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曹冲 怎么死的_三国里的曹操知道曹丕害死曹冲,为什么不杀曹丕?都是...”,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单纯就电视来说,我赞成曹操的态度.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子,毕竟曹冲已经死了,要看守保护整个家族选一头狼比选一条狗更能让他安心.
曹丕的野心和侵略性才是曹氏不被打倒最需要的东西.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曹冲的死跟曹丕有没有关系?
曹冲 (196年—208年),字仓舒,是曹操儿子之一,由环夫人所生.
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的意思.不过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曹冲自小生性聪慧,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当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问遍了手下的人,都想不出称象之法.曹冲说,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记录水痕到达的地方,然后称出同样重量的物体放到船里,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非常高兴,按照他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为人仁厚,通情达理.当时魏国由于经常发生战争,所以采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民.一次曹操的马鞍在仓库被老鼠咬了,守卫仓库的官吏们认为这下必死无疑,商议着要把自己绑了去自首,但还是很害怕免不了死罪.曹冲知道了这件事,就让他们先等几天.曹冲拿刀弄破自己的衣服,看起来像是被老鼠咬破的,又假装很失意,脸上显现出发愁的样子.曹操见了问他,他就说:“世俗的人认为衣服被老鼠咬破,对衣服的主人不吉利,现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发愁.”曹操说:“这是胡说,不要担心.”不久曹操听说了马鞍被咬的事,就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放在身边都被咬了,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于是没有追究这件事.还有很多犯下罪过的人,按照刑法应该被处死,都依靠曹冲的辩解得到了宽大处理.曹操把这些事情对大臣们说,表示有意传位于曹冲.
在三国神童之中,名气最大的无疑就是曹冲了——当然,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原先是孔融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结果是所有识字的就都知道这个人.可惜孔融没有早夭,结果这个位置就得让给曹冲了.因为有“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使我辈还搞不清曹操的姓名是怎么回事时,就已经把曹冲作为偶像来崇拜了.
其实曹冲不仅有称象这类“小聪明”,而且“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经常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来办一些救人性命的大事,据史书记载:“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大概正因如此,才得到了曹操的喜爱,年纪很小,就被曹操选为继承人.可惜他仅仅活了十三岁就患急病死去了.
很多人以为曹冲宅心宽厚,曹操喜欢他只是因为其智力超群,如果他不早夭而亡,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很难预料.但我觉得大家可能忽视了另一方面,就是他和另一个神童周不疑的关系.周不疑也得到了曹操非比寻常的宠爱,但曹冲一死,曹操立刻 “欲除之”.虽然曹丕劝谏以为不可,可曹操却认为:“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终于派人将其暗杀.看来,曹操对曹冲的政治能力也是非常看重的.我认为史书中所记载的曹冲宽仁宅厚的性格品质可能仅仅是一方面,他的性格中很可能还隐藏着极为果断勇武的另一方面,就如同刘备,虽然宽厚仁义,爱民如子,但杀起人来,可是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的.所以曹操才如此喜爱他.如果不是早死,他很有可能是一个汉武帝或者康熙一样的英明之主.
那么使一代英雄为之气短的曹冲究竟是如何一个天才呢?据《魏书邓哀王冲传》说,曹冲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理解能力很强,到5,6岁其才智便达到成人水平.他无疑是个天才,在今天就该受到特殊照顾的吧.可是他其实是曹操小妾环夫人所生,按理在继位问题上不应该有任何优势的(也曾经看到过些中外文章对当时长子的继位正统性的不可动摇性表示怀疑.而且当时卞夫人深得曹操本人和其他人的尊重,曹冲不大可能是因为环夫人受宠而让曹操爱如掌上明珠.顺便说一句,刘禅的母亲也是小妾,连升位正宫的机会都没有就归天了.所以那时候废立之事看来还有商量的余地.这里暂且不谈).曹操在他死了以后,曾对曹丕说曹冲之死对自己来说是不幸,但对曹丕等人来说就是大幸了.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应该比较大,因为为了这件事,有个官儿(似乎叫孙盛,记不清了)曾经很严肃的批评了曹操.的确那样的话对其他王位继承人来说是具有很强打击性质的.言归正传,《魏书邓哀王冲传》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当时曹操以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这导致经常有冤案发生.有一次,放在仓库里的一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恰好那是曹操的.仓库管理员吓坏了,认为自己一定在劫难逃,死定了.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脸愁容.曹操见到以后,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不知道曹操是否是个唯物论者,但是从这里我们可见曹操是个很现实的人,后来他为曹冲祷告,可见其心之忧.那个仓库管理员还是如实地上报了老鼠要破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笑了笑,也没有追究这件事了.
