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汉代历史故事_能反应汉朝历史的词语比如:外戚、党锢、廉吏、科技、...[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成语类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得陇望蜀
成也萧何败萧何
暗度陈仓
后来居上
厝火积薪
推心置腹
背水一战
萧规曹随
投笔从戎.
易联想到汉朝的词语:
跋扈将军
推恩令
盐铁论
鸿雁传书
玉门关
巫蛊之祸
北海
燕然
白马之盟(不是唐太宗那个)
丝绸之路
南越
逐鹿
未央宫、长乐宫
和亲
(封)狼居胥山
环肥燕瘦
五铢钱
举孝廉(茂才)
宦官
强项令
细柳营
大将军、骠骑大将军
兔苑
云中
龙城
冯唐.
不知有中意的么?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关于汉朝的诗句如秦朝: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若能加上描写唐朝,宋朝繁荣景象或历史成就、各次盛世(如文景,贞观)优先采纳.[历史科目]
汉:草玄事业窥周易,作赋声名动汉朝.——辛弃疾
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
此句描写唐玄宗时期盛世之景
描摹宋代繁华的诗句不多,书画倒是有,如《清明上河图》
问题2:一个词形容汉朝(急~)[语文科目]
强盛
问题3:课外古诗词20首汉朝[语文科目]
汉朝写诗的很少,孔···雀东南飞累死我了……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意,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我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具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母听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通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怼阿母,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姆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君,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约,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斋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采三百疋,
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厅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暗暗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
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
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上 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1)对战争的控诉: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独徘徊.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2) 对苦难生活的描绘:
病妇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牍,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
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
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孤儿行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说:“病妇、孤儿行二首,虽参错不齐,而情与境会,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人毛骨.后贤遇此种题,虽竭力描摹,读之正如嚼蜡,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也.”
3) 思念的痛楚
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4)爱情与生命的体味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问题4:汉朝全部历史
1、汉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 大汉帝国行政区域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 汉长安城复原图,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国号释义】
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改国号为“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又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帝国和平,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摄政.吕后尊刘邦遗嘱用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以周勃为领袖的大臣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恒.他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景帝年间(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数月即为周亚夫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这段时期,匈奴虽然几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数时间里和南越一样,出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盛世时代.
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尽管武帝时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汉朝也一直“霸王道杂之”,但武帝时期对儒家的采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国.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但是,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加上汉武大帝好大喜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大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希望不再穷兵黩武,也使汉朝不至于败亡.为抢救经济,武帝在位期间曾采取一系列政策,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汉武大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被害.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聪明的汉昭帝清醒的诛杀了上官桀等一批阴谋权臣,避免了霍光被怨杀.霍光从此辅佐汉昭帝治国.昭帝时期遵循武帝晚年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以至于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清平.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废掉.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己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霍光去世.但霍氏一门逐渐腐败黑暗.宣帝将腐败的霍氏集团一网打尽.宣帝治国摒弃不切实际的儒学,采取道法结合的治国方针,在整顿吏治上沿用昭帝时期,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豪强在国家中的角色.经过了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明显恢复,使汉朝再度迎来了盛世,这就是著名的昭宣中兴.
宣帝死后,汉元帝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他宠信的对象董贤厮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但是,刘衎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自己担任“假皇帝”.公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 公元23年腐败的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了绿林军.其后,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灭刘盆子,是为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号为“明章之治”.期间,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从此基本扫除了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佛教在这时也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为东汉的衰落埋下伏笔.
88年,年仅31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但是实际上都是窦太后操纵朝政,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但是之后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105年)冬12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汉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汉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
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前少帝,但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是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汉冲帝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汉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因此质帝不久就被杀害,年仅八岁.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公饱私囊,无恶不作.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职,朝政腐败到了极点.终致在西元184年爆发了由张角所带领的黄巾之乱.虽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场叛乱,但是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且中央政府为了顺利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汉灵帝死后,董卓掌权,废后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汉献帝刘协.董卓被吕布诛杀后,军阀割据完全表面化,出现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权;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璋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丞相的名义讨伐各路军阀,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军的主力,但同时架空汉室权力,全权代理皇帝处理朝政,汉朝皇帝此时已经是空有名分而无实际了.曹操虽然想以汉朝丞相的名义企图招安但却引起各路诸侯的反抗,认为他是奸臣,不得已曹操只能逼迫汉献帝下诏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路军阀.前期曹操虽连战得胜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仓皇北逃.三分之势逐渐形成.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承曹操爵位,并于220年曹丕逼迫献帝让位,改国号魏,自称魏文帝,东汉灭亡,汉朝国祚告终,中国进入分裂的三国争霸时代
汉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高祖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南越,闽越,黔中地区趁机与汉朝脱离,后来文帝派人说服南越王和各国归顺,又恢复了一统的局面.但不久南越就因为荆州两湘地方不肯开关通商而肆起发动进攻.此时恰值汉武大帝时期,汉朝的文治武功已到极盛,遂彻底剿灭了南越王政权,南越也首次直接归中央管理.西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大汉帝国的国土已基本成型.而在西域设郡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西汉末期,由于帝国的衰落和皇室的动荡,疆域萎缩.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王莽篡汉时期已经仅剩秦朝时的疆域,西域各国因为大汉帝国的衰落而逐渐脱离管制.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发展,到东汉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雒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西汉初期人口数据估算在1500万—1800万之间.此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以及汉武大帝时期的领土扩张,人口数量大幅提升.根据《汉书》的记载,公元2年西汉的户数为1235.6490万,口数为5767.1401万.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数再次锐减.东汉明帝时,全国人口数量仅3500万左右.后人口开始恢复.永和五年(140年),全国有户969.8630万,口4915.0220万.至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口5648.6856万.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到晋朝初期,全国人口又只有1600万人.
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延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武帝时期设置大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 .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你举荐个人,我还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汉代军职: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势力让然略显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汉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大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但民间却鲜有私人冶铁业了.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等.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特别是四川地区.蜀锦更价值连城,在三国时期甚至成为蜀汉一大财源.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卅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卅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汉代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问题5:汉朝一共多少年[历史科目]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公元25年—公元 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