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历史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军事理论教程_军事理论教程中,有一道思考题.孙子兵法的主要影响有...[历史]”,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其他回答
很多后代兵家都学他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孙子兵法里的名言意思为: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打仗是就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胜败的把握只有一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只有面临失败了.这句名言是那句[历史科目]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很高兴为你解答,
问题2:(孙子兵法) 征文 字数要求 800字..写篇 800字的作文吧```
如果说对中国军事史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孙武,肯定是排名第一的.出身于军人世家的孙武,其一生从未吃过败战,被世人誉为“百胜将军”.以6万大胜20万楚军的郢城之战,更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而孙武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他无以伦比的军事才华,而是他天马行空的军事思想.表达其军事思维的《孙子兵法》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长达数千年之久.《孙子兵法》中的战争观点,指导着后世战争的战术运用原则,也创造出许多历史之最.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在读完《孙子兵法》后,略谈下这些孙武思想的闪光之点.
1 最早提出战争是服从国家利益的观点 《孙子兵法》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2000多年后克劳赛维茨在《战争论》里才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出:战争是为政治服务,政治则永远为国家利益服务.
2 最早提出制权的概念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有看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势,即我们现代军事观点中的主动权.制权,就是指用局部的优势来取得某方面的控制权,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现代战争中的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其战术核心都是控制.现代战争中,强调了优势权,即使是夺取局部的控制权,对于整个战斗都是具有战略价值的.而2000多年前孙武就提出了这样符合现代战争实情的军事思维,无疑,是非常超前的.
3 最早提出运动战的概念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这是《孙子兵法》兵势篇中关于动的概念的描述.孙武提出,先要善于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消耗敌人,等敌人进入我方预定的战术伏击圈后,就狠狠的打击敌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就是运动战的精髓.而毛泽东著名的十六字真言,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打,敌疲我扰就从游击战的角度诠释了运动战的精髓.纵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所有的战史,灵活运用运动战原则,更是消灭了蒋介石的优势兵力,解放了全中国.而二战欧洲战场的机械化运动战,直接诠释了战争中以时间换取空间的西方战略思维的构架.
4 最早提出信息战的概念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中对于这句话还有很多关于战场态势的分析,但重点是关于“知”的运用.知,就是我们现代军事观点中信息的观念.而孙武提出的信息收集的原则就是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从信息的分析中找到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找到战机,用我方的优势来打击对方的劣势,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现代战争中的信息权,表现在信息的收集,分析,运用,也是孙武的信息思维的一种放大和发展.美国的第四机步师在制定信息战原则时,就把知己知彼写进了战训条例中.
5 最早提出后勤体系的概念 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孙武提出了后勤与战争的关系,一场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消耗,后勤体系的完整,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后勤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正因为战争是作战双方综合实力的消耗,孙武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战争就得速战速决.建立完整的后勤供给体系,才能维持我方在战争中的巨大消耗.拿破仑率兵50万攻打莫斯科,虽然打进了莫斯科,但是因为法军本身后勤体系的不完整,而造成补给线过长,最终只有3万人逃回法国.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之初,用闪击战攻进苏联本土,但是苏联红军用广阔的大纵深消耗着德军薄弱的后勤能力,最后终于找到反攻的战机,在斯大林格勒发起了大反攻.
6 最早提出闪击战的概念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是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关于进攻战的指导,追求速度和进攻节奏.用自然中的风林火山形象,描述出进攻时的风格.其精髓就是动如雷震.二战初期,古德里安运用闪击战,快速推进,快速打击,在三个月内消灭了法国的抵抗力量,迫使法国投降.1941年,希特勒用闪击战突击苏联,消灭了300万苏联军队的精锐,希特勒更是狂妄的叫嚣,我要用闪电一样的攻势打败苏联.而在标志着现代高科技战争开端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短短的108小时内,用闪击战术直接消灭了40万伊拉克军队.孙武的这一军事思想,被西点军校作为战争指导思想写进了他们的教材.
7 最早提出心理战的概念 《孙子兵法》中关于心理战的阐述,最初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直接用心理上的优势来打击敌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先分析敌人的作战心理,整理出对付敌人的谋略.在与敌方在外交领域中,运用心理战中的优势,和敌人心理斗争.在战场上,“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现代战争中的心理战,基本沿用这样的原则,利用心理优势来打击敌人.孙武强调的心战,在2000年后克劳赛维茨的《战争论》中,也被重点肯定.而西方著名军事评论家约米尼直接赞誉孙武的心战原则“开创了战争中人道的一面”.
8 最早提出点穴战的概念 《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中,有段关于打击敌人指挥机关和指挥者的提语“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在打击对付军队的士气时,先打掉他们的核心和指挥者,使敌人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指挥,造成敌人的混乱,从而打败敌人.现代战争中特种作战里,有个重要的任务是斩首和点穴战,则是这种军事观点的发展和放大.孙武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战争理念,“擒贼先擒王”,后世的很多经典战役都采用了这种战术.在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中,解放军灵活运用这种战术,消灭了“五大国军主力”中的新三军和新七军.
9 最早肯定间谍的作用 《孙子兵法》最后一篇用间篇中,用整整一篇来说明间谍在战争中的作用,阐述了运用间谍的原则,“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在西方的早期战争伦理史中,间谍是最被鄙视的战斗人员,是最没有战争道德的.他们懂得间谍的作用,却不肯定间谍的地位.只到近代,因为间谍传递出的情报越来越重要,间谍的地位才重视起来.而2000多年前,孙武就提出了,间谍就是战争中运用战争资源的重要一环.一个间谍发出的战略情报,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一人定胜负,人的因素决定着其他所有的因素.
写了这么多,其实是为我的上一篇,中华兵魂,做一个补充.孙子的思想太过于完美,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几乎《孙子兵法》中每一句话都能给现代军人莫大的启发.孙子虽然已逝去2000年了,他的思想却流传千古.后天就是虎年的元宵了,祝所有铁血的网友和工作人员新年里万事如意.
问题3:《孙子兵法》有一句名言的意思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打仗时就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胜败的把握只有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面临失败了.这句名言就是?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败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问题4: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字数800以上的哦·[历史科目]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完)
问题5:《孙子兵法》多少字?
五千余字.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