比起才高八斗的曹植和玩弄权术的曹丕,曹冲的智慧可以说是惊人的.那两个家伙成天靠着几个玩小聪明的家伙出谋划策,实在让人厌恶.而曹冲那么小就会因势利导,给他父亲讲道理,把握人的心理之准确,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个天才.而且智慧用在救护弱小人物身上,他的心灵一定是非常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这也许是他母亲是个一般的小妾,懂得下层人的凄苦,所以耳闻目染的曹冲从小就比较正直吧.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曹冲不死,必为其兄曹丕所害.其实不见得,曹丕本来在曹操心里的地位就不是太高.《魏书任城威王彰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曹操死了后,曹彰回京跑去见曹植,他对曹植说:“先王召我回来,意思就是要立你为后继”.可见曹丕当时毒杀曹彰的紧迫性.也可以说曹丕在当时没有得到压倒性的支持,我倒是对当时镇守四方的几位宗族的动向很感兴趣.言归正传,要是曹冲还在,曹操为了扫清他继位的障碍,先把其他王子给收拾了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因为,曹操到死都一直在犹豫,所以估计他还没有安排好后事就一命呜呼,给家里留下了祸根.
在另外一本日文资料里曾经看到过对当时另一个天才的记述,是引用《魏书刘表传付“先贤传”》里的文字.当时有个叫周不疑的人,也是个天才,非常聪明.和曹冲有一比,本来没什么的,可是曹冲夭亡,曹操坐不住了,他要杀了周不疑以绝后患.曹丕不以为然,还跑去上谏.结果曹操把他训斥了一通:“如果是曹冲到还罢了,周不疑不是你这样的人玩得转的”.于是派人去把周不疑刺杀了.这里我们可以推测,曹操当时很可能把周不疑作为曹冲的辅佐来关注的,所以曹冲死了,曹操要急不可待的杀掉他,而不愿意留给曹丕等人.据说《魏略》(这书原本到现在我都没见过)里也有一段记载说曹丕曾感慨道:“要是我弟弟曹冲在,我很难说是否有今天这样,可以支配天下”.从此咱们也可见一斑.
我想曹冲要在,他应该是是个很好的君主.而且以他的智慧是不会上演“七步诗”这样的家庭悲剧的,后人一直为曹植那诗表现出来的灵气而感怀,甚至忽略了那背后的残酷和丑陋,诗文的文学价值不应该掩盖成诗背景后面人类自私的丑恶.
值得一提的事,曹冲夭亡似乎应该是在208年,那年冬天恰好就是赤壁之战.大家可以做个年表看看,那十年曹操的戎马生涯是如何度过的,大小战争不断.估计他刚从从北方回来,还没来得及认真考察曹冲,他的宝贝儿子就病倒了,忧郁的他估计也对战事有些厌倦,居然为曹冲日夜祷告.可惜天才总要回到天上,曹操估计还没来得及咽下悲痛就匆匆南征荆州,才有了他人生最大的失败.所以他对曹丕说曹冲之死对自己来说是不幸,但对曹丕等人来说就是大幸这段话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问题2:七步诗是曹冲作的吗?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还是曹丕的儿子呀?
曹植写的 植的“七步诗”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说,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诉书.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求采纳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