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魏晋风度_对“魏晋风度”的理解、急![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是魏晋风流吧!
魏晋时期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仪规范已失去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当时的士大夫认为:身外的功业容名既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身后的一切既然那么渺茫,便抓紧即时的人生满足.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新的情趣体验人生成为和汉儒不同的一代.这一代新人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便是魏晋风流.
这是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心灵世界的外观,也是那个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魏晋风流是在乱世的环境中对汉儒为人准则的一种否定,维系汉王朝统治的经学随着汉王朝的崩溃而失去控制力,在崇尚风流的魏晋士人看来,汉儒提倡的名教是人生的执和障.而魏晋风流就是要破执除障,打开人生新的窗户,还自我以本来面目.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可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再加以概括则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说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魏晋风流与文学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来,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渊明等著名的文学家也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魏晋风流的特点;《世说新语》这部著名的作品就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自我表现的要求,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了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对魏晋风度的理解[语文科目]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
争势篡位,司马氏父子杀“鸡”要来得更为爽利,司马懿宰了何晏,司马师宰了夏侯玄,使正始之音断了两根弦.至于前前后后而遭殒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泽厚、余秋雨都曾列过清单加以追悼.原来篡位者竟是这么振振有词,原来杀人者真是这般有恃无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出现了种种独特的风度.
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同志”一词最初使用于东汉末年,可见当时的文人对著名的东汉宦祸是何等的同仇敌忾,这种传统也使魏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不文人相轻的时代.可是,政治是不甘仁慈的,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于是正始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越吃越精神,越精神越多嘴,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且一齐喝酒,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
窃想,药使人死,酒使人活,无非因为药越吃越笔挺,酒越喝越摇晃,正的都得杀,歪的才留下.嵇康的白纸黑字是《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不与司马氏谈婚论嫁是因为连续醉了两个月:正的杀以示严厉,歪的留以示宽宏,司马昭的两手,不亚于曹阿瞒的两手.精通文史哲、会耕地施肥、开处方、打铁的嵇康,就这样弹完了人世间最后一曲《广陵散》.第四代清谈核心是谢安.倘若说,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成了晋人攀升的依据,著名的王导谢安就是因为清谈而成名而当官的.
当然,满肚子淝水战略的谢安是一贯抵制“清谈误国”的说法的,那些真正的清谈名士本质上是更为务实的.魏晋风度的极至,是陶渊明提出桃花源的设想.知识分子是社会上信仰最为虔诚的一群,即使政治逼迫他们放浪形骸,他们骨子里也不敢忘掉忧国,陶渊明“归去来兮”最后还是充满政治热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结.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发表于《中国青年报》1998年7月18日
问题2:关于对“魏晋风度”的理解,你怎么看?如题,大家都来说说你对“魏晋风度”是怎么理解的吧?[语文科目]
魏晋之风自建安时起,这个时期的代表,是曹家父子和建安七子.燕赵自古多战,其时距先秦不久,所以建安人的诗歌文章中,多有慷慨悲歌的味道,清朗峻立.曹操崇尚“通脱”,南征时大敌当前,尚且郦酒临江,横朔而歌,更借酒劲杀了指出其音律错误的人,行事是很通脱的,诗文则有帝王之气.后来天下初定,经济渐丰,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的诗中,用词就华丽起来.其中曹植是酗酒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姿欢谑”.他饮酒的风采,连李白也不胜仰慕.这个时期的文风,概括起来是清峻、通脱、壮大、华丽.
到魏末时,司马当权,出了竹林七贤.这七人个个好酒,为人为文也很有些酒味,得了通脱之道.嵇康就更甚,写文章否定当时的道德观念,连“天”都一起骂了.竹林七贤虽然没有第一流的文字流传,却开了隐士之风.自此以降,中国文人多隐者.
那不是一个真正自由的时代,所谓无拘无束吗,言论自由吗都是假象,孔融死于曹操之手,不过是因为他说了反对曹某的话.嵇康死于司马昭之手,逃不了那一支笔一张嘴的关系.魏晋时人们所说的自由的时代,完全是因为在此之前,人们被禁锢得太厉害了,唯有放浪形骸之外才能逃离现实.
