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学校精神文化_什么是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哪些要素表现出来?[政治]”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学校精神文化_什么是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哪些要素表现出来?[政治]”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学校精神文化_什么是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哪些要素表现出来?[政治]”的相关信息:
什么是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哪些要素表现出来?
科目:政治 关键词:学校精神文化《解读“校园文化”》一文认为:“校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它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是一种外在的、外显的文化.也即硬环境的建设,如校园建筑,布局,校舍内部的陈设布置,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等.倡导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人人动手,让环境来潜移默化的熏陶人,影响人. 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志.它规范着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从学行为.文化约束人,文化造就人,常规管理既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切合学校的实际,具有校本化的特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从奠定“人和”思想,到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从确立“三风”内容,到具体落实外化为行动;从开展校园活动,到深入人心内化为品格.努力培育校园文化精神,用精神文化来凝聚师生的人心,用精神来鼓舞人,用精神来教育人,用精神来提升人.校园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学校特色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将学校特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特色活校、特色兴校,致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抓特色、创品牌,积底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更高追求.吴江市教育局沈正元副局长在《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名片》一文中曾说:营建与办学特色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应该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之,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常规活动与凸显特色的相辅相成.网上“知识人”《什么是校园文化?》一文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精神文化,是在大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也有论者将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而所谓环境文化是指以环境为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硬件和软件.具体表述有差异,但其内涵都是基本相同的. 上述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赖于一定物质文化的保证.正如物质文化的建立有赖于一定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样.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导与开掘则是制度和规则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层次.我们常讲的学校的校风、风气、风貌等等,都正是校园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体现,而且是更加重要的表现.网上《什么是校园文化?》一文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网上《什么是校园文化?》一文认为:“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孙全玉在《现代校长》2007年第7期上《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育人功能》一文中认为:“校园文化是指特定在学校当中,人为创造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的总和,是长期形成的,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其组织精神,而其组织精神的核心是其教育价值观.它是通过一系列组织活动而形成的,由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等多种层面构成,最终落实在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之上.一是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生活设施及校园环境、典章制度、组织结构等都是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及文化载体,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文化主体的各种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的动态成分;二是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舍园区等等都体现着它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这些有形的可感受到的东西都折射着校园群体小社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式;三是学校群体的组织结构、典章制度无不体现着、折射着其思想意识层面的内涵,体现着其观念.群体的文化理论素养、专业技术水准和专业水平、群体的价值观、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都是校园文化无形的存在形式,它影响、同化着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这是校园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什么是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哪些要素表现出来?[政治科目]
《解读“校园文化”》一文认为:“校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它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是一种外在的、外显的文化.也即硬环境的建设,如校园建筑,布局,校舍内部的陈设布置,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等.倡导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人人动手,让环境来潜移默化的熏陶人,影响人. 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志.它规范着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从学行为.文化约束人,文化造就人,常规管理既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切合学校的实际,具有校本化的特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从奠定“人和”思想,到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从确立“三风”内容,到具体落实外化为行动;从开展校园活动,到深入人心内化为品格.努力培育校园文化精神,用精神文化来凝聚师生的人心,用精神来鼓舞人,用精神来教育人,用精神来提升人.校园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学校特色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将学校特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特色活校、特色兴校,致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抓特色、创品牌,积底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更高追求.吴江市教育局沈正元副局长在《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名片》一文中曾说:营建与办学特色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应该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之,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常规活动与凸显特色的相辅相成.网上“知识人”《什么是校园文化?》一文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精神文化,是在大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也有论者将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而所谓环境文化是指以环境为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硬件和软件.具体表述有差异,但其内涵都是基本相同的. 上述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赖于一定物质文化的保证.正如物质文化的建立有赖于一定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样.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导与开掘则是制度和规则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层次.我们常讲的学校的校风、风气、风貌等等,都正是校园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体现,而且是更加重要的表现.网上《什么是校园文化?》一文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网上《什么是校园文化?》一文认为:“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孙全玉在《现代校长》2007年第7期上《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育人功能》一文中认为:“校园文化是指特定在学校当中,人为创造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的总和,是长期形成的,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其组织精神,而其组织精神的核心是其教育价值观.它是通过一系列组织活动而形成的,由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等多种层面构成,最终落实在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之上.一是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生活设施及校园环境、典章制度、组织结构等都是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及文化载体,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文化主体的各种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的动态成分;二是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舍园区等等都体现着它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这些有形的可感受到的东西都折射着校园群体小社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式;三是学校群体的组织结构、典章制度无不体现着、折射着其思想意识层面的内涵,体现着其观念.群体的文化理论素养、专业技术水准和专业水平、群体的价值观、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都是校园文化无形的存在形式,它影响、同化着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这是校园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
问题2:求一篇能反映校园文化生活的作文要求:表述清晰,趣味性强,能反应校园文化生活的校园故事或童话故事或历险记.[语文科目]
初三记事
褪去昨日喧哗的色彩,我们迈入宁静的初三门槛;宁静的学生,宁静的教室,宁静的夜晚.那个被师哥师姐用挑灯夜读命名的初三:繁多的作业,严肃的老师,凌晨咖啡的香气,已被我们潜移默化的接受,初三,有太多的苦水要倒.
初三,决定命运的一年,只是因为“命运”,同学成了较量笔墨的敌人,全民皆兵,但事实证明,战胜了同窗未必就可以直通罗马,高手潜藏在未知的地方,可如果连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学都无法打败,那就连被高手一下打死的机会也没有,于是,晚上挑灯往题海深处猛扎,隔日,瞪着干涩的眼睛对朋友说昨晚的电视连续剧真好看之类事情,对我们不再陌生,是什么造成这种隔阂?是中考?是名次?是分数?还是别的什么,我们不清楚.
