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艾青作品_如果根据艾青作品写一篇七百字的作文?[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一首深沉而悲怆的歌——艾青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欣赏作者:陶晓跃 时间:2008-3-15 13:11: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06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排脱枷锁的歌手”(艾青《诗论 诗与时代》)而蜚声于三十年代的诗坛.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诗人奔波于武汉、临汾、西安之间,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北方的农民带来的日益深重的苦难.那满目疮痍的国土,那挣扎流徙的难民,无不激起诗人沉痛情感的回旋.于是诗人写下了一组关于“北方”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这组诗中,极为重要的一首.
在这首满是辛酸、苦楚和沉郁的诗中,诗人以自己诚挚的悲哀,以自己那“农人的后裔”的“流浪与监禁”的身世和“憔悴”的生命,向着“中国的农夫”、“土地垦植者”、“少妇”和“母亲”倾诉内心的悲苦.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诗人一落笔,就以阴冷的自然景色,创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氛围.不难想象,抗战初期,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的北方,是怎样一幅凄惨的景象.那时,连“风”也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这一比喻,无疑包孕了北方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失去家园,流离颠沛的人流,就像没有了根的浮萍,就像秋天的落叶,漫无目标的浮沉、飘零.追随着他们的只剩下“风”,还在“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的絮聒.以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却不得不离开那片熟土,“古老”的乡音,似乎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遥远,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苦痛?在“风”不停地“絮聒”中,出现在诗的画面中的是“赶着马车”的“中国农夫”,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民的形象,这也是一个将生活形象加以集中提炼了的艺术形象.在沦亡了的国土上,早已到处为“寒冷”所“封锁”.“你要到哪儿去呢?”这一发问的潜台词,实在是“你能到哪儿去呢?”这里没有仰天长啸之悲,却让人悲痛之至.诗人没有忘记“我也是农人的后裔”,他也有着农民一样的情感,这一情感就是对古老土地的挚爱.诗人曾因爱国之举,被诬陷入狱,因“监禁”而失去了“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诗人深深地知道,在这民族的生死关头,每一个有血性的男儿,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都是“躺”在“苦难的浪涛”上,生命都是一样的“憔悴”.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这沉郁悲凉的旋律中,诗人蘸着悲愤的泪水,描述了一位家破人亡、倍受侮辱的少妇的悲惨命运.冰雪皑皑,夜色茫茫,亮着的只是那“小油灯”微弱的光.这强烈的反差,正说明生命的岌岌可危,不堪一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人们带来的是灭顶之灾,而最受其害的又是妇女.“破烂的乌蓬船里”是“蓬发垢面的少妇”.少妇的“蓬发垢面”恰恰是她所历经的苦难生活,抑或是九死一生的印迹.北国正横遭强敌的暴虐,一个手无寸铁的少妇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了敌人刺刀的戏弄?”诗人用游动的镜头,拍摄出这一组组的凄惨画面:家园被毁、亲人被害以及死亡的恐怖.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催人泪下,碎人心肝.紧接着诗人又借助于“少妇”的形象,进一步“无数的”,我们年老的“母亲”,在那寒风凛冽的雪夜里“蜷伏”在陌生的异地,“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在诗人凄婉悲壮的笔触下,我们分明感受到诗人那颗悲怆之极的心的跳动.这不仅仅是对那些备受欺凌的“少妇”、有家不可归的“母亲们”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对强敌血行的控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诗中的这一主旋律再次响起,哀婉而深沉.如果说,诗的一、二两部分采用的是分镜头描述的话,诗的第三部分则是总镜头的概括.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肆意践踏中,辽阔的“地域”被“啮啃”,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饲养的家畜”、“肥沃的田地”.他们离乡背井,相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大地是“饥馑”的,天空是“阴暗”的,在这“饥馑”的大地与“阴暗”的天空之间,伸出的是他们的“颤抖着的两臂”.这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它是抗战初期整个中华民族的缩影.日本帝国主义造成的灾难,又何止于一家一户,何止与“农夫”与“少妇”?它是全民族的灾难.诗人似乎预料到这种黑暗的漫长和艰难,“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这就使得诗人那颗与土地同样破碎的新更沉重.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全诗以此询问作结,充满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比深厚的情感,表现了诗人要用自己那颗赤诚而滚烫的心,温暖祖国苦寒大地的希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蕴藉着一种极为深沉的情感.读艾青这个时期的诗作,总是让人感到一种诚挚的忧伤和激愤的悒郁.这种感情形成了诗中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感情色彩.诗人曾在《诗论 服役》中说:“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这种感情绝不是一种痛苦的呻吟,一种冷漠的哀愁,抑或是一种旁观者的悲悯,而是一种悲伤经积淀之后的热切的思虑.他是“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世界吧!”(艾青《诗论 服役》).这也就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的感召力所在吧.