问题3:应当怎样理解魏晋风度?为什么魏晋风度会出现在政治非常黑暗的年代?[语文科目]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
争势篡位,司马氏父子杀“鸡”要来得更为爽利,司马懿宰了何晏,司马师宰了夏侯玄,使正始之音断了两根弦.至于前前后后而遭殒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泽厚、余秋雨都曾列过清单加以追悼.原来篡位者竟是这么振振有词,原来杀人者真是这般有恃无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出现了种种独特的风度.
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同志”一词最初使用于东汉末年,可见当时的文人对著名的东汉宦祸是何等的同仇敌忾,这种传统也使魏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不文人相轻的时代.可是,政治是不甘仁慈的,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于是正始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越吃越精神,越精神越多嘴,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且一齐喝酒,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
窃想,药使人死,酒使人活,无非因为药越吃越笔挺,酒越喝越摇晃,正的都得杀,歪的才留下.嵇康的白纸黑字是《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不与司马氏谈婚论嫁是因为连续醉了两个月:正的杀以示严厉,歪的留以示宽宏,司马昭的两手,不亚于曹阿瞒的两手.精通文史哲、会耕地施肥、开处方、打铁的嵇康,就这样弹完了人世间最后一曲《广陵散》.第四代清谈核心是谢安.倘若说,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成了晋人攀升的依据,著名的王导谢安就是因为清谈而成名而当官的.
当然,满肚子淝水战略的谢安是一贯抵制“清谈误国”的说法的,那些真正的清谈名士本质上是更为务实的.魏晋风度的极至,是陶渊明提出桃花源的设想.知识分子是社会上信仰最为虔诚的一群,即使政治逼迫他们放浪形骸,他们骨子里也不敢忘掉忧国,陶渊明“归去来兮”最后还是充满政治热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结.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发表于《中国青年报》1998年7月18日
问题4:“魏晋风度”是指什么?帮我找找嵇康的诗.
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嵇康后来家道清贫,常与向秀在树荫下打铁谋生,贵公子钟会有才善辨,但嵇康瞧不起他的为人.一日,钟会前来拜访,嵇康没理睬他,只是低头干活,钟会呆了良久,怏怏欲离,这时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没好气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就拂袖而去,后来钟会深恨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他的坏话.
嵇康喜爱音乐,他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他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在他的《琴赋》中可见.
据刘籍《琴议》记载:嵇康是从杜夔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广陵散》的.嵇康非常喜爱此曲,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司马氏掌权后,不苟合于其统治,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号称“竹林七贤”,与司马氏相对抗,后被司马氏杀害,死时方四十岁.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终不许.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嵇康人缘极好,王戎说与他交往二十年,未见其有不好的脸色.因此留下“意趣疏远,心性放达”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一面,他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及对《广陵散》的喜爱便是他愤世嫉俗、桀傲不驯的性格的表现,而蔑视司马昭,进而遭致杀身之祸更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显例.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幽愤诗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忧肆妲.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曰余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痏.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顽疎.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寃时不我与.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岂云能补.嗈嗈鸣雁.奋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世务纷纭.祗搅予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煌煌灵芝.一生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惩难思复.心焉内疚.庶勖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
一
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
二
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交颈振翼.容与清流.咀嚼兰蕙.俛仰优游.
三
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彼高冈.言刈其楚.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
四
泳彼长川.言息其沚.陟彼高冈.言刈其杞.嗟我独征.靡瞻靡恃.仰彼凯风.载坐载起.
五
穆穆惠风.扇彼轻尘.奕奕素波.转此游鳞.伊我之劳.有怀遐人.寤言永思.寔钟所亲.
六
所亲安在.舍我远迈.弃此荪芷.袭彼萧艾.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
七
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思欲登仙.以济不朽.缆辔踟蹰.仰顾我友.
八
我友焉之.隔兹山梁.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徒恨永离.逝彼路长.瞻仰弗及.徙倚彷徨.
九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盻生姿.
十
携我好仇.载我轻车.南凌长阜.北厉清渠.仰落惊鸿.俯引渊鱼.盘于游田.其乐只且.
