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般罗_求《般若般罗密多心经》原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般若般罗密多心经》原文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般若波若密多心经的原文与释义[语文科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本语译(霍韬晦译)
-----------------------------------
圣观自在菩萨正在进行着极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活动,照见(生命的)五种现象在存在上,都是处于空的状态(于是超越了一切痛苦).
(他对舍利的儿子说)
舍利之子啊!(生命的)肉身现象是空的,这种空的性质正是肉身现象的存在情形.(所以)肉身和空没有分别,空和肉身也没有分别,肉身就是空,空就是肉身.(其余)四种(主观上的)感受现象、(对象形相的)摄取现象、(动作的)发施现象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现象的存在情形也是一样.
舍利之子啊!一切存在都是处于空的状态.没有生、没有灭、没有污染、没有清净、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加.所以,舍利之子啊!在空的状态中没有肉身现象、没有感受现象、没有摄取现象、没有发施现象,也没有认识思维现象.(在主观方面来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主体)的存在,(在客观方面来说,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对象)的存在.(如果以十八界的分类标准来说)没有眼的界域,以至没有意识的界域.(如果应用在十二因缘方面)没有明,也没有无明;没有明的灭尽,也没有无明的征灭尽.推演下去,既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灭尽.(这也就是说)没有苦,没有苦的原因,(所以)不须求苦的息灭,也不须从事息苦的实践.(总之在空的状态中)没有能知的主体,也没有所知的对象.
由于不能有所知的对象的缘故,修行者依于这种般若波罗蜜多的作用,内心的活动再无障碍.由于没有障碍的缘故,就消除了种种怖畏,超出一切不真实的了解,从而进入彻底的涅盘境界之中.所有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的诸佛,都是依于这种般若波罗蜜多的作用,而获得最高的、最正确的和最完全的觉悟.
因此应该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伟大的咒语,是有大智慧的咒语、是超过一切、无与伦比的咒语,可以止息一切痛苦,因为它是真实的、不虚妄的.
以下就是通过般若波罗蜜多所说的咒语∶
‘去了!去了!
到彼岸去了!
完全到彼岸去了!
觉悟啊!谨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内容分析(摘录自霍韬晦《佛学》上册)
------------------------------------------------------
《般若心经》全篇的主旨在描述对‘空’的体证.在内容上可以分作四段∶
第一段指出∶‘空’是在极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作用下呈现的.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空’不是普通经验的对象.譬如生命存在的问题,在一般经验之下,我们只能看到种种的生命现象,这就是五蕴——原始佛教时代已经建立起来的概念,但在极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作用之下,可以观照到这些现象都是处于一种空的状态.
第二段跟着破解一切自原始佛教以来所成立的代表存在的概念.这些概念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而有种种说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横的解剖;十二因缘、苦集灭道,这是纵的解剖.在横的解剖中,虽亦涉及到客观存在的性质问题(如色蕴、六境),但主要是扣紧生命现象上说.所以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代表了传统佛教对生命的活动、构造、前后方向的看法.佛教虽然不承认有‘我’,但基于如实观的要求,如实地观察生命,所以次第产生了这些概念.但是,大乘佛教兴起之后,认为这种分解的方式虽然可以破除一个独立的自我观念,但还是有所执.例如原始佛教把自我开为五蕴,自我的存在是假,言下之意,即以五蕴为实.但五蕴是不是就是最后的实在呢?我们能不能以肉身(色)现象为最后的实在呢?以感受作用(受)为最后的实在呢?……说一切有部说,色法可以再分为若干种,例如眼的对象(色境)可以再分为形色(形状)与显色(颜色);客观存在的物质可以再分为极微(物质原子).依据这种说法,则物质现象仍是假,极微才是实.结果极微成为一种固定的、独立的存有体,成为一个有‘自性’(自我独立)的存在.这样,‘自体’观念便不能去除.由此可见,这种‘假依实’的分解方式是不彻底的.从大乘般若学的观点看来,这是忘记了佛陀所宣说的一切存在都是无常、都是缘生的教法.如果了解一切法都是缘生,即一切法的存在当下就是处于无常过转的动态之中,便不能被执实.问题是,当我们以它为经验对象时,就会不自觉的以我们的主观的认知能力来套它,从而产生概念.其实在客观的法上说,无常过转,受缘的制约,根本不能有自体.所以它的存在是不与任何概念相应的,这就是空.空不等于无,空只是说明它没有独立性、没有实体.但它仍是一个缘生法,一个无常过转的存在.《心经》第二段虽然没有交代种种生命现象所以是空的理由,而只是破斥它们的存在∶先破五蕴中的色蕴,续破其余四蕴,然后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实践,但依我们的了解,这不过是拨除这些概念来体证生命的存在情形,进而体证一切法的存在情形.‘空’一方面拨除这些概念,一方面展示存在的真实状态.
由此可见,‘空’是双离有无的,或非有非无的.说它有,它不是一个独立对象,亦无内容;说它无,它却有缘生的动态.两边不着,双遣双离,在这一情形下是无法用一个具体概念来表述的,所以说为‘空’.‘空’是中道,但‘空’这一个字眼亦只是象征.