其他回答
成长的过程,就是烦恼的过程。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烦恼,似乎也没什么烦恼。 小学几年,风平浪静,父母为我撑“伞”,老师为我挡风,我这棵幼苗在全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艾青写过什么文章越多越好,急,
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1936,上海群众杂志公司
《北方》(诗集)1939(自费印出);1942,文生
《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上杂
《向太阳》(长诗)1940,海燕
《旷野》(诗集)1940,生活
《诗论》(理论)1941,桂林三户出版社
《反法西斯》(诗集)1943,华北书店;1946,读书
《吴满有》(长诗)1943,新华书店;1946,作家书屋
《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文化供应社
《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桂林诗艺出版社
《雪里钻》(诗集)1944,新群
《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北门
《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香港海洋书屋
《走向胜利》(诗集)1950,文化工作社
《新文艺论集》1950,群益
《欢呼集》(诗集)1950,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
《艾青选集》1951,开明
《新诗论》1952,天下
《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人文
《艾青诗选》1955,人文
《黑鳗》(长诗)1955,作家
《春天》(诗集)1956,人文
《海岬上》(诗集)1957,作家
《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署名纳雍,1960,新疆人民
《归来的歌(诗集)1980,四川人民
《艾青叙事诗选》1980,广东人民,1984,花城
《海恋花》(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
《艾青选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
《彩色的诗》(诗集)198O,江苏人民
《抒情诗选一百首》1980,香港时代图书公司
《艾青诗选》1982,外文
《艾青谈诗》(理论)1982,花城
《落时集》(诗集)1982,浙江人民
《艾青抒情诗选》1983,文联
《雪莲》(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
《域外集》(诗集)1983,花山
《艾青》(综合集)1983,人文
《艾青短诗选》1984,花城
《绿洲笔记》(散文集)1984,四川人民
《启明星》(诗集)1984,百花
《艾青论创作》1985,上海文艺
《艾青选集》(1——3册)1986,四川文艺
《艾青诗选》1997,人文
《我的思念是圆的》
问题2:艾青写《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1[语文科目]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二、倾吐土地情结.可分四层.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三、升华土地情结.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一)情境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问题3:艾青写过哪些文章?
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1936,上海群众杂志公司
《北方》(诗集)1939(自费印出);1942,文生
《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上杂
《向太阳》(长诗)1940,海燕
《旷野》(诗集)1940,生活
《诗论》(理论)1941,桂林三户出版社
《反法西斯》(诗集)1943,华北书店;1946,读书
《吴满有》(长诗)1943,新华书店;1946,作家书屋
《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文化供应社
《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桂林诗艺出版社
《雪里钻》(诗集)1944,新群
《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北门
《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香港海洋书屋
《走向胜利》(诗集)1950,文化工作社
《新文艺论集》1950,群益
《欢呼集》(诗集)1950,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
《艾青选集》1951,开明
《新诗论》1952,天下
《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人文
《艾青诗选》1955,人文
《黑鳗》(长诗)1955,作家
《春天》(诗集)1956,人文
《海岬上》(诗集)1957,作家
《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署名纳雍,1960,新疆人民
《归来的歌(诗集)1980,四川人民
《艾青叙事诗选》1980,广东人民,1984,花城
《海恋花》(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
《艾青选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
《彩色的诗》(诗集)198O,江苏人民
《抒情诗选一百首》1980,香港时代图书公司
《艾青诗选》1982,外文
《艾青谈诗》(理论)1982,花城
《落时集》(诗集)1982,浙江人民
《艾青抒情诗选》1983,文联
《雪莲》(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
《域外集》(诗集)1983,花山
《艾青》(综合集)1983,人文
《艾青短诗选》1984,花城
《绿洲笔记》(散文集)1984,四川人民
《启明星》(诗集)1984,百花
《艾青论创作》1985,上海文艺
《艾青选集》(1——3册)1986,四川文艺
《艾青诗选》1997,人文
《我的思念是圆的》
问题4:艾青的文章这篇文章到底讲的是什么[语文科目]
树 艾青
[背景知识]:
1.《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我们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2.作家简介:
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他的创作最为旺盛,有诗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等,抒情长诗《向太阳》和叙事长诗《火把》更受读者的喜爱.1945年出版了散文集《走向胜利》,解放后出版了《欢呼集》、《黑鳗》、《艾青诗选》等.
