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丧家狗我读论语_有无优秀的《道德经》解注文章,类似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用庄子的散文对道德经进行注解,浅显易懂,内容深刻!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李零《我读论语》关于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帮着找一下这几个问题在书里第几篇,1.孔子第一期弟子有几位,说明情况.2.论语的注本有哪些3.论语的海外注本有哪些4.孔子的第二期弟子有几位,说[历史科目]
你是山经的是吧 告诉你吧 山经的问题在网上都找不到 年轻人死心吧
山经教务处
问题2:《道德经》解读的文章[语文科目]
近数日来,看到关于《道德经》的一些文章.也拣来看了一些,说起来倒还真是有不少收获,感谢这几位朋友的帖子,感谢他们的劳动.而也有不少的文章使我不禁在心里阴暗地想:这人的目的和动机不纯洁啊.我没有打击谁的意思,自己有多少料,还是有数的.只是把心里边的话,一吐为快罢了.
于是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位中医,在他年轻的时候,得到一个任务,校订两本古代药方集.他选择了其中一本——且称为甲本吧——后来行医的日子里,他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校对这本错漏百出的药方集,而当他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终于将这药方集甲本校订完之际,人们在一座古墓里发掘出一本药方集,与他校订出来的几乎完全一致.故事到此,我认为应该结束了,后面的几段话,便没有留心——那无非是讲故事的人的一些感慨罢.哦,讲故事的人还提了一个假设:假如他当初选择校订的,是另一本呢?由这个假设来看,这个故事定位了一个悲伤的调子.
看完这个故事,当时想了些什么,现在是完全记不清了,总是些伤感之类的,应该很为他抱不平的.假如,他当初选择了校订另一本,那么,在古墓出土了那本没有错误的甲本药方集之后,这两本药方集都将以正确的药物来为人们服务,这是一种幸运.
现在回想起来,却大有余味:他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1、药方集是有用的;2、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还需要有这个三么?也许还有更多吧——他没有因为校订这药方集而误了行医,在他行医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检验这药方集中的药方,这有着很多错误的药方集救了很多病人.他是个可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新出土的药方集证明了他的价值,他是幸运的.
以上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幸运的悲伤的故事.
行文至此,这个故事应该是完全可以结束了,而我要说的才刚刚开始.
《道德经》流传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中,没有哪一本书与它一样,数千个版本,且各个版本都是不尽相同的.自从汉末道教兴起之后,这本书与它的作者老子都被奉上神台,也越加扑朔迷离起来.
老子究竟在这五千言里说了些什么?
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哲学;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治国之道;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权谋;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兵法;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养生.解读《道德经》的人,有平民,有官员,还有皇帝;有儒家,有道家,还有佛门弟子.从流传的典籍来看,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进行解读了. 看上去都说得挺在理的,细想想,却多数让我更加疑惑了.
人们对于《道德经》一次次的解读,想要得到些什么?是了解老子的思想,还是借老子的这本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看过几个版本的《道德经》,也看过前人解读大军中一些影响较大的人的观点,更多的是在各地的书店里看今人的解读.我讶于这些解读的丰富多彩,这些解读让《道德经》更加广为人知,也更增加了若干扯皮——无数的人想在这短短五千字中发现些什么,他们的确发现了;更多的人想要借这五千字的解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做到了.无论是持哪种观点的人,他们的解读文章的字数远远超过五千字,尤其是今人的解读文章,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所有的解读文章加在一起,这字数应该是在五千后面添一个万字才能勉强够用吧.
然而,这所有的解读,是否真的是从《道德经》中得出来的?我不敢妄下结论,但从《道德经》几个版本(王弼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二本、郭店楚墓竹简本)相比较来看,我所能确定的是,《道德经》不讲养生.
至于权谋,兵法,我想,是个人都多少会有点这方面的聪明吧,若是一本书里有几个字有几句话讲到杀人,那就是讲杀人的书么?显然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假如成立,那有相当多的书和文章都要顶上教唆犯的罪名了.
什么是哲学?很惭愧,到现在这定义我都没弄懂.第一没上那么多学,没老师教过这个名词的定义,第二自己也实在是捉摸不透这两个字凑在一起究竟是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人们用到这个词的频率来看,还挺高的,什么处世哲学,什么电影哲学,什么读书哲学,什么经商哲学,什么战争哲学.由此揣测,哲学这个词里,有道理这样的意思,也有怎么样的意思.那么,作为老子来讲,写一本书,做一篇文章,里面透出点道理,透出点怎么样,也就透出哲学了.那么说《道德经》讲哲学,没什么可说三道四的罢.
