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易经txt_周易读后感.txt 700字 左右的有没有?大体能括全书的[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周易》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周易》这本书.二十几年前,看有的文章中说,中国的《周易》,是二进制之父,假如没有《周易》,电脑也许要晚发明很多年,甚至几百年.我是做无线电工作的,知道二进制是数控的基础.
在我的知识里,那时只是听有些老人说过《周易》这本书,理解为《周易》应该是算命方面的书,怎么还能与电脑,二进制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就找了一本《周易》来看.《周易》与二进制的关系很简单,马上就明白了.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奥妙和很深的哲理,却让我至今都没有把玩明白.为了明白,后来又看了很多版本的《周易》,虽然没有过深的明白,但因看了很多年,也有很些点滴的体会,在此纪录下来,以供大家分享.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淫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以上只是我看《周易》粗浅的认识,有不到的地方,望朋友们点评
《周易》读后感:说“王”解字
“王”,《说文解字注》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天下所归往也”.王者,主也,主事者,成功者,治人者,常言之:胜者,为王也.
对于任何一个阶层、团体、组织,乃至于个人而言,如何让自己出人头地,成为王者,乃是我们永恒的话题.王者,狭义地讲,便是指主事之人,乃是为帝、为王者、为帅、为将……,帝为王者之王,王为帅者之王,帅为将者之王……因此,王是一类群体,是某一群体中出其类者,众人之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士之民,莫非王臣,“凡王之属皆从王”,王,众皆争之,众皆捧之.其实,王者,只是一种职位,一种身份,或者说一种荣耀而已;更广义地讲,王者乃是指处于独领一方、一地、一群之王,甚或是指虽不处于主事之位,却也是立于鸡群之首.王,是成功,是达到目标,是实现或体现某种自我价值的地位,是一种孜孜以求无以伦比的精神.我很欣赏孟子,世人类多,其可分二,一为“治人之人”,一为“治于人之人”.所以,追求王者之风范,定是治人者之基本目标,也会是众人普遍的目标.
世事万物,纷繁复杂,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类”中之物,“群”中之人,各不相同,正是这世间万物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空间.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外乎为财、名、权、势等而已,我们将其归结为“目标点”,如果把每一个人作为起点,与各不等值的目标点“目标点”相连的话,便构成了一条条直线,按数学上“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原理,从任何一个人的起点达到目标点,在理论上都是具有必然性的,此即常言的“殊途同归也”,所以说,世界虽是这么复杂,却又总是包含极其简单的道理,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那条“两点之间的直线”才是也应该是我们孜孜孜以求的真理.
时代发展至今,虽说是日新月异,却也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是绝对的真理,正如世上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一样,所谓“科学”也只不过是与各种“非科学”的战争中显胜的一方而已,也正是那场战争之中的“王”者而已,其实,世事人物,有正有邪,很多时候,是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的,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的,所以说“盗亦有道”也.
孔子曾言:“一贯三为王也”,而其所言的“三”乃是指“天、地、人”也,所谓参通天、地、人者而为王也;《周易》亦云:“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又何事不能成呢?其实,这三个条件肯定是不等值的,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同时与天、地、人相合的.因此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天时”,便是泛指促成成功的一些外在条件,比如自然环境、社会氛围,甚或是某种机遇.一个人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这大概就是古典意义所说的“天时”了,其实,这便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当然,这种境界不是人人或者说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因此,“天时”是这几个条件中最为容易成功,也最为难得的一个,如果有“天”助我也,又何愁事业不成呢.其实,我认为 “地利”才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地利的重要性已在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件中得以印证,两军交战,争必争之地,两国交兵,寸土相争,就是为了抢占地利,经济发展要控制资源产地和能源产地,当今的太空之战,石油之争,莫不如此.地利虽然重要,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地处蛮荒之地,人处尴尬之境,又如何出其类呢?真正的任何人可以把握的可以自己依赖的只有“人和”.“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之中,只有“人和”才是最容易把握的了,因为“人和”是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因素,简言之,“人和”包括自身的不断努力更新和对“民心”的酝酿与把握两个方面,所谓“人和”,对自身应当“必求自强不息”,它是一种对内在要素的统筹运用,对外在条件的正确应对,是一种“德”的境界.昔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呼万应,敲响亡秦的丧种;水浒英雄,惩强扶弱,替天行道,贪官污吏莫不缩首;太平天国,也曾席卷大半个中国,却闹个群龙相争,天京内讧,一次次均有首无终,虽可言顺应“天时”,也占有“地利”,然失却“人和”也.
