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支离疏_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叫支离疏……… 1、庄子讲...[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回答的有点不好!
支离疏又幸福又不幸福.幸福是因为他很能干,会吃苦耐劳,老天爷赐给他了一个能干的双手,不幸福是因为支离疏(下面照抄支琉璃的特殊样子)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想知道庄子的一个故事并说明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性格特点?除了"庄子钓于濮水"和"惠子相梁"高手们,[语文科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到底是庄子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一梦变成了庄子?还是物我两忘,谓之“齐物”?庄周梦蝶,如此一个庄子“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中奇异诡谲的梦境.
后世常常用“庄周梦蝶”来描绘人生如梦般的恍然、浑然不觉.这样一个庄子的玄奥的寓言便传为非人非物、似梦非醒的幻境,或者,人们人为建构起来的梦境.也很难去想象千年前的庄子是否真在一梦醒来,恍然疑心自己梦中化为蝴蝶;还是蝴蝶梦里变成了自己.我们也很难仔细揣摩这样一个诡异的譬喻后面,庄子只是表达一种“物化”的境界呢还是“自喻适志”的感怀而已?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便会对其中的恢弘大气的想象和绮丽繁复的意象油然生出一些感染和感动.庄子的意出尘外、不凝滞于物的心性溢出字里行间.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是何等人生的大彻大悟的经验总结和智慧光芒.而,庄周梦蝶,一个似乎比起逍遥游要简单而狭窄一些的梦境要表达的又可是“至人无己“这样一种与前者相呼应的人生哲理?还是,可以浅薄地说,庄周梦蝶,不过就是庄子一觉醒来的恍然不知梦境物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而今天,却只能感叹,我非庄子,安知其梦里梦外有何深沉的领悟?
庄周梦蝶,也作为一个美丽的意向被运用在后世的文学哲学作品当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的《锦瑟》可谓是色彩绚烂、意象旖旎,被广为传唱.最是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统摄了前面朦胧恍惚的意境,委婉低回,意味无穷.还有清代的黄景仁《濠梁》中“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都借用了《庄子》中的典故.梦蝶的庄周,抑或蝶梦的庄周,成为一个后世充满揣摩和想象的梦境,在某些夜晚潜入我们的心里.
蝴蝶,本也是美丽的事物.翩跹起舞便飞进花间词曲、飞进梁祝的缱绻传说、飞进庄周的梦里.并一直延绵过千年的时光罅隙,飞入我们的梦境.
问题2:庄子的故事
庄子的故事有许多,梦蝶等比较为人所熟知;以下的故事比较“冷门”一些,供参考: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1);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2),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3).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4),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5),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6).”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7),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8),誙誙然如将不得已(9),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10),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11).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12),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13).芒乎芴乎(14),而无从出乎(15)!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16)!万物职职(17),皆从无为殖(18).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译文】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好呢,还是实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认为是好行为,却不足以存活自身;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别人存活下来.所以说:“忠诚的劝谏不被接纳,那就退让一旁不再去争谏.”伍子胥忠心劝谏以致身受残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忠臣的美名也就不会成就.那么果真又有所谓好还是没有呢?
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确定的.虽然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确定是非.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请让我说说这一点.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而人谁又能够做到无为呢!
【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与人居(2),长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4)!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5).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6),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7),自以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斲之(4),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7),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1),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2),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3).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4),目大不?”蹇裳躩步(5),执弹而留之(6).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7),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8),见利而忘其真(9).庄周怵然曰(10):“噫!物固相累(11),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12).
庄周反入,三月不庭(13),蔺且从而问之(14):“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15)?”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16)’.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17),吾所以不庭也.”
【译文】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弟子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原文】
阳子之宋(1),宿于逆旅(2).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3).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
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朱问他的缘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阳子转对弟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问题3:关于庄子的故事请说一个简短的庄子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体现了庄子怎么样的性格特点?越简短越好,一定要写表现的性格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可以.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大王点头,道:“愿闻三剑究竟何样?”庄子道:“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大王好奇相问:“天子之剑何样?”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维.此刻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谓天子剑也.”
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何如?”庄子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接着问:“庶人之剑又如何?”庄子道:“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赵文王听了,马上起身牵庄子双手上殿.命厨师杀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道:“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庄子畅论三剑后,三月未出宫门.自此戒绝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土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心怀忧惧,不久都纷纷逃散或自杀了.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吗?”