那么,老子的这本《道德经》是讲治国的吗?我的看法:是,但不全面.主要讲的是如何管理天下.老子所讲的天下,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天下,这个范围是很不同的,老子讲的天下,是周天子统治的地盘,在这个天下里,有数百上千的国,至于实际数目,对不住,还请大家去看历史书.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但上面这些话有不少跑题了,现在扯回来,说正题.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解读《道德经》?
首先,态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必不可少的.个人认为,有两种态度:其一,弄清楚《道德经》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其二,借《道德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而第一种态度是正确的.
第二,字义.看书,有不认得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字和词是正常的,尤其是《道德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而这两千多年里,汉字不断地发展丰富着,大多数字的意思都是随着年代的增加意思也有增加,而同一个字也是难免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意思.这字书的选择,《说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其余的什么《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之典》《辞海》啦等等都是可用的.那么,《道德经》里的字都应该采用哪些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首先考虑字的本义,解释不通,才考虑引申义,且这引申义出现的时代不能晚于老子生活的时代——这是个难办的事情,有的字无论用哪个意思也解释不通.那么,考虑这些个字是不是通假字,是不是借字——这又是难办的事情,没有相当的水平是无法作出判断的,没有相当高的水平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很坦白地说,我只能看专家们的判断来自己选择是不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该是什么.尤其是楚简本于我而言直接天书一般.
第三,句读.众所周知,标点是从外国引进使用的,没多少年.古代中国人写文章不怎么用标点的,有的文章会有一些符号,来意思意思,但远不如现代这套标点明了.因此,那一大堆不带标点的字句,要靠个人根据个人理解来选择停顿,而不同的断句会出现不同的意思——这也是《道德经》引起这么多争论的一个原因.个人读《道德经》都是忽略其中的标点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断句,当然,不是全部都要重新断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断句引起歧义(个人观点)的句子.并且,还有一些断句并不能确定下来.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话“近古多存真”.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却是一个可以指导的方向,也是一个极可能最为正确的方向.从《道德经》以外的别的文献来看,越早的越接近真面目,直到原本.所谓的正本清源,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第五,在《道德经》之内寻找答案,而不是之外.旁证始终是旁证,不是直接证明.
第六,尽量撇开别人的解读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不是对字义的理解和争论,而是对句段乃至于全文的观点.
第七,也可以只针对一个版本,弄清楚这个版本的《道德经》都说了些什么.上面这六点,也同样适用于某一个版本的解读.
第八,所谓的校堪、复原,都是瞎扯淡.连原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能确定校堪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能知道所“复”的是不是“原”?在没有出土年代更早的《道德经》完整版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用功,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说了这么多,跟开头的那个故事能沾上边的,也就这个“第八”了.
故事里的那位中医的校订药方集,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成功,离不开他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可行的——药方是不是能治病,就这么简单.
而《道德经》呢?根本是两码事.我不清楚搞古文献研究的都有些什么样的标准和准则来作为校堪和复原的依据.估计是根据出土文献的年代来的.向年代早的文献上靠拢应该是指导方向吧?那么,到目前为止,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道德经》文献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总计约不到三千字,整理者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这些竹简内容有重合.竹简文献与年代晚一些的帛书甲乙本还有王弼注本,内容有相对应的,但从文字解读来看,有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应该重新进行理解,那么,要做校堪复原的话,应该如何来做呢?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专业人员应该操心的,跟咱没啥关系.
以哪个版本为底本?简本?帛本?王本?河上公本?.这是一些年代较早的版本,而我也不能说以后不会出土年代更早的版本,没准谁家的箱子底下就藏着一本原本的《道德经》.
每个人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产生一些感想和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成为指摘和攻击的理由,正相反,这种感想和看法的交流会有助于别人.但自己订一些标准且这些所谓的标准还没有说清楚道分明就来搞什么校堪复原之类的活计,是在制造新的版本,这叫添乱,不象话嘛.
问题3:求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评论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教材取前一种说法.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臭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既在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老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变称《老子》、《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5000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德道经》.道经侧重讲哲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和军事.
老子,古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位伟人.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千百年来的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荦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己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生活活动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长期以来,人们把春秋战国时期当作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蕴蓄磨砺期.在那个现实生活相对混乱动荡、思想领域却极其活跃繁荣的年代,流传至今的中国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时的诸子百家可谓是这种精粹孕育成形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想百川汇流、冲激跌宕的时代现象.老子、孔子、列子、鬼谷子、荀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等等如灿烂星空,相映生辉.其中老子、列子、鬼谷子等三数人后来考证较少.尤其老子,创道家学派,开文化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然而,其人其事仅仅在后世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留下星星点点的碎片,而且其中大半还是他人转述摘载或者象《神仙传》之类讲仙阐道的稗官野史虚幻夸大了的.老子,至今在后人的心目中依然迷蒙着奇幻的光彩.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简直就是对儒学理论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意:失魂落魄.)我们且不论这件事情有多少可能性,只说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意义,实际上一直和儒学及后来的佛学一起薰陶冶铸着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远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工程、艺术乃至千百年来无数彪炳一代的名人为人处世、宦海沉浮.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人,诸如屈原、李白、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影响的痕迹更为鲜明,进而言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心理素质.据传,老子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是后世较近接触这位神秘历史人物一个比较明晰的途径.
