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乌鸦与蜀鸡_文言文阅读题.蜀鸡与乌鸦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乌鸦与蜀鸡_文言文阅读题.蜀鸡与乌鸦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乌鸦与蜀鸡_文言文阅读题.蜀鸡与乌鸦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语文]”的相关信息:
文言文阅读题.蜀鸡与乌鸦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
科目:语文 关键词:乌鸦与蜀鸡1.温顺 欺骗
2.(1)代词,指乌鸦
(2)代词,指其他小鸡
(3)的
(4)语气词,无意
3.通过大蜀鸡被乌鸦欺骗的故事告诉人们,狡猾隐蔽的敌人不仅像凶残露骨的敌人一样可恨,而且更难防范.
觉得回答的还可以的话,加点分嘛~~~
其他回答
1.解释文中词的意思。
驯:温顺
卖:欺骗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鸡视之兄弟也(指乌鸦)
(2)与之下上甚驯(指小蜀鸡)
(3)豚泽之人养蜀鸡(语气助词,的)
(4)久之,蛇竟死(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
3。这则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通过大蜀鸡被乌鸦欺骗的故事告诉人们,狡猾隐蔽的敌人不仅...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语文科目]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答案:
问题2:文言文阅读题解答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这句诗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是以谁的语气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语文科目]
1.比喻修辞 2.以众人的语气
问题3: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帮我啊,沈括的海市蜃楼阅读题答案,[语文科目]
1.然,这样,不然不是这样.
2、第一句,偶尔有云气,像是皇室,台观,人物,车马,冠盖,一一都可以看见.
3.(1)有人说:“(那是)蛟龙和大蛤蜊的气所形成的”
3.(2)他说的非常详细,这里不再具体记叙
4、说明古代人就对海市蜃楼有很多的怀疑,有的说是蛟蜃所做,有的人认为不是蛟蜃做的
问题4:急!求一套高中文言文阅读题,要有答案.[语文科目]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后汉书》卷三十一)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
B.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
C.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
D.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守梁统深相敬待
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
B.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下列各句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常迎(孔奋)于大门,引入见母.
B.如何今去,(我等)不共报德!
C.吏民感(孔奋)义,莫不倍用命焉.
D.冀当退却,而(贼)击之愈厉.
4.下面各句全能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
①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④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⑤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⑥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奋年轻时给刘歆讲授《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B.姑臧是一个富裕县,集市贸易兴旺.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6.
(1)把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为下面语段划线部分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君 子 之 学 也 人 于 耳 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 可 及 也
【参考答案】
1.D(句中的“退却”古今都指畏难后退;其余三项,“扰乱”,现在有搅拌,使混乱不堪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政局不稳,纷扰混乱;“通货”,现在指货币,在文中指通商贸易,做买卖;“清洁”,现在指没有尘土污垢,在文中指清正廉洁)
2.B(两个“既”字,都是副词,相当于“已经”“……之后”.其余三项,A项前一个“相”字,在这里都偏指一方,可译为“他”;后一个表“互相”.C项两个“而”字,前一个是连词,可译为“并且”或者不译;后一个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D项的两个“以”字,前一个是介词,译为“把……”;后一个是介词,译为“因为”.
3.D(句中省略的是“孔奋”)
4.C(①句是说其他到这里来做官的人,与孔奋无关;④句是当地百姓的行为;⑥句表彰的是他守城的功绩,而非廉洁.)
5.A(“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是说他年轻时跟刘歆学习《左传》,不是给刘歆讲授)
6.(1)孔奋在作府丞的时候,就已经被大家敬重,等到他被任命为太守后,全郡的人没有不改变自己的操守的,(向他学习的).(“见敬重”应该译为“被敬重”,“拜太守”应该译为“被拜为太守”,“改操”应译为“改变自己的操守”.)
(2)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参考译文】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年轻时跟随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刘歆称赞他,对学生说:“我已从孔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遭王莽之乱,孔奋与老母亲和幼弟到河西地区躲避兵祸.建武五年,河西将军窦融邀请孔奋作自己官署的议曹掾,担任姑臧长官.八年,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天下纷扰混乱,唯有河西地区较安定,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每一任县官,没有几个月便都富裕起来.孔奋任职四年,财产一点没有增加,亲自带着妻子儿女一同以普通饭菜为食.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实行清正廉洁,因此被众人所笑,有的人说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徒然自讨苦吃.孔奋注重节操,施政注重仁义平和,太守梁统对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礼节对待他,常到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陇西和蜀地被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入京,官员的财物连车满载,塞满了山川.只有孔奋没有资财,乘一辆空车上路.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都说:“孔君清廉,仁义贤明,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他如今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于是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一点都不接受.孔奋抵达京城后,被任命为武都郡丞.
