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第八识_第八识,谁能用深入浅出的,非佛学术语给我解释一下呢?...[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第八识_第八识,谁能用深入浅出的,非佛学术语给我解释一下呢?...[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第八识_第八识,谁能用深入浅出的,非佛学术语给我解释一下呢?...[语文]”的相关信息:
第八识,谁能用深入浅出的,非佛学术语给我解释一下呢?...
科目:语文 关键词:第八识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他主要的功能就是保存种子,所以也叫一切种子识.第八识里面的种子,主要由两部分,一部分是记录你过去的善恶业行为,曾经的一切善恶造作的信息皆以“业种”的形式储存在第八识中;另一部分是世界、生命的材料,由这部分种子发生作用,而生起你的生命、你的世界.所以第八识主要就有两部分的功能,一是在缘起“无我”的条件下保证因果轮回,一是在众缘和合的条件下生起我们各自的生命和世界.
第八识与第六七识的关系; 首先,第六七识是从第八识里的种子所生起来的,但他们生起的同时就会有自己的善恶造作,又熏成新的种子储藏在第八识中,实际上是对第八识里的种子作更新.特别是第六识的造作功能特别强大,我们所造的一切的善恶业皆源自他的能动性.
所谓的转识成智,就是以第六识修习无漏佛法的力量,逐渐改变第八识中的种子成分,使善的、无漏的种子力量越来越强,恶的杂染的种子的力量越来越弱,从而最终完全变成纯无漏的善的,这时会由量变发生质变,就可以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为妙观察智,第七为平等性智,第八为大圆镜智.转识成智,并不是把八个识变成四种智,八识依旧存在,但由于这八识的纯无漏的存在,便可以开发出四智的妙用.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请解释“(佛教用语)得大自在”.[语文科目]
得大自在--是指消除一切违缘障道、疾病、灾难,能令他人敬爱,具大威势,得财增福,所求如愿,令世界和平,兴盛佛法,吉祥如意.乃至人与非人等众生,皆俱解脱因缘.
出自陀罗尼神咒经
问题2:佛教术语 三皈依 是什么含义?
也做皈依三宝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三宝,第一皈依佛,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
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菩萨僧、十方一切声闻缘觉僧、十方一切清净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们应当皈依一位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这样才不会走错路.皈依最好选择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行持的师父,经常亲近这位师父的言行、思想,无形中我们亦能霑到几许光明与功德,同时供养了真正的大善知识,能种广大的福田.如果在某一个时间,找不到这种善知识,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真正受过三坛大戒的出家众皈依.
佛弟子一定要皈依三宝,并愿所有的皈依者,常发如是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问题3:下面佛教词语的含义不二法门;顶礼膜拜;降龙伏虎;五体投地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不二法门】
(术语)不二之法门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轨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也.维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见不二条.
【不二】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词 目 不二法门
发 音 bù èr fǎ mén
释 义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出 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顶礼膜拜 ( dǐng lǐ mó bài )
解 释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出 处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解释】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使龙虎降服驯顺.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龙伏虎的故事.《后汉 书·方术传下·徐登》“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李贤注引《抱朴子》:“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又引《异苑》:“赵侯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涉公》:“能以秘呪々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后常以“降龙伏虎”比喻战胜重大困难.
南北朝时,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钵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
北魏时,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见两只老虎相搏,吼声震动山岩,僧稠就用锡杖将它们分开,两只老虎被驱散了.
(出自《梁高僧传》和《续高僧传》)
降龙伏虎
气功内丹术术语.龙指心火,虎指肾水.谓以真意(元神之用)使心火下降而济肾水,肾水上润以制心火,则水火交合无间,性情自伏而助丹成.《性命圭旨全书》:“降之者,制其心中真火.”“伏之者,伏身中真水.”
【五体投地】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解 释】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出 处】 《梁书·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问题4:请问,佛教词语中有中作一词吗?如题``[语文科目]
成唯识论九卷二十一页云:八、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摄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故.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八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使第七地于无相观不能任运生起.前五地的观心尚劣,所以有相观时多,无相观时少.进而到了第六地,有相观时少,无相观时多,更进而至于第七地中,断了生灭细相,才能作纯无相观.虽纯无相观恒时相续犹有加行,由于无相中还有加行之故,所以未能任运对一切庄严等相及净秽等土自在显现,这种加行能障第八地中的无功用道,令不得入.所以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远断除这加行障,获得任运现相、现土的二种自在.因此说第八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二种愚者,一、于无相作功用愚,就是第七地中,于无相观尚有加行功用的那种愚痴.二、于相自在愚,就是能令于身、土相中,不得自在显现的那种愚痴.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现起,所以三界烦恼就永远不再现行了.不过第七识中的微细所知障还可以现行,因为八地的生空智果,与第七识的法执末那,不相违故.见《成唯识论》卷十
问题5:深入浅出[语文科目]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