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役女大学生:久居湖边则需要强迫自己也去山里走走。山里漫步,眼前草木刺得人反复唤醒阅历中单薄的回忆:一群女大学生单纯地追求理想,正如带血的令箭桃花。
女大学生相对于男大学生而存在。现役女大学生的集体亮相,不一定是为了反抗所谓的男性威权。自主、自律精神一旦成为大学校园文化风潮,女大学生便试图摆脱性别歧视,刻苦坚强、追求思想自由使女大学生如令箭桃花,通俗的讲,即是桃花带着箭,意味着女大学生有着温柔而睿利的人格风范,因而与男大学生平等地享有充分的话语权。
自主、自律精神引导下的校园文化风潮与国家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国家主义势强,女、男性别界限被不断消解,若将学生群体冠之以女大学生或男大学生的称谓,必贻笑大方。于是大学女生、大学男生的称谓出现了,女生、男生被人为的放在“大学”之后,“大学”被融入世俗之气,女生、男生被世俗之气熏出无力感,无为感。无力感与无为感就是浮躁,浮躁而自私,自私而嘲笑奉献,不懂奉献。这是国家主义所未预料到的:强调集体,一定程度上造成个人缺失,个人缺失后,便极易忘掉集体。
无为、无为,催生大学中性生的概念(此概念属自创,或无科学性),中性生在性别取向上最初引起一部分人的关注,后来便如祥林嫂一样被常态化、尘埃化。中性生在集体面前浮夸集体,在自我面前迷失自我。拿具体事例来说,大学女生一味追求自我完美,倔强胜过细腻、温柔,大学男生苦学伪善,阴违胜过自强、谦和,便是女、男性别消解后演化为中性生的体现。中性生的生活往往停留在中间状态,中间状态不同于中庸,“不大偏不大倚”成了中间状态最鲜明的特征。
国家主义以其严谨、系统、稳健涤荡大学精神,塑造女、男大学生风骨。在国家主义可能呈现更多富有梦想色彩的形态时,“女大学生”的称谓迫切需要重塑。刻苦坚强、细腻温柔、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是精英化的标准,回归到四年大学,对书籍有一点痴迷,对坎坷有一些学习,对理想有一丝敬畏,对生命有一份热心的要求似乎要客观得多。
湖边停留得时间很长,山路也踏过几程。有现役女大学生在呐喊,有男大学生在哭泣,存入笔端心底,或是为了激荡生活的波澜吧。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