齐一万物,莫强分别
弟子问:“人与天地相比,谁大谁小,谁贵谁贱?”庄子道:“人成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立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实在太渺小了,又凭什么自尊自大?计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间,不似蚁穴之在大漠中乎?计中国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仓库中吗?天地万物无数,人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马体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庄子说:“有这方面的意思.”弟子问:“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可以吗?”
庄子道:“不可!任何物体,从度量上讲无法穷尽,从存在的时间上讲又无休无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来无始,去无终.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对待远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为少,大而不以为多,知量上各无穷也.他博通古今:远古虽遥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虽伸手可及,亦不踮脚去取,知时间上各无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虚消长、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他明白天道坦荡,故生而不悦,死而无憾,知终始之变化也.计人之所知的东西,远不如其所不知的东西多;其生之时,不如其未生之时长久.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如此则迷乱而无所获世.由此观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为至小至细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穷尽至大之域呢?”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说:大中有小,不要以大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为小.”庄子道:“似不确切.不如说: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无穷,小亦无穷.”
弟子问:“那物里物外,怎样来分别贵贱,怎样去区别小大?”庄子道:“站在道的立场去看,万物无贵无贱;站在物的立场来看,自贵而相贱;以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荣辱毁誉作标准.以外在的差别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毫末如同丘山,则无所谓大小之别也.古时候诊尧、舜相禅让而称帝,但子之与燕王哈相禅让而亡国;商汤王、周武王相争而称帝,但白公争夺王位却自取灭亡.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梁之行,贵贱有时,不一定常贵常贱.大柱可以撞破城门却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同也;骐骥一日奔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猫,技能有别也;猫头鹰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双目圆睁却不见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禅接有不同的方式,或同姓相传,或传给他姓;三代间继承的方式也不同,或父子相继,或兴兵讨伐.但如不合时宜,有背世俗.则称之为篡夫.如合其时,顺其俗,则称之为义士.可见贵贱有时,不由自主也.我说弟子,你怎能了解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真人行世,入火不热,沉水不溺
弟子问:“怎样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庄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于理,通达于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才不会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觉热,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兽不能伤.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弟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即是.”弟子问:“何以见得?”庄子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满不在乎.路人见孔子,问道:‘老师您有什么可乐的呢?’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吧:我早就忌讳贫穷.仍难免潦倒,命运所制也;我也早就向往腾达,仍未得富贵,时运所限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继纣之时而天下无通达者,亦非智失也.时势使然也.行于水中不避蚊龙,此是渔夫之勇;行于陆上不避狮虎,此乃猎人之勇;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运自有老天安排!’不一会儿,有身披销甲的人走过来,向孔子道歉:‘很对不起先生!我们以为是阳虎,故包围起来.现在才明白误认先生了,我们马上撤退!’孔子可谓通达权变的至德之人啊!”
利害唯己,谁贵谁贱
弟子又问:“先生说,以道观之.无贵无贱,无大无小.那么有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呢?也就是说,先生您知道万物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真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原因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么万物就不可知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即使如此,我不妨尝试着说说.怎么知道我所谓知不是不知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不是知呢?我且试着问你几个问题:人睡在湿地上则会腰痛,泥鳅会这样吗?人在树上则心惊胆战,猿猴会这样吗?这三者谁知真处?人喜欢吃蔬菜肉食,廖鹿吃草,蜈蚣爱吃蛇,猫头鹰嗜鼠,人、兽、虫、鸟这四者谁知真味?狙爱雌猿,麋爱与鹿交,鳅爱同鱼游.毛嫱、丽姬,人认为美;可鱼见之则深入于水,鸟见之则高飞于天,麋鹿见之则远逃于野,这四者谁知真正的美色?在我看来,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或对我有利,或对彼有害,利害各有其标准,我怎能搞清其中的区别?”
弟子问:“您不知利害,那至人也不知利害吗?”庄子说:“至人可神了!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象这样的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对待生死尚且无动于衷,何况利害之端呢?”
逞能辩论,终于徒劳
弟子问:“辩论可否确定是非?”庄子答道:“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吗?我胜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吗?我俩有一个是,有一个非吗?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吗?我与你无法判断,则人各执己见,有所不明也.那我们请谁来订正呢?请意见与你相同的人来裁判,既与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请意见与我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我相同了,怎能判决呢?请意见与我你都不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断定你我究竟谁是谁非呢?请意见与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么我与你与人都不能确定谁是谁非,再又靠谁来判定呢?”
