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写名人的作文_描写家乡名人的作文我的家乡在无锡,要介绍陈静怡的作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在无锡,这里是江南鱼米之乡,并且多人辈出《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想必大家都听过吧,它的作者华彦钧就是我们无锡东亭小四房人.
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但由于35岁时双目先后失明,又被人称作“瞎子阿炳”.阿炳的生活经历十分坎坷.他自幼没有母亲,21岁时.父亲又患病去世.后来,阿炳得了眼病,因为没钱看病,终于不幸双目失明.阿炳只好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艰辛和苦难.
阿炳虽然生活得很艰难,但这也阻拦不了阿炳对音乐的追求.
阿炳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她都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间乐作品,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更是他的不朽名作.《二泉映月》表面上似乎描绘无锡“天下第二泉”的月夜景色,其实抒发了作者对旧社会艰难生活的深沉感受,寄托了对美好的寻觅和向往.
那乐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旋律优美动人,充满着浓郁的江南韵味.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二泉映月》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如今,《二泉映月》已经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甚至被美国宇宙飞船带到太空播放,传递给太空中可能存在的外星人.
阿炳还有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冠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也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汗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无不叫好.
在无锡惠山黄公涧旁,坐落着阿炳的墓.墓前有着一尊阿炳的铜像,只见阿炳头戴毡帽,衣衫褴褛,瘦骨嶙峋,背上背着一只琵琶,手里还拉着二胡.他微闭双目,仿佛正沉醉在《二泉映月》哀婉动人的旋律中.
啊,阿炳,你是我们无锡永远的骄傲!作为一名无锡人我感到十分自豪,你的音乐使我感觉在梦幻之中,使我听到了你的倾诉,叹息,悲哀,辛酸和怒号从弦上流出的悲伤啊,成为了中华民族百年不朽的千古绝唱!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六年级介绍一位家乡名人的作文怎么写?具体从哪几个方面,比如说外形,生平等.不要例文,[语文科目]
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来描写,最好写一个事例来表现这个人的品格.
问题2:写家乡名人的作文 最好是青岛的,别的也行
张娟娟,中国女子射箭队领军人物张娟娟.2008年 北京奥运会射箭女团银牌,个人冠军;2006年射箭世界杯总决赛个获得人第一名;2004年雅典奥运会团体淘汰赛获得第二名;2001年第41届世锦赛团体淘汰赛获得第一名;2001年;第14届亚洲锦标赛个人淘汰赛获得第一名.
生于1981年1月2日 ,在2001年9月举行的第41届世界射箭锦标赛上,中国女子射箭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团体金牌.这是中国射箭队首次在世界大赛上拿到团体金牌.而在12月举行的亚洲射箭锦标赛上,小将张娟娟获得了女子反曲弓个人冠军,一举打破了中国女子射箭长期以来逢韩不胜的历史.张娟娟也以其出色的表现获得了2001年首届中国电视体育最佳新人奖的提名. 如今的张娟娟已经成为中国女子射箭队的领军人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张娟娟在1/4决赛、半决赛和决赛中连胜三位有着梦之队之称的韩国选手,其中包括卫冕冠军朴成贤、世界纪录保持者尹玉姬,夺得中国射箭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此前中国队自1984年参加奥运会射箭比赛以来已获得过5枚银牌,但从未摘金.连斩三位韩国名将,号称一个人打败了韩国队!彻底打破了韩国人在这个项目上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射手终报雅典一箭之仇!娟娟长到14岁的时候,尚不知射箭是怎么回事,但命运偏偏来敲响大门.娟娟最早学的是铁饼、铅球和标枪.她的长相、骨架都像爸爸,肩宽体壮,像个男孩.
女儿“从小就长得棒实”.到小学五年级,娟娟就长到了1米64,被莱西体校录取,教练选了去掷铁饼.时间不长,教练又说:“你去练个轻松的吧.”当时,莱西体校没有射箭这一项,张娟娟被高秀英教练看中,开始练射击,为将来练射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她遇到青岛市射箭队教练曲月风.曲月风问她愿不愿意练射箭?“射箭是啥呀?”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射箭是什么呢.“练就练吧!”直到最后她又随射箭教练王国章训练.所以,娟娟有时说:“不是我选的射箭,是射箭选择了我.”
其实,射箭这项运动,在我们国家并不普及,但却有它的神奇之处,就是很多人一练就会“上瘾”,越练越离不开.娟娟就是这样迷上了射箭,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射箭,也成为娟娟一生的梦想和情结.
