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英语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安童_英语翻译这是原文:○安童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霸突鲁的长子.中统初年,世祖皇帝为追念功臣,把它召入长宿卫,这时安童才十三岁,官位已经在百官志上啦.他的母亲是弘吉剌氏,昭睿皇后的姐姐,随便出入禁宫.世祖有一天看见他,问到安童的事,回答说“安通虽然年纪小,但是是辅佐皇帝的人才”.世祖说: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回答说:每次退朝的时候,一定和老臣讲话,从未亲进一个年轻人,我是通过这个知道的.世祖很高兴.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处置,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候,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回答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样来收服至今未归附的人呢?皇帝很惊奇的说:你是个少年,怎么说的话却如此老道?你说的正合我的意思.因此特别重视他.
至元二年秋八月,官封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食邑增加至四千户,推辞说:如今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我这么年轻,就为意这么重的任务,恐怕个地方会轻视朝廷.皇帝深受感动,一会说:我已经考虑的很成熟了,你不要推辞.这年冬天十月,召许衡进京,川知道中书省议事,衡称病推辞.安童亲自到馆驿看望,跟他说了很久的话,回来后,很多天了还在念叨这件事.八年,陕西省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由于他那里饥荒,盗贼横行,如果不公开整治一两个,不能威慑.皇帝传书至中书省让他们详仪,安童上奏说:把强盗,窃贼均处死,恐怕不合适,犯了死罪的才能照旧处以死刑.皇帝听从了按他的意见.十二年七月,下诏令他以中书省枢密院事的身份跟从太子到边关镇守,在边关十年.二十一年三月,跟从太子归朝,在宫廷外认罪等待召见,皇帝立即召见并慰劳他,他叩首谢道:我承担使命无所作为,连累了皇上的威德.皇上就让他在殿中留寝,说到击四鼓的时候才出去.二十三年夏,中书省奏拟漕司官员的名单,皇帝说:像平章、右丞等等这样的官职我亲自任命,别的你们就定吧.安童上奏说:最近听说皇帝您希望依靠近侍为你的耳目,我没有才华接受任命,如果近侍行为不法,听从他们举报,罪的大小,请皇帝你裁定.如今近侍趁机引荐一些不好的人,说谁当什么官,谁任什么职,依据他们所写的交给中书省实施.我认为所谓的甄选官吏的方法,是有一定的确定的规定的,那些特别没有作为的我常常废弃不用,怕他们党同不法的人,希望你明察秋毫.皇帝说:你说得对.今后不要这样做了,有妄自上奏的人,就来告诉我.三十年春正月,因为疾病死在京城乐安的府第里.
累死啦!
其他回答
“不公开整治”,应该改为“不公开杀“(根据:下文皇上改变主意,不杀未犯死罪的人)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英语翻译尽快啊 急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译文
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就赏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问题2:《元史.贺仁杰传》的翻译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世祖曰:“天以赐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之.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帝欲选民间童女充后宫;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山后盐禁,久为民害,皆奏罢之.民为之立祠.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立,桑哥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钱谷多失实.召留守忽剌忽耳及仁杰廷辨,仁杰曰:“臣汉人,不能禁吏戢奸,致钱谷多耗伤,臣之罪.”忽剌忽耳曰:“臣为长,印在臣手,事未有不关白而能行者,臣之罪.”帝曰:“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置勿问.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车驾春秋行幸,出入供亿〔注〕,未尝致上怒.其妻刘没,帝欲为娶贵族,因辞,乃娶民间女,已而丧明,夫妻相敬如初,未尝置媵妾.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请老,归第.后成祖崩,仁宗入清内欲有所咨访,诏赴阙,行至樊桥而卒.(节选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传》参考译文
