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马寅初简介_马寅初是如何说明“1十1不等于2” 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虽然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是我觉得应该是源自‘哥德巴赫猜想’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请介绍一下马寅初
简介
马寅初(1882—1982) ,汉族,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浙江嵊县浦口镇.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战时经济论文集》《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中国国外汇兑》《中国银行论》《中国关税问题》《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新人口论(重版)》《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等.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②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耕地,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问题2:爱情公寓2第五集秦羽的那段解释就等于掩饰那一段
我来告诉你什么叫作解释,解释就是通过观察和思考,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或事物发展的规律,你解释就是为了掩饰,掩饰的就是事实,事实就是罪恶的开始,人类喜欢掩饰,正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问题3:1+2+3+...+100等于多少,其他方法[数学科目]
论1+2+3+...+100其他的方法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高斯吧,高斯可是鼎鼎大名的数学家,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数学思维比较差的人来说,使用这种方法十分容易出错,而且这种方法不适合连加到2、300.我们何妨不拆开来看看.
1+2+3+……+10=55, 11+12+13+……+20=155,
21+22+23+……30=255, 31+32+33+……+40=355
由此一来,大家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吧,那么,答案大家就应该不得而知了吧!
55+155+255+355+455+555+655+755+855+955=5050
如若不信,请自行验算.
钟亚强
2011.2.15
QQ:812674320
问题4:证明1十1等于2.[数学科目]
那得把陈景润叫上来
问题5:1+1=?说的什么?怎么等于2还得证明?说的什么?怎么等于2还得证明?[数学科目]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5大偶数n(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九个质数的积加上九个质数的积,简称9+9.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9不是确切的9,而是指1,2,3,4,5,6,7,8,9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个.又称为“殆素数”,意思是很像素数.与哥德巴赫猜想没有实质的联系.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