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轶事_轶事是什么意思”,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轶事(yì shì) 同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正史所不记载的事
其他回答
就是世人不知道的历史事件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逸事是什么意思?
世人不太知道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琐事
问题2: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100-200
1、小和尚磨豆子
从前,山中有座庙,庙里没有石磨,因此,庙里每天都要派和尚挑豆子到山下农庄去磨.
一天,有个小和尚被派去磨豆子.在离开前,厨房的大和尚交给他满满的一担豆子,并严厉警告:“你千万要小心,庙里最近收入很不理想,路上绝对不可以把豆浆洒出来.”
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去磨豆子.在
小和尚磨豆子
从前,山中有座庙,庙里没有石磨,因此,庙里每天都要派和尚挑豆子到山下农庄去磨.
一天,有个小和尚被派去磨豆子.在离开前,厨房的大和尚交给他满满的一担豆子,并严厉警告:“你千万要小心,庙里最近收入很不理想,路上绝对不可以把豆浆洒出来.”
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去磨豆子.在回庙的山路上,他一想到大和尚凶恶的表情及严厉的告诫,愈想愈觉得紧张.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挑着装满豆浆的大桶,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生怕有什么闪失.
不幸的是,就在快到厨房的转弯处时,前面走来一位冒冒失失的施主,撞得前面那只桶的豆浆倒掉了一大半.小和尚非常害怕,紧张得直冒冷汗.
大和尚看到小和尚挑回的豆浆时,当然非常生气,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浪费了这么多豆浆,去喝西北风啊!”
一位老和尚听闻,安抚好大和尚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明天你再下山去,观察一下沿途的人和事,回来给我写个报告,顺便挑担豆子下去磨吧.”
小和尚推卸,说自己只是磨豆子都做不成,哪可能既要担豆浆,又要看风景,回来后还要作报告.
在老和尚的一再坚持下,第二天,他只好勉强上路了.在回来的路上,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旁的风景真的很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这样一边走一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豆浆交给大和尚时,发现两只桶都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溢出.
其实,与其天天在乎自己的功名和利益,不如每天在上学、工作或生活的努力中,享受每一个过程的快乐,并从中学习成长.
一位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
2、过眼云烟
有一个小沙弥名叫心通,他忽然厌倦起暮鼓晨钟的禅修来,认为时光过得太慢,他急切地盼望自己早日成为一代法师.有一天他对道悟禅师说:“我什么时候能像师傅一样道行深远、德高望重就好了,那才是令人羡慕的人生境界啊!”
道悟禅师听后,未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只是用手指指天边的一朵白云,对心通说:“你看那朵云多么漂亮!”心通也附和说:“真的漂亮!”然后,道悟禅师又指指一盆正在怒放的花说:“你看那盆花,开得多鲜艳啊!”心通也附和着说:“真鲜艳啊!”
过了几个时辰之后,心通把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时,道悟禅师又忽然问他:“刚才那朵漂亮的白云呢?”
“早已飘逝得无影无踪.”心通看看天边,顺口说道.
又过了不知多少天,当心通把白云、鲜花的事情早已忘到脑后时,道悟禅师又忽然对他说:“你去把我那天指给你的那盆鲜花捧过来,我看开得怎么样了.”
心通赶紧去找那盆花,可是,那盆花的花期已过,只有发黄的枝叶了.道悟禅师就说:“都是过眼云烟啊!”
直到这时,心通才豁然顿悟.
时光如白马过隙,转瞬即逝.人生苦短,光阴金贵.珍惜当下的每一分钟,心灵之花自然鲜明、生命之花自然葱茏>>>>>>>-《小故事大道理》
问题3: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有一只蝌蚪爱上一只青蛙,于是它每天游在青蛙身边,起初青蛙很不喜欢,不喜欢蝌蚪来到自己的地方,但蝌蚪不放弃,感动了青蛙,青蛙和蝌蚪很快乐的在一起游着,有一天蝌
这得看是什么人看了,个人理解不一样,上面没有写结局,那就更说不准了,我的理解是蝌蚪确实很爱青蛙,不仅不想拖累青蛙还竭尽全力要帮助青蛙,而青蛙只是习惯了蝌蚪在身边而已,并不是没他不可,所以蝌蚪为了能留在青蛙身边而更努力的也变成了一只青蛙
问题4:趣味语文故事要长些的[语文科目]
老师让已学生默写“犬”字,有一学生把犬字上的那点点在了左上角.老师给批语:狗头偏歪,人头少点,太不像话,左肩扛着裆下蛋.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二、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三、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然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注: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四、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注: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五、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六、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呀”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注: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马克·吐温的妙答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言辞委婉、平和,反其义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头.
世界上最短的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于读者见面了.
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
谁是冠军
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公报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另一个人说,不对.战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谁对谁错
从前有个旅店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位旅客走上来,要求住店.店主指着广告说:“你没看见写的广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客人说:“我看见了.广告说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两种句读方式:一种是疑问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种是陈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先生的字据
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一次他为儿子请一位教书先生.在讲待遇时,先生知道他平素对人很刻薄.就动了心思,和他立了个字据,上面写道:
无米面亦可 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 无银钱亦可
财主看了非常高兴,他想先生用膳不讲究,而且不用掏学费,感到是占了大便宜.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财主算账.财主哪里肯给,二人就一同到县衙去打官司.县官让财主将字据念了一遍;财主就按所立的字据念了一遍,先生却按标点的停顿念了一遍,这样就念成了:
无米,面亦可;
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
无银,钱亦可.