弟子深感困惑苦恼,问:“那怎么对待是非问题呢?”庄子道:“事物皆有两面.从彼方面看,无不是彼,从此方面看,无不是此.自彼方看问题看不清楚,自此方看问题则很明白.故彼出于此,因彼而有此,彼此并生也.既然这样,那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圣人不拘泥于是非之途,而明照于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吗?果真无彼此吗?如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彼此不对立而互为偶,则道存于其中了.这就叫道枢.执道枢而立于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以道言之,是无定是,非无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执我见,则无是非之说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称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此,粗与细,丑与美,正与斜,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有旷达者知通为一!”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一天,庄子偕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时值秋冬之际,万木凋零,枯草遍野,黄叶漫卷,乌鸦哀号.庄子破帽遮头,旧衣裹身,脚穿烂麻草鞋,踩着崎岖的山路,迎着萧瑟的秋风,望着惨淡的夕阳,不禁仰天长啸、放声高歌道: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干羽,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弟子不解,问道:“先生一向乐观大度,今日为何悲歌哀叹?”庄子道:“天下有至乐的国土吗?有可以养生全身的诀窍没有?身处当今乱世,干什么正当,不干什么无凶?住在哪儿为安,逃向哪儿无险?依就什么可靠,舍弃什么无忧?喜欢什么合理,厌恶什么无祸?”.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贵、长寿、美丽;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乐;所鄙弃的,是贫贱、病夭、丑陋;所苦恼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乐.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恶避就、养生全身的道理吗?先生还有何高见?”
庄子道:“倘若不能如愿,则大忧而惧,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岂不是很愚蠢?想那贪富者,辛苦劳作,积财很多而木能用尽,其养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内;想那求责者,夜以继日,思虑好坏,其养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呢?其养生之法是知远而不知近.”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说富贵、长寿等都是外在的东西,都不足以真正地养生.对吧?”
庄子点点头,又道:“烈士是为天下所称赞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说烈士是该称善还是不该称善?若以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为善,却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谏不听,则闭口莫争.伍子胥忠谏强争,结果被吴王害了性命;如不争,伍子胥又难成忠臣之名.你说怎样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说:名可害生,追求美名并非养生之道?”
庄子未置可否,继续说:“今世俗之所作与所乐者,我也不知其乐果真是乐,果真不乐?我看世俗之所乐,不过是举世群起追赶时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为乐,我也不知是否真乐.不过,我视无为恬淡方是真乐,而世俗却不以为然,以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认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道:“对,对!无乐方为至乐,无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过,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有无为可以保命.为何这么说呢?你想: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万物纷纭,皆从无为而生.因此,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人谁能体会到无为的益处呢?”
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赝款待.儿子问:“一赝能鸣,一赝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住问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赝,因不材被杀.弟子糊涂,请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我庄子将处于材与木材之间.材与木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木材间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至于物之性、人伦之情则不然:成则毁,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厚,不肖则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记住,唯道德之乡才逍遥啊!”
弟子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道:“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象鹌鹤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象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象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死亦可乐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野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回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转眼又去数年,也到了庄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语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仵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夭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我死也.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问题4:庄子寓言故事及其有关事例(一个故事举两例)[语文科目]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公元前360?——280?)生平事迹不详,据有关史料来看,大体可知他思想上敝屣富贵、淡薄利禄,是个苟全性命、不求闻达的人.
《庄子》一书,现存33篇.一般认为,《逍遥游》等内篇7篇是庄子自己作的,外篇、杂篇共26篇,是庄子门徒或后学所作.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继承老子,对其中消极方面的东西有所发展.庄子不满于当时的战乱,对人民生活痛苦表示愤慨,他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他的蔑视礼法和权贵,放荡不羁,对统治阶级不合作,在一定历史时期曾有积极作用.但他由此得出抛弃一切的虚无主义结论,是十分错误的.
问题5:求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求关于庄子的故事,并说明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语文科目]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道家的超脱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他的妻子去世,朋友去看他,却吃惊地发现他一边拍打瓦盆,一边按着节拍唱歌.他的朋友很不高兴地批评他:“你不但不哭,居然还这麽做?”庄子回答说,他并非没有悲伤的感情,但是死是回避不了的事情,既然这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为什麽还要哭呢?在庄子的思想里,具备理性的知识,就可以摆脱情感的束缚,达到灵魂的自由.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观点是一样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