正因如此,我可以大言不惭地把孟子的话改为: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天时,无天时便寻地利,无地利便求人和,与“天、地、人”合,世上又何来难事之有?
“天时、地利”皆不常有,唯可求的是“人和”,“人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谋事的境界,是一种趋向成功的潜在因素,也我们谋事的关键所在,正如孟子所论证的,“人和”才是最重要的条件,有了“人和”,我们才能把握天时,有了“人和”,我们才能寻找地利,才能促成成功.
源用中国古代佛学所指,人生有“三种境界”:小乘、中乘、上乘.小乘乃是指“生存之道”.达尔文言:“适者生存”也,能够与环境相适,方能于世能容,否则纵使你有旷世奇才,也会无从施展,正如所言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世事人例也就太多了.三国时杨修恃才放旷,以客压主,世乃难容;屈原空有一腔爱国之志,却只有投江避世;陆游也只能“僵卧孤村”矣,也许他们经历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但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都不能任用的话,生之不能,又何谈其发展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乘乃是万楼之基础,否则,所谋之事也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而已,也正如牛郎织女、许仙白蛇的千古绝恋令许多人欣羡不已,但谁都知道,故事虽然美妙,于世所不容的悲惨爱情,其结局却总是必然.
所言中乘乃是“发展之道”,适者仅能生存,能者方能发展.所谓能者,便是指术业有专攻之人,更是指具有组织、管理、应对谋略的人.动物间夺食、争王必以力斗,力弱者败,败则为“臣”、为“囚”、为“寇”,甚或只能一死了之.动物相争之残酷,让人感慨万千,其实,人类亦然.况且人类不会仅仅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生存”之上,他们更为看重的是自己的发展,如何能在“众马之群”脱颖而出,如何能在适当的时机“锥”身而出,除了应具备某种专业之才,还需要具有把握时机的能力,虽然伯乐能识千里马,而千里马身边伯乐不常有,因此,固然你是千里马,也须识得伯乐方可,否则,纵然你“嘶鸣不已”,也只能是“徒费心力”而已,甚或被看马之人鞭笞捧打一番,这大概便是许多人所言的有谋无人识、有才无处施的难堪境地了.
大乘便是指心身处于治人之位,心旷神怡之境,或居于庙堂之高日理万机,或处于江湖之远运筹帷幄.王者当是治人之人,或如秦皇汉武,攻城掠寨,尸横遍野,一统江山;更如成吉思汗,一把弯弓,所向披靡,万里无疆;或如诸葛孔明,羽扇伦巾,指点江山,志在千里;或如梁山英雄,替天行道,意气风发.偶思上个世纪国共之争,为什么出了个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只有处于治人之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控制局面,也才有机会施展韬略,笑傲江湖.
成为一个王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也许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计,先人在造化“王”字时,设定“三画而连其中”,从字的解剖学角度计,应当是“三横两纵”,其“三横”便是指一个王者应当具备的知识广度与层次,三横始终具有向外拓展的空间.人之初,大脑俨如一片混沌,需要储备许多的知识,注重知识的扩展性即广度,而有了一定的储备量后,更需要“一纵”一个提升,否则便会如仲永一样在聪颖童年后便“泯然众人矣”.殊不知古易早云:潜龙勿用!当知识积聚达到一定时候,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做到“守中用中”,“连其中”,把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一步深造,使其达到质的飞跃,以求“术业有专攻”,知识要具有深度,也仿若人生之求学到就业的过程.如果要想在就业中不“泯然众人矣”,或者要在工作中成为一个王者的话,必然要“进德修业”,此即“二纵”也.为王之后,虽然不会“事必亲躬”,但要做到运筹帷幄,欲以一己之力而将各方控制于掌股之中的话,其必然要促使王者再次扩展思维空间,拓展思维辐射,此即“三横”也.当然,古人言:三者,多也,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不断地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以求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
勿庸置疑,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卢卡斯更是归结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实,这也就是强调人力素质的重要性.通俗地讲,人力素质就是指知识结构,我们常常把知识结构分为广度和深度两种,所谓深度是指具有某方面专长、术业有专攻的人;所谓广度是指一种综合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而真正要成为王者,应当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度,总结历史也不难看出,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是为人所用,为“治于人”之人也,正如前面所言,世事人物,无所谓好坏,其实,实现目的的方法也一样,无所谓对与错,如果一个人只是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所谓的正统的范畴内,他的选择范围必然受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手段,以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度思维.所以说,专业化的人才也并非是指仅仅具有知识纵深的人才,而是指同时具有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人.很显然,一个仅仅知道设计微机软件的人,如果不知道市场供求,不知道如何推销发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比尔&S226;盖茨的;封神演义中,千神百怪,各有其能,最后皆归于姜尚之门帐,而姜尚纵有盖世奇才,却又只能为臣、为相;三国时刘备既无关、张之力勇,又无诸葛之智胜,却能扼中成王,唯其德也.所以说,王者才是最后的胜者,王者总是具备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人.
