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袁鹰简介_关于袁鹰的作品除了五年级下学期的《白杨》,袁鹰还有...”,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袁鹰(1924- )(图)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以后改名田钟洛.江苏淮安人.学生时代开始向报刊投稿,之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集英中学等校任教.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等;诗集《江湖集》《花环》(与闻捷合著),儿童文学作品:游记《丁丁游历北京城》,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等;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其中《刘文学》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在第一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编委会委员和《儿童文学》编委会委员.
粉碎“四人帮”以后,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主持党报的文艺宣传工作.在他主持下,《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副刊、美术作品等版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与繁荣,起了鼓与呼的作用.《人民日报》文艺版还配合文艺界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为那些蒙冤的作家与作品平反.四十年代开始文学写作,解放后先后加入中国文学工作者上海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到二十世纪末,先后出版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传记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约五十种.其中儿童诗《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刘文学》,散文集《秋水》,先后获优秀儿童读物奖、优秀散文奖.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等,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1987年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职位上离休后,继续从事编刊物、编书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曾获得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2、袁鹰
笔 名:袁鹰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3
民 族: 汉族
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69年赴云南省剑川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剑川一中教师,大理市下关三中教师,大理白族自治州文联创作员.大理州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副主席、秘书长,大理州文联秘书长、《大理文化》刊物常务副主编,《春城晚报》副刊部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相思草》、《访问春天》,散文集《情感小屋》、《在生活的郊野》.随笔《说忙》获全国第八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汉字之妙》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大赛三等奖,散文《风城的风》获1997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铜奖、《忆念春天》获1997年《边疆文学》奖,《圆通山花潮》获中国第九届新闻奖、1998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银奖,《相思草》、《情感小屋》分别获云南省第一、二届文学奖.
3、袁鹰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视野开阔.他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突出主题,使得作品诗意盎然.80年代后,他的散文语言平淡老辣、寓意较深,且有历史纵深感.写于1983年的《云雾茶》是为怀念诗人李季所作.文章首尾相合,结构严密,又脉落清晰,在叙事怀人的同时,还从普通的生活现象引发出一个道理,并间接地批评了当时文化单位用人上的异常现象.这篇散文意味深长而语言平白如话,一改袁文从前的绮丽风格.
34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袁鹰的作品我不要题目,我要原文.急需![语文科目]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问题2:小学课文中哪些作品是袁鹰写的[语文科目]
《井冈翠竹》长春人教版
问题3:袁鹰 白杨是什么文章[语文科目]
出于《风帆》散文集中的一篇.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
问题4:袁鹰都有什么课文
《白杨》
问题5:袁鹰简介
袁鹰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其间写了很多杂文、散文、小说、诗歌.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为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四届主席团委员.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