老子是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据说做过周朝的史官,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后出关赴秦讲 学,死于扶风.孔子的学说受老子的思想影响也颇多,但多数在后世的流传阐释中湮没了或被故意统一到儒家学派里了,譬如“忠恕”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乃至儒家“仁”学里的许多说法等等.后代阐扬老子学说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距老子故乡不远的商丘东北一个叫蒙的地方人庄子,他使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在“齐物我、等贵贱”、“天人合一”的逍遥自在中弯入了宿命的荒野,却也由此走入疲于战乱天灾、等级差别和迷惘是非生死的红尘俗世,走上一切不甘于俗世忧患纠葛又企盼脱尘出俗的人群心灵祭坛,走上影响千余年中国社会左顾右盼、上上下下的道家烟雾弥漫的空灵苍穹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从此成了一个如西方世界耶稣一样“三位一体”的“三清化一”神仙鼻祖.他既是俗世人生的引导者和解脱者,又是许多神仙传说中开天辟地的老仙.中国古代泛滥成灾的传说故事里,老子都是天地间第一个由人修炼而成的神仙;人们后来按照俗世社会的构架建设了云霄之上的神仙社会以至天宫玉阙,构想了代表各阶层人群意念、成群结队的神圣仙人和三清四帝八洞散仙,老子仍是居住于三十三天之上最高的上清宫太上老君.
在神仙世界,他既是众多神仙顶礼膜拜的神祉和白日升天的教引祖宗,又是无职无权、逍遥自在却具有无上法力的天仙.在红尘俗世,老子更是成了那些备受阶层利益挤轧、疲于生活生理奔命以及厌倦名利的人顶礼膜拜的神祉、竭虑追求的偶像,成了中国至今绝大多数人参悟人生俗世的一份心情.
从古迄今,在中国每一个时代,每一种阶层,每一类人群,每一处地域,几乎都有关于老子与神仙的传说故事,他们各有不尽相似的理解,但老子确实无处不在,因为他确切的说己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说中国人有了老子才得以成为中国人.
我所了解的老子和《道德经》
一、关于老子的生平
对于老子的生平,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即使是见识渊博的太史公在《史记》中为老子写传也只能模棱两可地采取了很不确定的说法,其中还掺杂了若干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今天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老子的籍贯在楚国苦县曲仁里,也就是现在的鹿邑县,还有就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大约生活在前571至471年之间,可能做过周朝的守藏史,通俗一点地说,他曾经在东周王朝国家图书馆供职,掌管史册典籍,相信这一段经历对他思想的完善、人格的升华都有不小的帮助.在中年的时候,他因为受到王朝贵族的迫害,逃居鲁国数年,历史上说的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大致发生在这一期间(也有说孔子是到周朝向他请教的).在天命之年,老子因为战乱失去官职,离开东周去秦国,西行途中经过函谷关,守令尹喜请求他为自己写一部书,老子写下了大约五千字的文章给他,这就是今天的《道德经》,老子西去后,就一直在秦国隐居,不为世人所知.
二、关于“道”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指导思想是道,道本身的意思是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手段乃至规律等等,一般以为,老子的道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物质世界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二则是指物质世界的本体、实质,或者说自然界、宇宙的自身.比如说,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51章》下同),就是说人的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都要遵从自然的规律.另外,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可以认为这里所说的道也有宇宙本体的意思.
由此可见,老子的“道”的观点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显然具有相当进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也必须看到,老子对什么是道,用什么标准来判断道,道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并没有作出一个完整、明确的解释,这就像一个向导告诉人们要向东走,却不告诉人们哪里是东或者如何判别哪里是东一样,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混乱状态,更使自身的学说有被人篡改、利用的危险.当然,这种缺陷的根源不在于老子本身,而是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换成任何人估计也不能作出一个更圆满的解释.
老子在《道德经》的一开头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文中又把“道”描述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起后”(14章),一方面承认道是实在的东西,可以迎之、随之,另一方面又认为道是看不到、听不见、讲不出的东西,本身多少有些矛盾,在承认物质性的同时又带有不可知论的色彩(这一点被后来的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全篇开头那一句,既然“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名,可以叫得出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名”,那么,你老子还写《道德经》做什么?你在文章中反复论述的“道”究竟是不是道?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一个问题.