我们成就一件事,实现一个目标,或者说欲成为一个王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总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一种仿若生命周期的过程.其实我们的古典——《周易》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周易》初九云:“潜龙勿用”.卦之初,爻之初,乃是人之初,力之必弱,犹如雏鹰之嫩翅无力远翔,犹如潜龙之蜷于深渊不能有所枉动,犹如幼蚕之尚需不断摄食桑叶,此时,当野蛮其肌肤,锻炼其体魄,韬光养晦,隐忍待发.龙之处于潜,德之处于隐,事之处于忍,是大量噬取营养的时候,是打造自己的最佳时机.此时,因为自己尚且力弱,也不会招致过多的外物妨碍,应当摆出一幅“返婴寻天籁”与世无争的态势,这时候倘若要去做一个初生之牛犊与虎相斗,勇气固然可佳,却只会徒增笑尔.
《周易》乾九二云:“见龙在田”,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九四云:“或跃在渊”,其实这些都是是告诫我们在前进在奋斗的路上应当“慎慎焉”,慎对周围的人与事,因为此时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地,经过“潜龙”的广积,已如“易”之所云“见龙在田”了,锋芒稍露,力之外争,必招致外力的反击,也许原先视你为无物之人会迅速将你列为潜在的敌人,造成在某些方面“政见不相同也”.人常言,“枪打出头鸟”就是这这个道理.中共红军的湘江之殁,便是所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气概固然可佳,非万不得已,应当是不可取的.此时应当“慎”对周围人事,正如前文所言,纵然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遇伯乐,没有得遇明主,你便只能“泯然众人矣”;倘若此时事事必争,处处力争,甚或揭竿而起,欲为王者,一来会有众异的镇压,难成大器也,二来即使取得暂时的胜果,一旦霜雪逼袭,势必败北.席卷神州的太平天王洪秀全、过关斩将进驻京城的李自成等酿成的败局正是如此,历史上诸多农民起义的结局、诸多王朝的改革变法往往功亏一篑,就是例证.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其既不能知已,也不能知彼,未能看清形势也,简言之,不能与于、地、人相合也.适者,只能生存,强者,才能发展,只有在前进中不断进德修业,修身而习性,文明其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益其所不能,充分利用各种合理的手段,战胜对手,自己才能出于人头之上.
“周易”九五云:“飞龙在天”,这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或者说是实现目标的时候了.如果有了前面所说的广积薄发,成为王者也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成为王者,固然是可钦可贺,不过,很多人只是注重成为王者的过程和“称王”之后的喜悦,而一旦为王,多懒其心志,惰其体肤,居庙堂之高不忧其民,更不思进取,空养其躯,空守其位,长此以往,其势必弱,其势必衰.秦皇赢政,一统中华,却也只能历经二世即衰,汉武唐王,大明满清,虽达举世之强盛,却无不是盛极而衰,难逃历史的更替.缘何盛而衰,衰而亡,正如“易”用九所云:“群龙无首”了,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也,自以为王,远离臣民,年久势衰,酝酿出几个新的王者,新的王者便就形成了“群龙”,而一旦群龙既出,当然“无首”也.汉时的“藩王之乱”,宋时的牛朋李党,明初的燕王逼宫,清朝的鳌拜党徒,而一旦群龙既出,你是羸弱之王还是强盛之王,如何应对,如何操控,或是激流勇退,或是被逼下野,或是力挽狂澜,全然在于王者之力.不妨再回首太平天国的一段历史,天王无德,众位亲王,拥兵自重,继以内讧,乃至生灵涂炭,“祸国殃民”.人们常常归结为“时位之移人”也,其实,那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也便是许多人终不能成就大业的原因.
道理说起来却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往往简单,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尽快地出人头地,成为胜者、王者呢?