由于‘空’代表真实的存在,《般若经》强调,这只有通过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当面把握,所以《心经》的第三段,即指出在获得对‘空’的体证后所产生的效果∶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以至获得无上正觉.
《心经》的第四段是站在修行实践的立场,把般若波罗蜜多看作咒语来推动众生的奋发向上.大概在《般若经》出现的时代,印度的咒语传统亦重新流行,为鼓励他们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有此一段.后来密宗兴起时,便有人根据这一段把《心经》看作是密宗的经典.其实咒语的初意只是一种鼓舞,后来才发展成为调伏心灵的方法.
--------------------------------
末学合十.
问题2:下雨和阴天不可念般若波密罗多心经是吗念经前要注意什么事项
这没关系的.
1.念佛、念经、念咒的第一步是:回向给自己的冤家、债主,如果不回向给自己的冤家和债主的话,你即使念佛念经也会受到种种障碍,甚至产生邪见,诽谤佛法,即使暂时得到功德,也会因为某些障碍而损失殆尽.许多人抱怨:为什么我念佛了却一点好处都没得到呢?其中少不了冤家的破坏,所以要先回向给冤家.另外,除了冤家之外,还有自己的恶念所造的贪嗔痴等等罪过,也会对自己产生障碍.在回向冤家债主或忏悔罪业的最初一段时间,自己的痛苦、难受、或恶心、烦躁等现象会加重或突然产生,这是在消罪过,不要放弃,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好转.
2.不要为自己的利益、私心而念佛念经,尤其是念咒,是大忌讳.如果以为念了就会马上有回报,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显现回报,自己就会很失望,因为失望就会对佛法产生怨恨、诽谤.念佛念经就像种田,通过念诵先将自己心田里的污秽杂垢去除干净(消掉冤家和业债,除去贪嗔痴等),然后才能下种子(施舍是富有的种子,持戒、忍辱、精进是前进的种子,和气是顺利的种子,帮助是受帮助的种子),下种子后还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不是很快就能成就的.福德是修来的,而不是求来的,因缘成熟,才能有回报,所以不能急于求成,免生诽谤.
3.有些咒语可以学,但是有些就不要随便念,这样的总持咒是金刚师才有资格念诵的.如果想学的话,也要先请教资深的师傅,指导你学会一些注意事项.尤其是如果为自己的利益而念诵的话,如想求发财、升官、得道升天等,几乎100%你会中邪的,你的障碍会一天比一天加重;如果是为消罪业、忏悔等目的,那就可以念,一开始可能会障碍比较严重,但慢慢就好转乃至消失,再后来会更好.现在好多人见到咒的功德、利益,盲目地学着念,实际并不是好事,因为使用不当,会有副作用.咒的威力很大,是快捷的工具,如果使用不当肯定会伤害自己和他人,譬如普通人意外获得一架飞机,贪图快捷,上去就驾驶,结果不一会儿就会机毁人亡,因为他不会驾驶,不知道其中的禁忌、规矩.拿来就学着念,这样就是所说的盗法罪.凡夫去强求,自己不了解其中的规矩、禁忌,不持戒律还想得便宜,基本的道德要求都没做到还想得道,反而会惹祸上身,千万注意.关键就是自己的目的,这对以后会如何起着决定作用,如果发心不当,即使念佛念经念咒也会有副作用.
4.不要多管“闲事”.学佛的人都热心肠,看到谁不如意了、谁受苦生病了,就想借助念佛去帮一把,岂不知任何人、佛、菩萨都要遵守自然法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的,如果你去参与进别人的因果链条中去,那么你也要受到这因果链的反作用力,即承担别人的业障,此时就会有反应:感觉不舒服、不顺、烦躁等.如果以为念佛念经回向给别人是在做好事,那就错了,不一定是好事.造恶的人不经历因果报应受点苦,大多数人是不会觉悟的,是很倔强的.必须让他吃点苦才能反省、悔改.
要治病、救人,必须先明白此人的病因、苦因,是冤亲债主?还是罪业报应?还是四大不调导致的普通病症?再针对不同的病因使用不同的化解方法.是冤家的要和解、回向功德,是罪业的要让他忏悔.
5.千万别使用愤怒降服法.我以前就有过这样的错误,感觉不顺就怀疑是恶魔在做障碍,经常用武力将鬼神赶跑.实际上这是罪上加罪.自己遇到不顺,都是过去和现在的业力造成的果报,没有过去和现在的业力,是不会产生当前的果报的.魔、恶鬼神、不顺心等是不会无缘无故地施加于自身的,如果自身没有此因,魔、恶鬼神、不顺心等即使出现在眼前,自己也感觉不到.假设自己戴着黑色眼镜,看到的一切都是黑乎乎的,戴着红色眼镜,看到的一切都带着红色.自心转变,则外境转变.又像磁石吸铁、大粪招苍蝇一样,没有内因,也不会感召外境.正如《太上感应篇》中文首所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