三、关于“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一个总结,他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意思是说,天地对万物冷漠不仁,无所恩爱,无心干预万物,任凭他们自生自灭;圣人(一般解释为执政者)对百姓也没有什么恩爱,任凭他们闲散自在,随其作息.之所以会得出这样今天看来似乎荒谬的结论,和老子生活的时代不无关系.春秋末年,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变革的动荡时期,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突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斗争激化,诸侯之间战乱无绣无止,所谓“春秋无义战”,当时战争的惨烈、自然灾害的频繁造成人口的极度匮乏,从《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就可以看出,许多统治者甚至允许青年男女自由在野外结合,生下来的孩子可以由政府抚养,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增加人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老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小小的官职到最后也被迫失去,沦为庶民,他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混乱与黑暗.他认为统治者的强制妄为、为一己私利而不惜加大对下层民众的剥削掠夺和刑罚镇压,无疑造成和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弊病,使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方法是以人道顺应天道,修养生息,任百姓自我发展.应该说,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换成今时今日的市场经济,那就是国家放任经济生活不加干预,回到资本主义完全自由竞争的时代,那么上个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或者说,国家不管理社会事务,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暴露出的问题不闻不问、装聋作哑,那么国家还具有国家的职能么?还能称之为国家么?从这一点来看,老子的政治、经济思想还有很不成熟的一面,他追求的是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看不到阶级性的一面,或者说,他只看到百姓困苦是因为统治者的一己私欲造成的,而没有认识到那是阶级压迫、统治的表现形式,这样就更谈不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了.
当然,老子的政治执政理念中也有先进的一面,他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在《道德经》里并没有对这句话做过多的说明倒是在下面找到了解释——《诗经·桧风·匪风》毛传:“亨(通“烹”)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意思是说,烹小鱼不能老是翻动,翻多了就要碎,治理国家不能频繁地扰动人民,否则百姓就会混乱.在这里,老子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国家政策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了稳定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朝令夕改,只能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混乱的境地,使百姓陷入一种盲从的危险.从这一点来看,老子无疑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四、关于老子的认识论
客观地说,老子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是比较轻视感觉经验和实践活动对认识过程的重要作用的.他甚至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章),片面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凡事都不必亲自体察,完全可以推想而知,实践多了、久了,只能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结果起到负作用,所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得越远,知道的就越少.这显然是荒谬的,即使就老子本身而言,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社会经历,怎么可能写出《道德经》中的许多见地?不经历战乱,安知顺其自然的重要性?不亲历苛捐杂税,安知无为而治的重要性?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56章),提倡要塞住察觉外物的耳朵、眼睛等一些感官,禁闭驰向外界的欲望之门,只要靠“致虚”、“守静”就可以认识道,认识世界,显然,他把理性认识绝对化了,把感觉经验排斥到了极其轻微甚至应该扼杀的地位,从而使自己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境地.事实上,就他自身的活动而言,都没有完全遵守自己的观点与要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违背了,既然要“塞其兑”,那又写什么《道德经》?让后人自己去“致虚”、“守静”领悟真理好了;既然“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那又何必千里迢迢移居秦国?既然感觉经验会起负作用,那干脆吃哑药、刺耳目、砍掉手脚做“人棍”好了,岂不是可以一心一意不受外界干扰地去“涤除玄览” “致虚”、“守静”了?
问题4:如果写读完道德经的感受作文怎么写
直接写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也就是道德经里主要讲的什么
问题5:小学生应不应该背诵诗经、大学、论语和道德经?我们学校的一年级背诵诗经,二、三年级背诵大学,四年级背诵论语,五年级背诵道德经.这些东西我们应该背吗?要是背,我们也是死记硬背,不理[语文科目]
经读百篇,其意自明!
我有一个亲戚也是这样,一次在交流中,其讲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道德什么的不重要.实际上这种观念对我们影响非常深!
实际上,读经受用的是一辈子,一辈子都能从先圣的学术中取得精华.
德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德以礼、义、仁为基础.以德方能明道.东方智圣鬼谷老祖在其《本经阴符七术》中讲: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神明就是大智大慧,道是大智大慧的源泉.而德是明道的基础,儒学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又是德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幸福了,我们那时学的东西,都是英雄模范的故事,市面上都是战争,间谍,红色革命的书籍,想看这些都是难的.
记住一点,先圣的作品都是让人成大材的,让天下成就智慧的,如果真的能够身体力行,效果也是立见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