首先,应具备极强的自信心,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起点,不管这个人的性别、年龄、学识、职位、现有资产、社会关系等等综合条件如何地存在差别,也不管这个目标点是指钱、权,还是名、利等,不管我们已具有天时、地利,也不管是仅仅具有人和而已,抑或是一无所有,只要我们具有王者的精神,我们坚信它与一个目标点之间总是具有一条直线,总是有一条必然的途径,而这条路径的差别也仅仅在于它的长短距离不同而已,从一个简单的时间公式可以得出,距离既定,时间与速度总是成反比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实现目标的时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速度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何愁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又何尝不应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呢?
其次,我们应当赖得寂寞,学习一种昆虫——蚕的精神,蚕不断地吃食桑叶,摄取营养,再把自己裹覆起来,在不经意间,咬破茧壳,长出翅膀.其实,裹覆自己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策略,有朝一日,长出翅膀,能够飞起来,展示自己才是目标,作为一只昆虫,能够适应环境,赖得寂寞,不惜“作茧自缚”,以求有朝一日能够飞起来,这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中国古代吴越之战,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做到十年间卧薪尝胆,重振国威,张良能够承受胯下之辱,成为将才,也是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的.只有先赖得寂寞的人,然后才能不寂寞.
再次,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个人之差异性导致起点的差异性,各自起点和目标点的距离总是不相同的,很显然,由于起点的不相同,我们与各自目标点的直线又是符合“直线方程”的.起点高的,稍加努力便能马到功成,起点低的,就需要加倍努力,当然勤之所至,笨鸟也可先飞了.所以说,我们需要考虑的重心便是如何提高速度的问题,速度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身的能动力,一是如何减少环境的摩擦阻力,因此,如何增强内动力,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能借雾,借风,借箭,能将“喷气式”改造成“超音速”,从而缩短到达目标的距离.
最后,我们在前进中尚需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尚需不断调整处于治人之位还要受治于人的境地,世上没有绝对的权力,它总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而进退,不能只知进而不知退,只想赢利而不愿亏损,世上也没有绝对化的利益,它总是在斗争与妥协中趋近,我们也因此应当作不断地调整,古人言: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取其下,无所得也.不能求其上,尚可得其中,不能求其中,退而求其下也,只要我们具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哪怕无所得也,也是实现自己的一种追求,我们要有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看谁笑到最后的自信与风度,只有做到这一点,也就真正是一位王者之心了,我们的目标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道理论起来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却比较简单,正如“易者,易也”.生活中,我们其实不必需要知道多少豪华的道理,所谓“无招胜有招”便是这个道理,其实无招才是最高的境界,正如道家所推崇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的最高境界一样.而世人多沽名钓誉、争权夺利,自以为王,其实真正的王者是不争的王者,
诚然,世上之人,各不相同,人之不同,又唯在于精神,可同样一个道理,也许横看成岭侧成峰,世上总没有一个绝对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
这个字数很多,你可以删减点...
其他回答
3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易经读后感2000字[语文科目]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十感悟:奋勇前行坚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问题2:求《周易》读后感这两天就要啊![语文科目]
百度下不就有了么.这个百度来的
之所以选择《周易》,是因为原来高中时候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湖州中学),而这两句话就源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然,作为群经之首,周易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我所能读懂的,只能说,对于其中的一些哲理,也有了些点滴的体会,所以在此纪录下来,以供大家分享.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辞、爻辞,自汉代以来,就将它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三十卦,即从“乾”卦到“离”卦,下经三十四卦,即从“咸”卦到“未济”卦.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 -”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都还会说道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淫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以上只是我看《周易》粗浅的认识,有不到的地方,望朋友们点评
问题3:跪求1000字的易经英文读后感![语文科目]
易经 英文? 谁能吧 易经翻译成英文?那绝对不是一般的大师了
问题4:求《易经》读后感[语文科目]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十感悟:奋勇前行坚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问题5:《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读后感有谁读过《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说说看过后的感想吧.[语文科目]
大家都说《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加上曾仕强与南怀瑾这些人的忽悠,更把《易经》搞得神奇的不得了.有个《易经》的小说,还把梅花易数写成有一个口诀的东西,更让人哭笑不得.万物唯心,其实只要你觉得它不神奇,它就不神奇.
