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金沙水拍云崖暖_金沙水拍云崖暖 下一句?出自谁的哪一首诗”,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自毛泽东的《长征》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下句诗[语文科目]
长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滕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问题2:1.材料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1) 这()是写的诗().(2) 这句诗中提到了两个事件 :()和().(3) 联系整首诗 ,你有什么感想 2.材料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 ,[历史科目]
1. 材料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1) 这是【毛泽东】写的诗《七律·长征》.
(2) 这句诗中提到了两个事件 :(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3) 联系整首诗 , 感想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不怕牺牲,艰难险阻的革命精神.
2. 材料 :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 母亲啊 , 我身份虽微 , 地位险要.
(1) 这是【闻一多】写的《七子之歌》中的一首.
(2) 这首歌的题目《七子之歌·香港》
(3) 这个地方在1842年《南京条约》又叫(江宁条约)中被割让给英国 , 于1997年又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
问题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急用![语文科目]
"云崖暖"金沙江水拍岸,心里感觉温暖,暗示乐观的情绪
"铁索寒"暗示大渡河铁索桥很高,让人心经胆寒.
问题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在诗中的表达效果[语文科目]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这首诗词中最为精彩的两句.“金沙”所指是金沙江,金沙江由于水流湍急,据说流速甚至达到4-5米/秒,也成为长征途中的又一道天堑,而“大渡”指的是大渡河,大渡河上有一座铁索桥名为泸定桥,该桥共有13根铁索连接大渡河两岸,国民党部队为了阻碍红军跨过大渡河,把横卧在13根铁索上的木板烧毁,加之湍急的水流,又是摆在红军将士面前的一道坎.但是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困难,都不能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这两句比较准确的解释应该是金沙江水拍打着江边的山崖给人感觉阵阵温暖,横卧在大渡河上的泸定铁索桥则让人感到丝丝凉意.这里的“暖”和“寒”是作者当时心境的一种体现,也是作者感受的表达.同时,经当事人回忆当时红军在巧渡金沙江时当地天气却是炎热难耐,而在强渡大渡河时天气则要显得凉快一点,由此可见,作者将当时的天气情况与当时自身的心境结合得是多么得巧妙啊
这两句诗记叙了两处斩关夺隘的壮烈经历和红军红军指战员在战胜这些艰难险阻时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英勇精神和战胜敌人的喜悦心情的赞美.
问题5:长征 一诗中的 金沙水拍云崖暖 ,水拍 和 云崖 的来历及读后感想[历史科目]
当《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次响彻大江南北的时候,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翻阅这段历史,有这样一组数字令人惊奇: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途经11省700多座县城,行程二万五千里;二方面军行程9520公里,途经10省92县,攻占县城92座;四方面军行程5000公里,三过纵深近500公里的水草地.长征途中,红军穿越了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日均行军37公里……这些数据,已足以说明,红军长征是中外军事史上亘古未有的世界奇迹.
面对这段历史,谁都没有理由不被震撼.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曾把红军长征和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带领远征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向罗马进军的行动作了对比.很长一段时期,汉尼拔率军远征被认为是举世无双的壮举,然而,在斯诺看来,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相比,这位西方战略之父的远征,不过是一次假日远行而已.
一直以来,人们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称作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这是恰如其分的.然而,气象的宏大,只不过是红军长征史魅力的冰山一角.因为,那是生命写就的历史,鲜血染红的征途,精神筑就的丰碑.任凭丹青高手泼墨,文豪大家写书,都已经无法复原用鲜血和生命描绘和写成的那种雄伟和壮丽.
这是一段血与火熔铸的历史!没有人能说得出究竟有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仅江西兴国一县,长征中牺牲的烈士就达12038人,平均每公里1人.三大主力在长征途中牺牲的营以上干部超过数百人,其中包括参加过平江起义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地下工作领导人钱壮飞等高级将领……青山有幸,每一块白色的墓碑下,都长存着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火红青春;白云有幸,每一段金色的铭文中,都镌刻着红军战士对理想信念的殷殷赤诚.正是这种举世罕见的巨大牺牲,才保留了中国革命的宝贵元气!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未来!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新中国!