贺仁杰,字宽甫,是京兆人.父亲贺贲,有才能和谋略,善于攻战,多次参军立功.曾经在废墟中盖房子,挖得白银七千五百两,他对妻子郑氏说:“俗话说:匹夫无故得千金,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灾祸.”当时世祖以皇太弟的身份奉命攻打云南,驻军六盘山,于是他拿五千两前去献给世祖.世祖说:“上天赐给你的,何必献给我!”他回答说:“殿下刚封到秦,金子出于秦地,这是上天拿来给殿下的,臣不敢私藏,愿意拿来帮助军队.”并且说他儿子贺仁杰可以录用的情况,立即召进卫队.他所在军队的军帅恨贺贲不先报告自己而一个人献金,把贺贲投入监狱.世祖听说这事,十分愤怒,逮捕军帅要杀他,因是功臣没有杀.贺仁杰跟随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都有功劳.后来和董文忠在宫中侍奉皇上,同心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从,对朝廷多有帮助,而话不外传,皇帝很喜爱敬重他.帝有一天召贺仁杰到床前,拿出白银,对他说:“这是你父亲在六盘山所献的,听说你母亲来了,可以拿回去用它赡养母亲.”他推辞,皇帝不允许,于是回家告诉母亲,全部散发给同族人.皇帝想要选民的间童女补充后宫;主管官吏购买东西,大多不是本地出产;山后盐业禁令,长期危害百姓,他都奏请免除.百姓为他建祠堂.上都留守空缺,宰相想用的朝廷大臣十多个,皇上都不用,皇上回头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人能代替你.”特别授任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设立,桑哥掌权,报告说上都留守管理钱粮多失实.皇上召留守忽剌忽耳和贺仁杰当廷辩论,贺仁杰说:“臣是汉人,不能约束官吏制止奸私,致使钱粮多有损耗,是臣的罪.”忽剌忽耳说:“臣为长官,官印在臣手中,凡事没有不禀报我而施行的,是臣的罪.”皇上说:“有把官爵让给别人的,没有争着把过错归自己的.”放下不再追究.贺仁杰任职五十多年,做留守的时间占一半,皇上春秋出行,往来供应,没有让皇上生过气.他妻子刘氏去世,皇上要为他娶贵族之女,他坚决推辞,而娶民间女子,不久妻子失明,夫妻相敬如初,没有娶妾.大德九年,贺仁杰七十二岁,请求退休,回家.后来成祖驾崩,仁宗入朝清除内乱,想有所咨询,召他去朝廷,走到樊桥去世.
问题3:英语翻译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世昌,仕金为河南孔目官.宪宗南征,率众款附,授镇抚,统民兵二千户,升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俾专领之,遂家汴.天璋幼颖悟,长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亲卜世昌,在金朝任孔国官.宪宗蒙哥南征时,卜世昌率众归附,授官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为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登录征调黄河以北的二千民户迁徙至黄河以南,命卜世昌专领,因而定居于汴梁.卜天璋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负,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令百姓恢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哗不肯归家.卜天璋顾虑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的贤良,征辟他为宪史,他的声望更为瞩目.后任御史台掾,有位侍御史依仗权势贪污受贿,御史揭发了他贪赃.当时卜天璋主管文读,还没来得及上奏,所以也被谗毁,他和御史都被拘押于内廷,御史悲伤埂咽,卜天潭问他为什么这样,御史说:“我已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觉得可怜;她听说我被拘押,已经数日没有吃饭,所以心中悲伤.”卜天璋说:“尽职而死,正合大义,为什么要为子女哭泣呢?”御史很惭愧,向卜天璋拜谢,不久便被赦免了.丞相顺德王伾持国政,擢升卜天璋为中书掾,任提控,政事可否,他都竭力辨别,其他的宰相很生气,对卜天璋的话置之不理,但顺德工却听从卜天璋的意见,并且说:“掾能这样做,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大德四年,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名刘帅,强横地夺取他人产业,官吏不敢处理,中书省调卜天璋前去断决,刘帅屈服,所夺回地又归于民.大德五年,因为枢密大臣暗伯的推荐,被授予都事,并领他到府上,引见给皇帝,赐锦衣、鞍辔、弓刀等物.后来又因扈从之劳,加官为奉训大夫,赐给侍宴服两套.任职期满后,应当有人替职,枢密院大臣上奏请求留任,特地以替职的人作为增设的员额.武宗时,迁升为宗正府郎中,尚书省设立后,又迁升为刑部郎中.当时盗贼很多,有人建议,让罪犯及家属都穿青色的衣帽,以区别于良民百姓.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堵塞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何足效法!”丞相醒悟,制止了这种作法.有人报告诸候工中有人图谋不轨,皇帝责令卜天璋审讯处理,为此得到了优厚的赏赐.尚书省臣获罪,元仁宗召卜天璋人官晋见,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座,仁宗指着他对太后说:“这是不贪贿赂的卜天璋.”太后问他现任什么官职,卜天璋回答说:“臣下任刑部郎中.”又问是谁推荐的,回答说:“臣下无才,误被皇帝擢升任用.”仁宗说:“先朝任命谢仲和为尚书,爱卿为郎中,都是朕亲自推荐的.