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历史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辛亥革命时间_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事情经过[历史]”,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辛亥革命发生于辛亥年即1911年,
背景: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同盟会 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思想基础: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二、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2、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华民国建立:A、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B、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C、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2、清帝退位: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
五、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历史科目]
原因:1.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2.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彻底地推翻帝国主义(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见书第38页,袁剪辫子表示革命)
3、辛亥革命
(1)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孙中山创建革民党
〈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见书36页会址)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民报》.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阐释为民族)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3)评价孙中山:
A近代中国面临民主危亡,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做了不懈的努力.
B甲午战争后,他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遭到拒绝后,认识到只有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自强之路.
C创办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为了保卫辛亥革命果实,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是都失败了.
E当他迷茫之时,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他提出新三民主义,同中共合作,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
总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问题2: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历史科目]
背景: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民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共和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解放了思想,为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4.统一政党的建立,孙中山创建革民党
问题3: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有哪些?[政治科目]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212085.html?fr=qrl3
问题4:辛亥革命是什么历史事件?暑假作业有一个作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谁能说一下辛亥革命是什么,具体发生在哪一年的什么时候.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问题5: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科目]
1895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活动主要是政府层面、官员层面的比较多,民众的层面还没有太大地发动起来,那个时候是洋务运动.1895年以后,广大的民众看到了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被小小的日本打败得这么惨,广大的民众开始觉醒,所以民众运动开始起来了.一开始的时候,大多数民众都是一些知识分子,或者是抱着救亡图存心态的,基本上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中国自己的改良来改变政治状况,来挽救中国的命运.孙中山从1895年开始向李鸿章上书提出来的就是一个改良的方案,政治改良、发展经济等.我们已经讲了一个戊戌变法,后来的维新运动,康有为1895年提出他们的“公车上书”,最早提出改良方案的还是孙中山,孙中山的改良方案要比康有为提出来的改良方案还要早一点.后来孙中山提出来的改良方案被李鸿章拒绝,后面的一系列的改良活动,到1901年开始的,清王朝开始发动的新政,到后面的立宪,一系列的通过改良来改变中国状况的这些活动或者运动,一个接一个的没有显示它的成效来,或者成效很少,特别是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很少.特别是到预备立宪以后,特别是清政府提出来皇族内阁,基本上都是皇亲国戚组成的,原来通过改良来改变中国政治制度感到彻底的失望,所以,从孙中山的改良方案被拒绝以后开始走向革命,在他们这些革命的引导下,同情革命,追随革命,支持革命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国会请愿失败,皇族内阁成立以后,原来一心指望立宪的那些人一度转向支持和同情革命了.所以这个是从改良转向革命的一个背景.
还有一个,我们讲辛亥革命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按照它的社会基础,一个是要有资本主义经济,一个要有资产阶级的队伍壮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从洋务运动开始产生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时期,甲午战争后几年,特别是到新政时期的几年,除了官办的一些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外,民办的、商办的这些企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氛围慢慢成长起来了,不光是资产阶级的人数有了比较大的增加,而且资产阶级,商人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我们说一个阶级的形成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有它自己的组织,当它还没有组织的时候这个阶级还不是一个自在的阶级,就是自然存在的阶级.到有组织以后,它就会自己为自己的利益,谋取自己的利益,有组织的采取行动,这个组织就是最早的1903年底、1904年初开始产生的商会.这个商会是资产阶级最早的一个组织.它在各个城市,从大型城市到县一级的小城市都有商会组织存在,到清末的时候,到1910年左右的时候,或者再早一点,1908年、1909年,商会要求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开始筹备这个,就是把全国的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产生了政治要求,要求政治进行改良,符合或者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他们的这些上层的资产阶级也要求参政的希望和要求,但是,清政府的立宪迟迟不推行,使那部分人,新型阶级层,而且有一定经济力量,也有一定知识程度的,当时可以被称为社会精英阶层的这部分人,他们被排除在参政的队伍之外,所以,清政府不能及时地把他们吸引到他们的政治参政的里面去.所以,他们成了一个要求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武昌起义爆发以后,那些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这是辛亥革命第二个背景.
第三个背景就是中国和外国的交往和关系在进一步地扩大.甲午战争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人出去留学,特别是到日本留学,很多人学习军事,就成了新军的主要源头,好多新军的将领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还有一些出去学政治学、法学、工商管理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学的,特别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1895年前后的改变,1895年以前的留学主要是学自然科学,1895年以后留学学社会科学的越来越多的,对西方的社会、对西方的政治了解得更多了,他们的思想当中要求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欲望越来越强,使这部分人成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开放的领先者,而后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军事将领为首的新军成了辛亥革命起义的一个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这个是辛亥革命的三大历史背景.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