娟娟开始训练的那天是1995年7月的一天.第一天练射箭,满怀好奇的她压根连弓的影子都没看到,一整天做的就是摆射箭的姿势.第二天,仍然没有弓,教练给她们的是一根皮条,练力量.后来一根皮条换了两根,再过些天变成了三根.每天她们就是那么分腿一站,然后拉“皮条”.不时有脆响的“啪”声,那是教练弯腰给她们拍腿上的蚊子.有的队员不爱练,教练就拿了张弓,给那些听话的队员试试.一张弓要一万多元钱,在当时的运动队里很珍贵.通过这种方式,教练给那些不听话的队员小小的惩罚.
怀着珍惜的心情,娟娟也试了,拉不开,开始有些浮躁的心就又踏实下来.每天都是拉弓训练,一天拉开弓300多次,拉开了还得停住,刚开始还行,次数多了,停住弓的时候胳膊直抖,实在撑不住了想往回缩,就会听到教练“拉回去”的吼声.这时候娟娟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有时她往家里打电话说太累了,也曾经灰心过,父母就跟她说,“咱农家娃连这点苦都吃不消还能干啥”,“就好像推小车爬坡,只能进不能退”.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打退堂鼓,有一次,还特地打电话和父母说:“爸妈,我懂事了,你们等我的好消息吧!”
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到省队不久,张娟娟就犯了射箭运动员独有的“黄心病”,只要一瞄到箭靶的黄心(9环和10环),弓就晃动.很多射箭运动员因为过不了“黄心病”这一关而“夭折”.但娟娟是好样的,在王国章的耐心指导下,硬是挺了过去,为改掉这“黄心病”竟下了两年多的苦功.
1996年6月,在学箭一年后,张娟娟参加山东省“希望杯”射箭比赛就拿了冠军.那次比赛设了单项距离奖、全能奖等共10个奖项,她一个人拿了8个.颁奖仪式上,奖是一项一项发的,她领了一个又一个,有时,还没走回去,广播里就又传出她的名字.末了,脖子上沉甸甸地挂了8个奖牌.
在张娟娟家的客厅里,摆满了奖杯和奖牌,将相册里微笑着的张娟娟衬托的更加美丽.
2001年9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射箭锦标赛,是娟娟第一次参加世界高水平比赛,也是娟娟第一次作为国家队员参加比赛.和她一起参赛的,有获得过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个人银牌的何影,有参加过悉尼奥运会的杨建平.要知道,1996年何影拿奥运会银牌时,娟娟还仅参加过省里的“希望杯”赛呢.娟娟说,大姐姐们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自己学习.而这次参加世锦赛,来自韩国、意大利、俄罗斯等更多高手,是她的对手,也是她的老师.
在女子个人赛中,中国队中只有娟娟打进了前八名.当时队里的“任务”是在世锦赛上夺取奖牌,对她抱有很大的希望,可争取前4名的淘汰赛中,娟娟的第3支箭射出时,箭尾突然意外脱落,失去平衡的箭斜着飞向箭靶,只中了3环.这一支“远箭”,使娟娟痛失良机,排名第八.面对失利,娟娟说,这对她应该是一种激励,她相信只要更认真、更刻苦地训练,能和她们一样好.
娟娟是个说到做到的姑娘,正如她对自己的要求一一干什么都要干好.打团体淘汰赛的时候,很多知情人,包括队友、教练都对娟娟捏了一把汗——个人赛意外失利后,她的压力太大了,她能行吗?而娟娟却似乎早把前两天的事甩到一边,神情专注地打比赛.虽与何影、杨建平比,她的表现不是最出色,但她付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张娟娟和队友一起,夺得了团体冠军,但她没有满足.她知道,对中国射箭来说,世界冠军固然重要,但还不够,中国射箭需要奥运奖牌.
2004年雅典奥运会射箭女团决赛正是朴成贤最后一箭射出10环,帮助韩国队以一箭的优势让中国射箭奥运金牌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而四年后的射箭女子个人决赛,张娟娟以1个9环战胜了朴成贤,拿到了中国第一枚射箭奥运金牌.对此张娟娟说:“我感觉这枚金牌的意义非常重大,对于中国射箭人来说终于出了一口气,感觉特别高兴.”
决赛第一轮朴成贤29对26领先张娟娟3环,在12支箭的决赛中开局这样的差距似乎很难弥补.但是因为朴成贤出现的失误,张娟娟在最后一轮比赛开始之前竟然领先朴成贤1环进入到最后三箭的争夺.最后三箭,两人第一次都打出了10环的成绩,不过第二箭朴成贤打出8环而张娟娟打出了9环,在最后一箭之前张娟娟反而以2环的优势领先.尽管朴成贤最后一箭打出了10环的成绩,但是张娟娟只要在比赛中打出9环就可以足以保证夺冠,最后时刻,张娟娟不辱使命,9环成绩命中,终于为中国射箭队拼得了这枚女子射箭个人的金牌.