你们应尽忠职守,不得怠懈!”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了他.走马上任时,他入官晋见,皇帝赐酒在隆福官款待,并赐锦衣三套.后受命处理谋反的案件,仁宗看着左右大臣说:“卜天璋是个清廉谨慎的人,一定会得到实情.”卜天璋禀承旨意断案,才没有出现冤狱. 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劝导学业;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当时盗贼聚集,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碟刑示众,盗贼被平息.升任浙江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当时行中书省大臣负责更改田制之事,他们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希望以此免受谴责.只有饶州路不送,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格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追查其罪状却毫无所得;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僚佐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如果有事前未申报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他遇事就是这样无所顾虑.大火烧到饶州的东门,卜天璋穿戴整齐,对火而拜,大火因此熄灭.鸣山有虎凶暴残恶,卜天璋发出檄文给山神,很快就将虎捕获.他以政绩和品行第一为朝廷所知,升任广东廉访使.先前,豪强濒海筑堰,垄断商船以取利,前任的多届长官都因收受了贿赂而置之不问;卜天璋到任后,便调发兵卒将堤堰决去.岭南地区历来无冰,卜天璋到后,开始有冰,人们都说这是卜天璋施政良好所致.不久,他便请求退休.
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事件,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朝延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年老,一定不会上任.卜天璋说:“国家正遇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敢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到任后,他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当时物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物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引来商人的车船汇集贩运,米价很快就跌了下来.又留下御史台的赃罚库缗钱,不再输送到御史台,用来赈助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言,列出条目名之为《中兴济治策》,都切中时弊,从此后便辞官归家了.回到汴梁后,他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予族人,家中毫无储蓄,卜天璋却处之安然自得.至顺二年去世.
问题4:元史 耶律楚材传(翻译)
耶律楚材传
耶律楚材,字晋卿,生三岁而孤.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遂呼楚材曰吾图撒合里而不名,吾图撒合里,盖国语长髯人也.帝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州郡长吏,生杀任情,至掳人妻女,取货财,兼土田.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燕多剧贼,未夕,辄曳牛车指富家,取其财物,不与则杀之.时睿宗以皇子监国,事闻,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尽捕下狱.狱具,戮十六人于市,燕民始安.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丙申春,诸王大集,帝亲执觞赐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丁酉,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帝曰:“果尔,可官其人.”乃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甲辰夏五月,薨于位.
附:文言文译文