[诗歌解读]:
要理解这首诗歌,还需要知道一个历史事实,就是过去曾经有外国人侮辱我们民族是“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这虽然不一定全部是事实,但也的确反映了在列强侵略下我们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现象.
艾青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才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他的这种艺术的表现,使人们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融入中,获得了一种诗意的快感并进而产生哲理的领悟.
问题5:《我爱这片土地》800字作文,不是艾青的诗啊!献给建党的.还有哦.“我爱这片土地”当然是与“我”如何爱“这片土地”的啦~不是光讲大道理的那种~最后,严重对抄袭楼上答案还特明显只想拿
哈哈! 是要作文竞赛吧!
这是建党85周年的文章 你可以参考一下~
方圆九州,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强汉盛唐,领世界风骚几千年,何等风光?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洋枪火炮轰开了国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帝国列强肆虐神州大地,掠财夺宝,恣意妄为,国家蒙难,前路茫茫,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危急关头,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明灯,照亮了中国的出路,指引中华儿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响彻寰宇,世界再次听到中华民族的声音.
然而,经历百年洗劫的中国触目疮痍,百业俱废.国家须重建,民族要复兴!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家园的历史征程.在建设路上,在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我们也曾经历波折,也曾走过弯路,也曾停滞不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建设事业前景暗淡.但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一个以世界上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政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举起了明灯,及时地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提出“到八十年代末,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二十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国内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战略步骤.自此,国家的建设重新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1979年到1989年,我国实现国内经济总值翻一番,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了二十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又翻了两番,达到了95933亿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特别是自1989年以来的这十多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百年耻辱一扫而空,中华民族得以吐气扬眉.这一切来之不易,既离不开党的高度团结统一,离不开全党和全体中华儿女的顽强奋斗,更离不开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这是有目共瞩、无可置疑的铁的事实.
在这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各省的改革深化,从开始打破计划经济实行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到实行市场经济方针的确立,从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89年到2001年,年平均增长9.3%,将近世界平均发展速度的三倍,其发展之快,后劲之强,让世界为之惊叹!经济发展区域从广东沿海向内陆逐步全面漫开,人民逐步摆脱贫困,并在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已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如果说这些都太抽象,那么,就请看看我们澄海吧!仅以区地方公路为例,1979年,澄海的地方公路全部是路况很差的砂土路,一到下雨天,路上坑坑洼洼,根本无法通车,很多村甚至连公路都没有,公路养护纯粹依靠人力的手工操作.到1989年,地方公路里程达到了129公里,水泥路和沥青路达到了11公里,公路养护作业从原来纯手工到半机械化.到2000年,地方公路里程达到324公里,其中水泥路187公里,二级、超二级公路从原来零公里达到83公里,公路养护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中的变化,显而易见,从1989到2000年十年间,不但公路里程增加了近两倍,而且质量更是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从何而来?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是交通部门紧跟时代步伐,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今天,交通系统同仁也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澄海经济,改善澄海的投资环境,积极发展澄海交通事业而努力奋斗!
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领航灯!
今天,海峡两岸尚未统一,国际社会很不安宁,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敌对势力仍虎视眈眈,世界经济发展趋缓.我国的市场经济才刚刚建立、还很不完善,国家经济发展仍不平衡,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还很大,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中华民族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扫清前进路上的重重迷雾?党的十六大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新世纪前进的道路亮起了明灯,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建设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必须继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这是我们继续取得胜利的保证!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