记完全是随心所欲,当然,我指的是自愿,可以随你怎么写,但是你若是完成任务或是想要写好,你需写两点便行,第一点,你所要描绘景色的美态.第二点,你的心情.
问题4:描写风景的日记[语文科目]
夏雨
雨,是有灵性的;而夏天的雨,尤其如此.
不管是滂沱的大雨,还是飘散的絮雨,都给人清爽脱俗的感觉.原本就讨厌夏日的混浊与油腻,有了雨水的洗涤,一切都焕然一新,能不让你欣欣然么?
大雨击打在雨蓬上,就像洒落了一地的弹珠子,响声悦耳.便想起了古人的诗——“大珠小珠落玉盘”,遣用在这儿,倒也合适.这时候与古人同乐的自得之意油然生出,悠游自在哉!
雨下到很大的时候,我会站在阳台往楼下看.人家屋顶的排水管,流出的水瀑布般倾泻而下,凌空飞漱,溅起了朵朵百花.有碗口大,栀子花儿似的,挺好看.山城的街道是有坡度的,所以楼底的地上尽是“小河”,小孩子撑着伞穿着凉鞋在“河水”里冲,惬意着呢.街沿边,激起了许多的小水泡泡,像是金鱼吐的那样,绽一下,哦,爆了.它们的生命就如此破裂在水里,短暂的,却是很美很美.
而小雨的风致,更是绰约喽.
往往是悄然无声的,夏天的小雨就潜入了人群中.也许是滴在额头的点点湿意,也许是视线里的丝丝模糊,我们觉着它了,便也觅着了它的好——凉快啊.人们是不撑伞的,只是步频都变了,忙人走得更快,担忧下大了碍事;闲人则走得缓了又缓了,谁不愿享受这难得的凉意呢?雨水打湿了梧叶,载着谁昨夜的梦在清鲜的空气里飘飞,或许“碰响了谁窗前的风铃”吧,我听见了谁银铃般的笑声.真好,真好,大伙都快乐起来了,美丽新世界一定会来到
问题5:观察景色日记要四百字的,必须要看出来是自己写的.[语文科目]
雨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立即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百马齐鸣,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索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雨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
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对我的陌生,然而我却能从意识的最深处感受到它存在的气息.我有一种从梦中猛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后的沧桑感.
哦,我在雨声中相约的竟是已隔了时空的自我,它在讲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问自己:我是谁?还是从前的那个我吗?
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雨声依然在响,像我真实的心跳……
一场雨
下雨了,我将手伸出窗外,触摸那雨的心跳.一阵沁人心脾的清凉顿时把脑子里的一切意念都净化了.
雨人从天空中那无形的滑梯滑下,掉在地上,顿时溅起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他们多快乐呀!
我快活地望着这一切,好像我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们在一起欢跳,一起在地上绽放朵朵水花.
远处传来一阵淡淡的香气,令我返朴归真,深深刻入心灵深处,难以抹却.
雨,蓦地停了,我惊住了——雨人不见了,水花不见了,歌声与笑声不见了,什么都不见了,我回到了真实的世界,我还是我,一个有骨有肉的小孩,不再是刚才那个晶莹的雨人了.刚才的一切,仿佛是一场美妙的梦,意犹未尽.哦,雨还会下,雨人也再会在从空中落下!
秋
童年时的我,对四季的概念比较模糊.只知道春天是暖和的,夏天是炎热的,秋天是凉爽的,冬天是寒冷的.随着时光的流逝,人渐渐地长大,慢慢地我爱上了春天的鸟语花香;爱上了夏天在水池里的嬉欢,冰淇淋的刺激;爱上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看雪景……唯独秋天,让我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家乡的秋天,整天只看到叶子发枯发黄并一片片地凋落.无聊之余,最多也不过是几丝忧愁.
语文老师说,秋天是一年中美丽的季节.当时我并不完全相信,总有些怀疑.但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观察秋天,感受秋天.
秋雨往往是飘落着的,细细的,密密的.风夹杂着雨,雨跟随着风,飘零着.雨轻轻地洗刷着大地上的一切,地面被洗得油亮,树叶上不断地渗出颗粒饱满的雨滴.到了黄昏时,风和雨都放慢了节奏.太阳又从云层里爬出来,将她的余辉送给大地.黄叶在柔和的阳光的映射下,透露出淡淡的微红,就像害羞的少女那美丽的脸颊.
秋风飘过的地方,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很好听,风大时,黄叶就会挣脱树的束缚,随着风一起翩翩起舞,好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风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此时,恰好有三两个人从飘落着的黄叶中走过,这不是绝美的画面吗?可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尤如昙花一现.让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便消失了.
我惋惜这短暂的美,更惋惜秋叶的刚烈.它如此奋力地挣扎,是为了摆脱大树的约束,但是,难道它不知道叶落终要归根吗?为了如此短暂的自由却将自己永远地埋在深深的树根下,值得吗?可我又想,这也许正是秋叶的精神吧.它们挣脱大树束缚的真正目的,也许并不在那刹那间的自由,它们是为了将自己最后的注入树根,好让大树在寒冷的冬天能有充足的养分.在来年的春天,树枝上又会长出新的、更茁壮的新叶,
那些新叶子不正是它们当年的身影吗?想到这里,我又为秋叶感到骄傲,没想到它们竟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太不可思议了.或许是神秘的大自然赐予的吧.
春天的风让人昏昏欲睡;夏天的风让人感到闷热难受;冬天的风让人感到寒冷刺骨.唯有秋天的风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既不闷热,又不寒冷,还能让人清醒不少.我简直怀疑秋风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再加上凉丝丝的秋雨,这再好不过的药引子,一副名贵"天然药草"恐怕就形成了吧.
秋风与秋雨可能是这世上最完美的一对搭档.秋风吹着秋雨,秋雨伴着秋风.它们能让世上的一切反射出晶莹的光泽,反射出秋的高雅. 也许它们能修剪出一幅美丽的秋的图画,看着它们的身影,我忍不住感慨到:秋风吹吹,秋雨飞飞;秋风爽爽,秋雨凉凉.
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叶.它们任何一处都不能独自显示出美丽.它们表达出的,是一种整体的美,一种和谐的美.没有风,雨不飞,叶不会舞;没有雨,风不会湿润,叶不会害羞;没有叶,风显得单调,雨显得乏味.只有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才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精美的诗--秋.
大自然赐予了春天鸟语花香,赐予了夏天欣欣向荣,赐予了冬天美丽雪景,当然不会忘记赐予秋天.于是,她赐予了秋天神秘和美丽.看来,大自然是不会偏爱谁的.
我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天分是差不多的,要想超越别人,取得非凡的成就,恐怕非得吃得非凡的苦不可.
秋,让我领略到了它的美丽,又让我领悟了一些道理.
秋,果真是硕果累累.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