长征是壮丽的史诗,也是无可选择的悲壮!1934年10月,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的严重形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不得不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伟大的长征.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先后投入上百万中央军和地方军,动用了空军的大部,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兵力、装备都居于绝对劣势,而且处于无后方依托的流动作战中,后勤物资都没有保障.长征又是在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险山恶水、峡谷激流、雪山草地、生命禁区……然而,各路红军仍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顽强战斗,一路前进!前进!再前进!至今,那些悲壮的往事,永远镌刻在了苍茫的大地——湘江之战,5万多红军血洒疆场的悲壮与惨烈;四渡赤水、三突乌江的荡气回肠;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
时势造英雄,长征把中国工农红军锻造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队伍,长征也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1935年1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在贵州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使迷茫中的红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此后,濒于绝境的中央红军出人意外地迸发出高度的机动力和战斗力,从被动挨打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在与国民党的军事斗争中重新掌握了主动权.红军长征第一次过云南,就是在这一初露的曙光指引下,一路高歌猛进的.1935年2月,红一方面军进入云南威信县境后,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连续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统称扎西会议),完成了遵义会议尚未完成的任务,博古交出了中央的大权,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并向下传达,开始恢复对全党全军的正确领导,进行了部队整编,开辟了川滇黔革命根据地,等等.扎西会议作为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在云南红土地上浓墨重彩地又写了中国革命史上辉煌的一笔.
之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乘滇军入黔救援贵阳之机,从富源直插云南,威逼昆明,突然又神奇般地向西北急进,分别于皎平渡口、树桔渡口渡过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红一方面军先后在云南境内活动24天,经过威信、镇雄、巧家、平彝(今富源)、曲靖、沾益、寻甸、马龙、嵩明、宣威、会泽、东川、富民、禄劝、武定、元谋、官渡、西山等县区.
红军长征第二次过云南始于1935年11月.当时,转战于湘鄂黔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在完成了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务以后,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3月初,进入滇黔边境,和围追之敌在磅礴的乌蒙山区了千里回旋的战斗.从3月6日红军进入滇东的彝良县,到5月中旬离开滇西北迪庆高原的中甸县,红二、六军团先后在云南活动了两个多月,经过了彝良、镇雄、富源、宣威、沾益、曲靖、马龙、嵩明、禄劝、富民、禄丰、盐兴、罗茨、楚雄、牟定、镇南(今南华)、大姚、姚安、盐丰、祥云、宾川、鹤庆、丽江、中甸和昆明市的官渡区、西山区等27个县区.其间经历了乌蒙回旋、威逼昆明、横扫滇西、翻越雪山等艰苦的战斗历程,攻克县城13座,取得了在石鼓地区渡过金沙江,摆脱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胜利.由于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红军在迪庆高原上得到了短期休整并进行筹粮,为继续北上作了思想和物质的充分准备,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完成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红军在云南的长征相对进入云南之前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这当然是因为红军自遵义会议和扎西会议以后,有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红军具备了钢铁般的革命意志.还有,红军得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红军长征沿途所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民族平等,消除民族隔阂,并用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实际行动和铁的革命纪律,深刻地教育了人民,使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云南各族人民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拥护.红军所到之处,各族人民积极支援红军,为部队筹粮,当向导,作翻译,与红军建立了鱼水深情;为保护红军伤病员,有的还献出了生命.在红军的身上,云南各族人民找到了解放自己的出路,沿途的各族青年积极踊跃参军.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还主动与红军联系,汇报云南社会情况和敌情,配合红军做工作.
红军长征过云南,就像划破黑夜的闪电,响彻天宇的惊雷,使革命者鼓舞,使犹疑者坚定,使昏睡者觉醒,使反动者心惊,万马齐喑的沉寂局面被彻底打破了.云南的各族人民终于在震撼中醒来,在希望中奋起!
在红军精神的鼓舞下,1935年11月以后,云南地下党组织恢复重建,1939年1月建立了中共云南省工委.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形成了各族各界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云南成为全国抗战大后方的重要基地之一.到解放战争时期,党又领导发动了遍及全省的革命游击战争,红军当年的革命精神,继续鼓舞着云南各族人民英勇顽强地奋斗,最后,配合野战军,解放了云南全省.红军曾经高举过的红旗,终于在云南永远飘扬.
1936年10月,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一段历史的画面被定格在了1936年的10月.如今,硝烟已经散尽,曾经的战场早已成了后人瞻仰的遗址,胜利的笑脸也化为了绽放的花簇.但是,这段历史的意义仍在不断延伸,它是我们今天拥有新中国的一个前提,也是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的前提.
毛泽东曾写了著名的七律《长征》,诗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写的都是红军在云南的经历和诗人的心境.如今,若登临磅礴乌蒙,看逶迤群山,行至金沙江畔,听拍岸涛声,身临其境,望云思远,此千古绝唱,万不可忘却!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