耶律楚材,字晋卿,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太祖平定燕地,听到耶律楚材的名声,召见了他.楚材身高八尺,留着漂亮的长胡子,声音非常洪亮.太祖很看重他,说:“辽国和金国是我们世代的仇敌,(他们对不起你)我来为你报仇雪恨.”楚材回答说:“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委身效力于他们,既然做过他的臣子,那臣子怎么敢仇恨自己的君王呢!”太祖皇上很敬重他的这些话,让他就在自己的身边做事,叫他为吾图撒合里而不叫他的名字,吾图撒合里在蒙语中的意思是胡须很长的人.皇上亲自操劳治理西边疆土的大事,来不及制定对内的各种法规制度,(因此)有些州郡的官吏,随意杀人,甚至把老百姓的妻子女儿强夺为奴隶,夺取老百姓的财物,兼并老百姓的田地.楚材听到这些事后,难过得流泪,立即入朝上奏,请求发布命令禁止州郡官吏的违法行为,如果没有皇上的诏书,就不能随便向老百姓征税调役,准备执行死刑的囚犯必须报请朝廷核准,违犯者判处死罪,这样一来,贪婪残暴的风气才逐渐有些平息.燕地一带有很多势力强大的贼寇,天还没黑,就赶着牛车到富人家里抢夺财物,不给就杀人.当时睿宗以皇太子的身份留守监督国事,听到这事后,派遣宫中使臣和耶律楚材一起去追根究源,予以审理.楚材查访到这些人的姓名,都是一些官员的亲属和有势力的人家的子弟,把他们全部抓捕起来,关进监狱.案子审清楚后,在集市把十六个重犯执行死刑,燕地的老百姓才安定下来.壬辰年春天,皇上率领部队南征,准备过黄河时,向逃难的人发了一道诏书,来向大军投降的免死.有人建议说:“这些人危急时就投降,没事的时候就逃跑,(收留了他们)只是帮助敌人,不能宽恕他们.”楚材请求制作了几百面旗帜,把它发给来投降的人,要求他们安居下来种田,这样救活了很多人.丙申年春天,各处大王集会,皇帝亲自端着酒杯赏赐给楚材,说:“我之所以推心置腹的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命令啊.如果没有你,就没有中原的今天.我所以能够高枕无忧,都是你效力的结果啊.”丁丑年,楚材上奏说:“制造器物一定要有好的工匠,守好江山一定要任用读书人出身的臣子.但读书人出身的臣子要能成就事业,不积累几十年的功夫,大概是不容易成功的啊.”皇帝说:“果然是这样的话,可以提拔这样的人做官!”于是任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到各郡去主持考试(选拔),被俘虏成为奴隶的读书人,也要让他们参加考试,如果主人隐藏他们不让参加考试要判处主人死罪.楚材主持国家政务时间很长,把得到的俸禄都分给他的亲属和族人,从来没有徇私情让他们做官.行省的长官刘敏向他提及此事,楚材说:“和睦友善地对待亲戚,只能用钱财帮助一下.假如让他们去做官而违法,那我是不能徇私情的.”甲辰年夏天五月,(耶律楚材)逝世在职位上.
问题5:元史 许楫传191 翻译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年受教于元裕,十五岁时以善于词赋入选.河东宣抚司又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城后,被平章王文统任命为中书省下属官员,楫拒绝接任文簿官,而改任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对楫甚为器重.一天,楫随省臣立于殿下,元世祖见他美髯魁伟,问:“ 你是秀才么?”楫躬身回答说“:臣在学做秀才,不敢自认为秀才.”皇帝因他善于答问,任命他为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并兼承发司事.不久,朝中设立大司农司,楫被任命为劝农副使.当时商挺任安西王相,途中与楫相遇,楫对商挺说:“京兆之西,有数千顷荒地,宋、金之时曾经屯垦过,如果召募百姓去屯田,一年可收获谷物,供王府之需.”商挺将此话奏于皇上,并被朝廷接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不久,楫被授予金符,并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1276 ) 宋朝被平定,皇上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之职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的父老抬着金帛来求见,楫对他们说:“ 你们成为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抚育你们,何必要用金帛来求见?”第二年,提升楫为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有一富民打死了出征的军人,暗中许以家产的一半让其佃户代为服刑,楫获知此情后,释放了佃户,逮捕了富民,人们都很佩服他英明.后来楫改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下令郭昂讨伐叛贼董旗,俘获了很多士兵,经楫查问后发现有良民六百多人,皆遣返还乡.
至元二十三年,被授以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设立尚书,总管全国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仗势刻剥百姓,派遣官吏多征徽州人民的钱二千锭,王巨济还怒其少,要再加千锭.楫至巨济处对他说:“ 阁下是要百姓死,还是生?如果置其死,即使万锭也可以征敛.”巨济消除了怒气,徽州幸免征赋.楫任期满,政绩考核合格便离去.徽州之绩溪、歙县民众柯三八、汪千十等,因饥荒为盗寇,行省右丞教化用兵去捕,双方相持七个月,派人前往说服,三八等人说“:只要许总管来,我们就投降.”行省立即召楫来此,命他前往招降.楫一人骑马前往寇处.众人见楫到来,皆拜曰:“公既来,请给我们张榜.”楫告知教化,请退兵十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教化不听其言.正逢朝廷以参政高兴代替教化,楫再以原来的话告知,高兴听从其计,为盗寇的民众果然投降.
至元二十四年,授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楫谢事后二年逝世,终年七十岁.
你的原文好像少了一段,加上一句.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