当时陇西残余的贼人隗茂等人在深夜攻击官府,残杀了郡太守.贼人害怕孔奋穷追不舍,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企图用他们作人质.孔奋当时年已五十,只有一个儿子,但他始终没有顾及,仍尽力征讨.官员、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没有不加倍努力与贼人作战的.贼人窘迫惶恐,被逼急了,于是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希望孔奋退兵,而孔奋却攻击得更加急迫,终于擒获消灭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子女却被贼人所杀.光武帝因此而下诏褒扬赞美他,任命他为武都太守.
孔奋在作府丞的时候,都已经被大家敬重,等以他被任命为太守后,全郡的人没有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向他学习的).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嫉恶扬善.见到人有美德,爱之如同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像对待仇人一样,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文段二参考译文】
君子的话很少但实在,小人的话多却空洞.君子求学,听到耳朵里,记在心中,亲身去实践它;君子做事,开始时看不出什么,结束时(别人就)赶不上了.君子不怎么考虑福,考虑祸的时候却很多;君子选择对象吸取,却不选择对象给予;君子学问充实却好象空虚,有才学却像没有才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对曰:“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立归,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甚众未几,突厥至便桥.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太宗闻而嘉叹,拜广州都督.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由是数怨叛.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尝至贪泉,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卒于官.(《旧唐书忠义传》)
辛酉,冯立、谢叔方皆自出;薛万彻亡匿,世民屡使谕之,乃出.世民曰:“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释之.(《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武艺,略涉书记 书记:抄录书写公文书信 B.汝在东宫,潜为间构 间构:挑拨离间
C.太宗闻而嘉叹 嘉叹:叹息 D.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黩货:贪图钱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①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 ②因击沛公于坐
D.①终当以死奉答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冯立“知恩图报”和“清廉”的一组是
A.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在职数年,甚有惠政
B.①有武艺,略涉书记 ②遂毕饮而去
C.①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②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D.①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 ②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立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曾侍奉隐太子李建成.太子被杀之后,太子左右的侍从都逃跑离散了,只有冯立率领士兵进行反击.
B.冯立杀了军将敬君弘后,已经逃跑到了野外,可不久又回来向太宗请罪.太宗对他一番训斥,又宽赦他后,他决心痛改前非,一心一意为太宗效劳.
C.文中写冯立经过贪泉,发表一番感慨,并大饮一顿才离去,是以吴隐之作对比,更加突出冯立的清廉之志.
D.《资治通鉴》认为冯立自动出来请罪,是义士之举;从《旧唐书》所写看,不仅可看出冯立知恩图报的品质,同时也可看出他憨厚的性格.
5.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墨池记〔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曾巩集》)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译文:
②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
③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译文:
【参考答案】
1.C(嘉奖赞赏)
2.C(A都是表转折;B都是介词,表处所;C①表承接,于是;②表方式,趁着;D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用.)
3.D
4.B(文中并没有表现冯立痛改前非的意思.)
5.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②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③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参考译文】
冯立,同州冯翊人.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太子被杀后,太子左右侍从全都逃跑离散了.冯立感慨地说:“哪里有一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于是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一番苦战,杀了将军敬君.然后对他手下说:“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放下武器逃跑到野外.不久又回来请罪.太宗训斥他道:“你离间我兄弟,阻隔我手足之情,你罪过之一;发兵攻打玄武门,杀死我的将领,你罪过之二,怎么能免于死呢?”冯立回答说:“委身侍奉主子,只图为主子效命,该为主子而战的时候,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于是痛哭流涕,悲不能已.太宗宽敕了他,冯立回去后,对他的亲友说:“受此不杀之莫大恩惠,有朝一日当以死相报.”
不久突厥攻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人奋力作战,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太宗大为嘉赏,派冯立往南海任广州都督.他的前任后任多为贪财之徒,当地少数民族对他们颇为厌恶,曾多次反叛.冯立到了之后,不贪钱财,取足衣食之用而已.他曾到贪泉,在那里感慨地说“这就是吴隐之饮过的贪泉吧.只饮一杯有什么好夸耀的?我要用它来做饭吃,怎能只是一杯,就能改变我的品性!”于是大饮一顿方才离.在那里任职几年,有很好的政绩,后死于任职期间.
辛酉(初五),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避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晓示他,他也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于是都免除他们的罪.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D愫么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题.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迁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后汉书·虞延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约失之者鲜矣约:约束.
B.谮延多所冤枉 谮:诬陷.
C.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干:触犯.
D.信哉斯言 信:确实.
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
B.宗不悦,延即辞退
C.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D.衍在职不服父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赖其全者甚众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宗果以侈从被诛 敛赀财以送其行
C.信阳侯阴就乃诉帝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衍惭而退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4.下列各句话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阴氏屡请,(延)获一书辄加篣二百. B.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成)置之.
