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荡寇元帅_...下古代官职的名称.唐代的.明朝的.比如:征东元帅、...”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荡寇元帅_...下古代官职的名称.唐代的.明朝的.比如:征东元帅、...”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荡寇元帅_...下古代官职的名称.唐代的.明朝的.比如:征东元帅、...”的相关信息:
...下古代官职的名称.唐代的.明朝的.比如:征东元帅、...
科目: 关键词:荡寇元帅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求古代的官职的名称如:郎中、尚书等.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吕,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 ”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吕,“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 代,“三师”为从一吕,“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 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已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吕武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而非实职.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部]“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五品.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官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吕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没有这个称呼.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从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宣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吕武官.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将军.
[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问题2:古代各官职的名称(从低到高)各叫什么?从低到高,最好男女分开排,不需要职务介绍还要说明正几品或从几品
一、官员的品级:
清时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
大学士—————中堂
太子少保————宫保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左副都御史———副宪
通政使—————银台
御史——————侍御、都老爷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学台、学院、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道员——————道台、观察
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
同知——————二府、分府、司马
通判——————别驾、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驾、州司马
州判——————别驾、州司马
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
县丞——————左堂、二尹、捕厅
主簿——————三尹
吏目——————捕厅、右堂
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检——————捕厅、巡政、分司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问题3: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具体有哪些?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9)举:提升官职,对无官认识的提拔.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编辑本段]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编辑本段]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问题4:古代爵位名称就是公侯伯子男,好像都是以亲戚命名的.如果是,分别指哪类亲戚.还有,侯爵在电视里头他人的称呼都是“侯爷”,不知是否正确.其他的爵位,下人及外人一般都如何称呼?另外:诱
第一个问题:在周朝(单指中国)里,一般都是周文王的子弟分为公爵,伯爵并不是指周武王的伯伯之类,当时公侯伯子男的命名与亲戚没有任何一点关系
命名的含义是这样的:
公为爵位之首,本应胸怀天下,戮力从公;侯为天子斥堠,当勤求民隐,悉心奉事……男,任也,任王事(伯子的没有找到)
当然,侯爵称为侯爷是因为在秦朝以后,加封公侯伯子男之中伯子男已经很少加封了,大部分都是加封侯爵,因此,所有的被封爵位者基本上都被称为侯爷,被封公爵的直接称之为加封领地+国公.
问题5:求古代官职的名称和对应品级我想了解五代十国的官职名称和对应品级!
五代十国的官职名称和对应品级
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正四品
郎将——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从五品下
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议政官之一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