获胜后的张娟娟兴奋的和现场的教练拥抱在了一起,这位中国射箭队的老将也像个孩子一样兴奋的跳跃着,但是似乎这样都无法释放她此时激动的心情.现场的广播也兴奋的用中文喊出了张娟娟的名字,现场的掌声和呐喊声全部献给了这位打破韩国射箭垄断的中国女箭手.获胜后的张娟娟和教练向现场观众挥手致意,这位一直在比赛中表情坚毅的老将也在此时展现出了难得的笑容.连克三名韩国射箭高手创造中国射箭的历史,张娟娟用一个奥运冠军头衔完成了个人最靓丽的表演
问题3:家乡的名人作文怎么写?我是苏州滴[语文科目]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
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虽然奶奶长得并不出众,可她扎出的扫把却个个漂亮得很.
奶奶每年都要种扫把苗子用来扎扫把,因为每年总是有一些人找奶奶帮他(她)们扎.还有一些人也想学,奶奶就会毫不吝啬地教她,直到把她教会为止.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你奶奶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其实,奶奶的这个手艺并不是跟谁学的,而是她看别人扎,她自己也很好奇,回家自学的.后来慢慢就学会了.
其实,做扫把也不是很难.先把扫把苗子晒干,种子去掉,再把它的外皮剥掉,用锤子把杆子锤开,然后用绳子把它扎成扫把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一点,一定要扎紧,否则很容易散掉.
有一次,我跟奶奶在聊天.我突发奇想,问:“奶奶,你刚开始学扎扫把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呀?”奶奶说:“有啊.”我说:“那你给我说说吧.”奶奶说:“好.有一天,我正在扎扫把,突然,用东西把杆子梳开的时候,那东西上面有一颗钉子松掉了.我一梳,把手都割破了.”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不学了?”奶奶说:“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跟本就没有想过.”我说:“哦.”突然之间,我真有些佩服奶奶呢.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名人”——奶奶.
问题4:写家乡名人作文 急!要么些江苏的著名名人 不然就写一个身边的能人,住得近很厉害的那种 不要太长 200~300字就行了[语文科目]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保卫国家的战斗英雄,那些热爱劳动的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有着众多“粉丝”的歌星、影星、球星等等.然而,今天我要赞颂的却是有着米兰那朴实无华的品质、那与我们度过了四个春秋的语文老师——钱美娟.
也许你会不以为然,一位普通的老师能称得上是“名人”吗?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钱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画上了不平凡的一笔.她不仅知识渊源,工作严谨认真,而且在作文教学方面别出心裁.
作文历来是学生们最头疼的事,但在钱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不但不怕作文,而且作文水平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有一次,我们上语文课,钱老师讲了一会儿作业.突然,传来一阵“呜呜”声,这声音响彻了整个学校上空.同学们都睁大眼睛东张西望,寻找着线索.“在哪儿”一位同学大叫,我们的目光随他而去,原来是几架滑翔机啊!这时,钱老师并没有制止我们,反而知道我们怎样观察.正当我又快乐又纳闷——语文课怎么变成“看西洋镜”课了的时候,钱老师去一声令下,让我们回到座位,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想写成一篇作文.同学们恍然大悟,但没有一个人愁眉莫展.大家都兴致勃勃、奋笔疾书.于是,一篇篇充满乐趣的即兴作文就这样诞生了.原来,钱老师的心里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盘啦!看,钱老师的作文教学就是这样不露声迹.这正如大诗人杜甫诗中所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记得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把小吃带到课堂上来,边看边写.钱老师带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她一边巡视,一边不停地给我们知道和启发.她特意让我们根据“色、香、味、形”等方面想象,使作文更生动、形象.
现在,无论在我们塘市或张家港市区,你只要一提到钱老师,那真是钢珠掉在铜盆里——响当当.有许多同学的作文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连连获奖,真是“名师出高徒”呀!如果你有作文上的问题想请教她,一个电话“叮铃铃”打过去或亲自登门拜访,她准会热情地为你指导,给你指点迷津,让你茅塞顿开、灵感突发、思路开阔,下笔成文不用愁,你一定会写出新颖的文章投稿发表呢!
什么叫“名人”?其实就是平凡中不平凡的人.钱老师就是普通人中与众不同的一个,她在工作之余还积极总结经验,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频频获奖和发表.再过半年我们就要分别了,但我相信我们的感情是不会淡化的.我爱钱老师——我心目中的“名人”!
问题5:写家乡名人的作文(青岛)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