财主一听傻了眼,只得将学费和饭钱付给了先生.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写了“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巧改对联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其中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把“夫”家添了一撇,“人”字加了两横.
第二天,老进士请来的宾客都来了,大家一见这副对联,都交头接耳,偷偷暗笑.老进士闻讯出来一看,只见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那老进士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不由得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百姓们则拍手称快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刺,有两句诗常常被人们赞扬: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一位老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看法,便专程去拜访.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刺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请教说:“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唐朝人有‘林下老憎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刺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纪晓岚轶事二则】
一、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二、巧对贺寿联
话说,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时,为了庆祝大清当时的繁荣富强,更为了庆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遍问谁是最年长者,其中一位称自己141岁,皇帝大喜.
因为,大清国从l644年入关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见证了大清的这一历史,皇帝大喜,便招纪晓岚与己对一联:
上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为60岁,重逢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纪晓岚思考片刻,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为70岁,双庆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联对得如此之工整,纪晓岚真可谓天下第一才子也.
【对联天子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诘问句对出上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
朱元璋率军于集庆大胜元军后,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7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朱元璋便出上联曰:“7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劳役.
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姑苏城时.为了鼓舞士气,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随即以同样方法对出上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联意是说,您的“吞吴”意图,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朱元璋闻之大喜道:“军师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并无人会写字,一时又未请到秀才来写,正在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荐说:“我来替你写一副吧!”他根据户主的职业特点,展纸挥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视察完返回时,发现这家仍未把他亲自撰写的春联贴到门上,不禁大怒.户主连呼:“皇上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千古难得的御赐墨宝,已经把它悬挂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听罢,转怒为喜、命侍从赐户主白银30两,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一个小镇的酒店饮酒.他见店面狭小,又没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联曰:“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店主随口对出上联曰:“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听后大喜,欲赐其官职,店主人婉言谢绝.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
【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苏轼妙语拒友】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问题5:我需要两篇英语趣味故事,要比较长的,100多字以上的,帮帮我,尽量快点,谢谢[英语科目]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clever,wily peasant,whose tricks could be much talked about.The best story,however,is how he once got the best of the devil and made a fool of him.One day the peasant had been working in his field,and just as it was getting dark he was getting ready to go home when in the middle of his field he saw a pile of burning coals.Filled with amazement he walked toward it,and sitting on the top of the glowing coals there was a little black devil.
"You must be sitting on a treasure," said the peasant.
"Yes indeed," replied the devil,"on a treasure that contains more gold and silver than you have ever seen in your life."
"The treasure is in my field and belongs to me," said the peasant.
"It is yours," answered the devil,"if for two years you will give me one half of everything your field produces.I have enough money,but I have a desire for the fruits of the earth."
The peasant entered into the bargain,saying,"To prevent any dispute from arising about the division,everything above the ground shall belong to you,and everything beneath the ground to me."
The devil was quite satisfied with that,but the cunning peasant had planted turnips.
Now when harvest time came the devil appeared and wanted to take away his crop,but he found nothing except the yellow withered leaves,and the happy peasant dug up his turnips.
"You got the best of me this time," said the devil,"but it won't happen again.Next time what grows above ground shall be yours,and what is under it shall be mine."
"That is all right with me," answered the peasant.When planting time came the peasant did not plant turnips again,but wheat.The crop ripened,and the peasant went into the field and cut the full stalks off at ground level.When the devil came he found nothing but the stubble,and he angrily disappeared into a chasm in a cliff.
"That's the way one has to deal with foxes," said the peasant,then carried away the treasure.
从前有位远见卓识、机智聪明的农夫,有关他足智多谋的故事至今人们仍广为传颂.其中最精彩的要首推他曾经怎样捉弄魔鬼的故事.
一天,农夫在田间劳动了一整天,天黑时正准备回家,忽然发现自己的田里有堆煤在燃烧,他惊讶万分,於是便走上前去看,发现竟有一个黑色的小魔鬼走在燃烧的煤堆上.“你是坐在财宝上吗?”农夫问.“正是财宝.”魔鬼答道,“而且比你一生见到的都要多呢!”“财宝在我田里就得归我.”农夫说道.“就归你吧!”魔鬼说,“只要你肯将两年内一半的收成给我就行了.钱,我有的是,但我更喜欢地上的果实.”农夫答应了这桩交易,并说:“为了避免在我们分配时出现纠纷,凡泥土上的东西归你,泥土下的归我.”魔鬼感到心满意足,但这位聪明的农夫却种上了萝卜.
现在收获的季节到了,魔鬼又来了,要求收回属於他的收成.但除了那些枯黄的败叶外,他一无所获;而农夫却在兴高采烈地挖着他的萝卜.“这次让你占了便宜,”魔鬼说,“下次可不能这样.地上的归你,地下的归我.”“悉听尊便.”农夫答道.播种的季节又到了,这次他可不播萝卜,而是种上了小麦.麦子熟了,他来到田间,把麦秆齐根割倒在地.魔鬼又来了,见到除了残茬外,他又一无所获,气得转身就走,顺着石缝钻了进去.“我就是这样骗倒魔鬼的.”农夫说完,赶紧拾起财宝回家去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