首先我们看关于《易经》的书时,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先把它想得简单起来.大家会问,如果看不懂那些关于《易经》的书,怎么办?好办,不看.总有一本书你会看懂的.这不是我们的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易经》太复杂,是出版人的问题.大家想一想那些算卦瞎子,人家一本书也不看,怎么就会懂《易经》,师傅怎么说,他怎么算.就这么简单.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在最早,只有“易”,没有“经”.“易”的意思有三层:1.变易.易的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以日月生落、阴阳交合表现宇宙和人世的无穷变化;2.简易.即用最简单的概念去解释最复杂的世界;3.不易.变中有不变.《易经》的“经”则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易》、《诗》、《书》、《礼》、《乐》、《春秋》为《六经》.
再往下说,《连山易》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易》是商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那么,在所有的这些之前,《易经》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用后来的包括孔子解释《易经》的文字来表达,《易经》原文里,其实只有 “吉、凶、悔、吝、厉、无咎”、“孚、志、尚、喜、庆”、“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见大人”等这样的核心词.由此不难看出,《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一部用于“算卦”的工具书.
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为“山东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写的贺信中曾说:“我有个建议:研究《周易》当然以《周易》哲学为主,但《周易》本来是一部筮书.《周易》的哲学思想有些与筮法有关,因此对筮法也要作调查研究工作.”南宋大儒朱熹也说:“《易》乃卜筮之书.”康熙大帝在《周易折中》序言里也提到,“或有议论己见,渐至启后人之疑”.我们读的书与见过的世面肯定不如以上这三个人,既然这三个人已经说《易经》是“算卦”的书了,我们姑且就认定它是本“算卦”的书,不必多疑.
我们做个简单的游戏.首先,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中,谁来算卦?《洪范》说“选择建立卜筮的人,从而由他操作卜筮”,建立卜筮的人是“祭司”,他怎么建立“卜筮”的呢?肯定是从最神秘的地方寻找答案,烧龟甲、动物骨头等物,从其显示出的形状来分析,用以通天地、惬鬼神、定吉凶.他们将烧出来的形状分为“阴(一横)”“阳(两横)”,“八卦”就产生了.这个聪明的“祭司”确定了最初的游戏规则.
到了商朝末期,又有一个聪明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周文王.周文王因为政治的原因被商纣王囚居里,没事干,每天看日出日落,看四季变化,心有所悟,将八卦“因而重之”,即通过重复组合,使每个卦由三个爻变成六个爻,推演而成六十四卦.这时候,商纣王还不放他出来,周文王趁闲于是就又给各个卦加了名字,排好顺序,每演一卦,就把自己演卦得出的结果写在上面,也就是所谓卦辞.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也是个聪明人,看了父亲写的卦辞,觉得还不够全面,就命令“祭司”将每次演出的卦记录下来汇编到一起.碰巧有个“祭司”也是个聪明人,觉得这三百八十四爻可以组织成一个规律,就对以前演过的所有卦以及最后的结果进行整理,这就形成了所谓爻辞.
“祭司”究竟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规律”肯定是从那个时候到现在都未产生变化的东西,说来也只能是“四季”与“天地”了.有了这个永恒不变的“规律”,以后的聪明人就完全可以将所有的事物变化都囊括进去了.
所以,简而言之,《易经》是一部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工具书.
从孔子开始,这些聪明人分成了两派:易理与象数.依前理,我们肯定不如历史上这些聪明人聪明,也不如他们博学.那么我们就暂且放弃对易理的研究,从最初的“算卦”来看待《易经》,就简单了.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说:“未学易,先学筮.”让初学者从象数入手,先培养对《易经》的兴趣,再去研究易理,会更接近《易经》本质.
正本清源,还《易经》以本来的面目,我们发现,它实在是一本简单到极致的书,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经典.天、地、人,春、夏、秋、冬,这些人类生活中看似永恒不变的东西,其实始终处于运行变易之中.易理原来这么简单.
那么,就是这么一本简单的书,为何一再被认为是算命先生搞“封建迷信”的读本呢?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人们无法准确洞悉随时处于变化中的自然万物,进而产生不可解释的神秘感,从而将之附会在《易经》上.因为,《易经》本来就是一部描述事物变化的书,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的“天赋王权”、人类暂时无法解释的“天象”、生老病死……都可以堂而皇之地附会在《易经》上,并作出有利于自身的看似合理的解释.
这样,运用《易经》的人中,逐渐出现了两种极端群体:一种是深切掌握了《易经》奥秘的人,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有意将《易经》学理化、体系化、复杂化,从而将这种商周时代的普通大众游戏,转变为只有少部分人能够使用的艰深游戏;另外一种则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算命先生”,他们粗通占卜方法,却无视事物变化之理,武断地对占卜结果作出推测,达到获取钱财的目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