C.呵使(延)速去. D.(延)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年轻时为官执法严明,在社会=DONG-LUAN=时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听虞延劝谏,临刑时他为此十分悔恨.
C.虞延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坚持严正执法.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
6.把Ⅰ卷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下面的阅读材料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参考答案】
1.A(“约”,应解为节约、节俭)
2.C(A“宾客”,文中意为门客.B“辞退”,文中意为辞官还家.D“在职”,文中意指在官职上,现词义已扩大.)
3.C(C两句中的“乃”均为副词,于是.A①代词,他,小宾语;②代词,那里的,定语.B①介词.因;②连词,连行为与目的.D①连词,表顺接;②连词,表并列.)
4.A(B应为“延”; C应为“成”; D应为“邓衍”)
5.D(“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使皇帝醒悟”与文意不符,原文是由于“衍在职不服父丧”,皇帝才有所醒悟.)
6.(1)虞延因为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2)皇帝特意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然有容貌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以高于一般的礼节对他.
7.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细数了八珍的菜谱,认为了解全了菜的味道,还不如厨师尝一口知道的多呢?
【参考译文】
虞延年轻时做亭长,此时王莽的贵人(女官名)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吏冲入他的家逮捕了他,虞延因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铠甲戴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财产的人很多.东汉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细阳县令.后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到虞延的名声,征召安排他任功曹(官名).富宗性情奢靡,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虞延劝谏说:“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粗陋的皮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为节俭而失误的人很少啊.”富宗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我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虞延)升迁为洛阳县令,此时明家(阴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抢劫偷盗,虞延收捕审问他.阴家屡次请求免他的罪,虞延得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增打二百板子.信阳侯阴就(阴皇后之弟)于是告诉了皇帝,诬陷虞延冤枉过很多人.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检查囚犯罪状.虞延让那些案情有可论辩的囚犯站在东边,无理可讲的站在西边.马成于是回身想到东面,虞延上前捉住他,对他说:“你是人中的大蠹虫,长久地依托城社(城社喻权势),不怕熏烧.现在审查核实没完,应当完全依法制裁!”马成大喊说自己冤屈,皇帝的近卫军官用戟刺着虞延,喝叱虞延放开马成.皇帝知道虞延公正无私,对马成说,“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己造成的灾祸!”呵斥让他快走回去.几天后马成被处死刑.从此外戚收敛行为,没有人敢犯法.虞延后升任南阳太守.永平初年,有个新野功曹邓衍,凭外戚小侯(承袭侯爵的子弟)的身份每次参加朝会.而容貌姿态行走的样子超出一般人.显宗皇帝看见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仪表相貌怎么像这个人!”特地踢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皇帝已经认为邓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他到了以后,被任命为郎中,升为玄武门司马.邓衍在官职上不为父亲服丧,皇帝听到此事,于是叹息道:“‘了解人就是明智,只有皇帝难做到.’这话确实啊!”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因此(时人)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
问题5: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悬牛首卖马肉[语文科目]
悬牛首卖马肉
【原文】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晏子春秋》)
【译文】
齐灵公喜欢女子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都内女子都这样穿着.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的,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衣服被撕裂、衣带被撕断的人到处都是,但是也不能制止这种现象.
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而穿男人服装,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穿男装却禁止宫外的女子这样穿着,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穿男装,(如果那样,)那么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穿了.
灵公说:“你说得好.”令宫内女子不得穿男装,不超过一个月,国都内就没有女子再穿男装了.
【主旨】
说明国君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今天给我们的启发:最好的管理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下属,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
【注释】
(1)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好:音hào,喜好.丈夫:成年男子.
(2)服:穿,名词用作动词.国人,指国都内的女子.国,国都.
(3)使:派遣.
(4)带:衣带.
(5)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都有.
(6)寡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7)对:回答.
(8)君:您,对对方的尊称.内:指王宫内.
(9)犹:犹如,如同.
(10)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何”前置.
(11)则:那么.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为:做,指穿.
(12)逾:超过.
(13)莫之服:即“莫服之”.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宾语“之”前置.
【练习】
1.指出句中的虚词“而”用法.
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②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③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④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于是,就.)
2.指出下列句子中虚词“之”的用法.
①国人尽服之.(之,代词,指男子的衣服)
②而国人莫之服.(之,代词,指男子的衣服.“莫之服”即“莫服之”)
③而禁之于外 .(之,代词,指女子穿男子衣服这种行为)
3.从文中找出与下列义项相同的文言词.
①那么 (则) ②为什么 (何 ) ③很好 (善) ④您 (公)
4.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妇人而丈夫饰”的意思:
女扮男装.
5、“悬牛首卖马肉”和现在我们常说的哪个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挂羊头卖狗肉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