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地震监测_如何监测地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地震难以预测!
地震会引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时,我国做出了成功的预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在其后又成功地预报了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级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8月29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最近十几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成功的地震预报不但极大地减轻人员伤亡,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震例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但是,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都未能作短临预报.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地震是怎么监测的我想知道地震是在地震前就能监测到,还是在地震时,还是只有在地震后才能监测到它的震级![语文科目]
根据所认识的地震发生规律,用科学方法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作预先的估计.地震预报则是在具备一定可靠程度的前提下将地震预测的意见向公众宣布.有实用价值的地震预报必须同时报出时间、地点和强度.科学的地震预测是将来实现地震预报的基础.
地震预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中、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测尚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一些学者对实现地震预报抱有怀疑,对于用行政手段组织地震预测持保留态度.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是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的变动过程,不同于实验室中单纯的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样品试验,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这种观测通常是不完全的和不完善的.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深层介质的物理状态 ,因为测量过程本身就将打破原有的状态.而所能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还不能确知 .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所以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
地震预测研究有3种不同的思路:
①地震地质.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地质过程.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往往不甚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认为与地震有关.
②地震统计.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此法把地震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因需要对大量地震资料作统计,研究的区域往往过大,所以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而且外推常常不准确.
③地震前兆.地震是地球介质的破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物理过程.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量以及地下水等异常变化,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 .前兆研究中的最大困难是,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也是经验性的.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的前兆.
以上 3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不能独立地解决地震预测问题 .实际采取的是综合的办法,把3种不同思路所得放在一起对比参照,力求对未来的地震活动作出估计.
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由于地震预测作为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地震预测的有效途径,但就现在来说,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一次真正的有社会显示度的预报意见必须给出未来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即时空强三要素,一种实用的预报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动物对于地震更为敏感,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问题2:如何监测地震
把硬币立在地上 嘿嘿
问题3:为什么要测试地震我们着好多小区,都安装了很多测试地震的仪器,我是山东东营仙河的 ,这边N年不遇一次地震,这是为什么啊据说,是测试这个地方能承受多少级地震,是不是和军事有关系啊,难
楼主好细心噢
估计是要建设什么大型设施吧 不关咱们什么事的 安心过年吧
问题4:中国测试地震的方式是什么呀
张恒的地动仪那很早了吧,呵呵
现在应该是声波测试吧,不过估计水平还是比较一般,建议家里养他几只鸡几只狗,这个比那个某某局准多了,
问题5:地震监测,监测那些数据中国地震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物理科目]
我国地震监测方式和手段主要有:地震活动,地壳形变观测(含地倾斜、应力、应变、重力、空间大地形变测量、断层形变测量等),地磁地电(含地磁、地电、电磁波等),地下流体观测(含氡、汞、离子等地球化学分析及水位、流量、地温等观测),以及动物习性观测等十余种方法和手段.
1966年3月,河北省邢台地区接连两次发生强烈地震,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周恩来总理在震后曾三次亲监地震现场进行视察和慰问,并向地震工作者发出了攻克地震预报科学难关的号召.30多年来,我国根据周总理多路探索、专群结合的指示精神,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观测项目最多的地夺监测台网.按地震监测工作的方式,地震监测台网可分为三种类型.
(1)地震台站:是指有地震监测专业人员值守的,设置一种或多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工作场所.
(2)地震遥测台网:是指采用遥测技术,按照监测工作的需要布设的地震和前兆遥测网络.地震遥测台网一般由接收中心和多个遥测点(子台)及中断站组成.遥测点和中断站不需要有人值守,数据可以自动采集,以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到台网接收中心,进行集中记录和数据处理.
(3)地震流动观测点:是指设置观测标志,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观测.
地震监测台网是上述三者总称.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