初三,考试是兵家常事,有个学生说过:“反反复复的考试像翻来覆去的死.”的确如此,每次考试脑子就像一张滤纸,放过正确的,留下错误的,结果,越留负荷越大,每次交卷时头都疼得不行,我想我是超负荷工作了.考完后不想别的,只想好好睡一觉,因此一般考完试后的那一节课只要不是很重要的课都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瞌睡课,有时运气差些撞到老师枪口上,也就是挨几句骂,再差些撞到老班的枪口哦不是炮口上.那也就是抄几遍古诗文,权当增强记忆,于是就会出现老师在台上眉飞色舞唾沫横飞的讲,我们在台下心安理得口水横流的睡,以此为下一波考试养精蓄锐.
初三,所有的学生都是为应试教育而学,所有的老师都是为应试教育而教,上课时不再有老师的笑话学生的哄笑,只有“这个什么什么中考经常考”和“沙沙”的写字的声音,一切如此枯燥,像一座活死人墓,但却是你自己冲到墓里来的,不可思议.
初三,一切都变得很脆弱,友情等就像放在书架顶端摇摇欲坠的玻璃珠,稍有风吹草动就惨不忍睹的坠下,散落一地无法挽回的璀璨.
初三,一切都为中考让路,什么七情八情都排后面去,中考就是我们的上帝,指挥着我们的生死,于是我们对中考顶礼膜拜.
初三是一片被冰封的湖,每个人都在湖底艰难的潜行,期盼着冲破冰面,迎接曙光的那天,可总会有人,在湖底窒息,在一片宁静中宁静,不在喧哗,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却是无法避免的,那些人中,也许有你,有我,有他,就像命运的转轮,轻轻转入这幽深的湖底.
问题3:校园文化的特征?校园文化的特征是什么?[语文科目]
校园文化的特征 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问题4: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哪几要素
五个要素:地形(地质 地貌)
气候(气候类型及特征)
土壤 (土壤类型,肥沃或贫瘠)
植被(自然带,植被覆盖率)
水文(河流径流量,径流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春夏汛,是否有冰期和凌汛,冰期时间长短 )
问题5:反映家庭、社会、校园文化生活的作文600字.急!
《我家有三个书虫》我家有三口人,我,爸爸,还有妈妈.别看我家这普普通通的三位,可是名副其实的大小书虫呢!想听听我们的故事吗?且听我给你们一个个讲来.我是家里的小书虫,只要一有空,就会随手拿起书桌上的书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还会为了看书而“闯祸”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不过,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可别笑话我呦!记得有次双休日,我做作业做得累了,在征求了妈妈的同意后,我有了二十分钟的休息时间."美好的时光就这么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趁此机会,何不看会课外书呢?"我自言自语道.于是,我就拿起书架上的《三国演义》看了起来.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直到妈妈进来检查作业,我还沉浸在书海里.妈妈轻轻拍了拍我的肩,我吓得立刻从椅子上站起来,我惊慌失措的举动把妈妈也给吓了一跳.这下完蛋了,准会挨一顿臭骂!正等着挨批呢!只见妈妈面带微笑,温和地对我说:"我的小书虫,你都看了一个多小时了,再看眼睛都近视了.你看,还有那么多的作业,你不怕晚上熬夜变成‘大熊猫’啊!赶紧到外面去看看树休息休息,过会再进来做作业.”我听了妈妈的话,知道自己做错了,连头都不敢抬了.这就是我——一个小书虫的故事,有意思吗?不过我的故事跟我家的大书虫爸爸比起来,那就小巫见大巫了.也是一次双休日,妈妈要出去办事,出门前对爸爸说:“老公,我今天有点事,中饭就不回来吃了,你和女儿的饭你们自己煮吧!”爸爸手里拿着报纸,头也没见他抬,应了声“哦!知道了!”等到妈妈走了,他就回到自己房间,不知干嘛去了.我也回房做作业了.中午十一点半,我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爸爸,饭煮好没啊?”我大声问道,好半天也没见爸爸回答,我走出房间,还以为他在厨房没听到呢!结果过去一看!桌上没菜,锅里没饭,厨房里冷冷清清的.“老.爸!”我怒气冲冲地跑到爸爸的房间,见他手捧着一本《轮机管理》看得起劲呢!居然不知道我进去.我又大吼了一声:"爸爸!"他这才回过神,问我:"怎么回事啊,干嘛这么大声哦?"天哪!还指望他会煮饭给我吃呢,这个大书虫,气死我了!没办法,我都懒得跟他解释了,自己下楼买面条吧!..我老爸好玩吗?他就这样,只要拿起书看了就不会停,除非他累了.家里除了我和老爸,妈妈看书最讲究时间,按她自己的话说是:有分寸.妈妈加入了一个贝塔斯曼书友会,她说是从我还在她肚子里时就加入了.每星期她都会从邮局抱回一大叠书籍,都是她喜欢的,什么张小娴的,安妮宝贝的,还有鲁迅的一整套小说,再有就是一些外国育儿经验的书,我想,她是要把这些经验用在我身上吧!你看,妈妈的房间到处都是书,床头柜上,电视柜旁的书架上,实在放不下,就都叠在一起了.我看以后她怕是把床也要当书柜了.妈妈每晚睡觉前都会看舟山晚报,然后再拿一本爱看的小说,一个晚上大概看十几二十页,不像我和爸爸,看起来没完没了.其实,我们应该学习妈妈的看书习惯,不要一口吃成大胖子.要像蚕宝宝吃桑叶一样,慢慢来.这就是我家三个书虫的读书故事,你会最喜欢我们中的哪一个呢?请留言告诉我吧!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