十一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怨彼幽絷.室迩路遐.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发华.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十二
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交交黄鸟.顾俦弄音.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
十三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鱼龙瀺灂.山鸟羣飞.驾言出游.日夕忘归.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十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十五
闲夜肃清.朗月照轩.微风动袿.组帐高褰.旨酒盈樽.莫与交欢.鸣琴在御.谁与鼓弹.仰慕同趣.其馨若兰.佳人不存.能不永叹.
十六
乘风高逝.远登灵丘.托好松乔.携手俱游.朝发太华.夕宿神州.弹琴咏诗.聊以忘忧.
十七
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十八
流俗难悟.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万物为一.四海同宅.与彼共之.予何所惜.生若浮寄.暂见忽终.世故纷纭.弃之八戎.泽雉虽饥.不愿园林.安能服御.劳形苦心.身贵名贱.荣辱何在.贵得肆志.纵心无悔.
会稽
海近风云恶,城高鼓角雄.山川横惨淡,楼阁半虚空.故国千年鹤,征途万里蓬.余生犹几日,尽合付杯中.
会稽行
我欲游蓬壶,安得身插羽;我欲隐嵩华,叹息非吾土.会稽多名山,开迹自往古;岂惟颂刻秦,乃有庙祀禹.山形舞鸾凤,泉脉流湩乳.家家富水竹,处处生兰杜.方舟泛曹娥,健席拂天姥,朱楼入烟霄,白塔临云雨,修梁看龙化,遗箭遣鹤取.茶荈可作经,杨梅亦著谱,湖莼山蕨辈,一一难遽数.终年游不厌,冰玉生肺腑.
诵诗有樵童,乞字到俚妪.况复青青衿,盛不减邹鲁.古诗三千篇,安知阙吴楚;土风聊补亡,吾言岂夸诩.
晦前二日夜欲晓自湖上归对残月独酌
小阁对寒蟾,山尊尽更添.方看一轮满,又叹两头纤.脉脉离云峤,娟娟傍画檐.五更清露下,不恨客衣沾.
晦日西窗怀故山
今朝休日仍无客,茶罢西窗卧解衣.白发已侵残梦境,绿苔应满旧渔矶.桃源鸡犬尘凡隔,杜曲桑麻梦想归.
赖有小山聊慰眼,幽篁丛桂雨霏霏.
或问余近况示以长句
天亦知予嬾是真,暮年乞与自由身.幽寻东浦鹭迎棹,独卧北窗莺唤人.野卉满头狂取醉,草庐容膝乐忘贫.死时是处堪藏骨,不用要离更作邻.
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
宣城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蔕置枕傍.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尝.
或遗以两大瓢因寓物外兴
槲叶为衣草结庐,生涯正付两葫芦.名山历遍家何有?尘念空来梦欲无.野鹤巢云元自瘦,涧松埋雪定非枯.悠然但觅高楼醉,何处人间无酒徒?
或以予辞酒为过复作长句
陆生酒户如蠡迮,痛酒岂能堪大白;正缘一快败万事,往往吐茵仍堕帻.尔来人情甚不美,似欲杀我以麴蘖.满倾不许计性命,傍睨更复腾颊舌.醉时狂呼不复觉,醒后追思空自责.即今愿与交旧约,三爵甫过当亟彻.解衣摩腹午窗明,茶磑无声看霏雪.
饥寒吟
夜寒每达旦,怀抱安得宽;朝饥或过午,忍此良亦难.饥寒诚吾忧,忧有甚饥寒.弹琴不终曲,推去发永叹.大儿破绿襦,三岁待一官;小儿学耕稼,饭牛歌夜阑;老翁垂八十,扪壁行蹒跚.傍观勿嘲笑,穷死心所安!
饥坐戏咏
衰鬓萧然满镜霜,一庵归老镜湖傍.有怀每恨交朋远,无食方知日月长.落笔未妨诗衮衮,闭门犹喜气扬扬.晚来袖手蒲团稳,笑唤儿童代夜香.
鸡犬
乡村年久竞农务,秋歛春耕恐失时.我老元无夙兴事,嬾鸡啼晓恰相宜.
鸡犬
贫家也复谨朝昏,小犬今年乞近村.糖秕无多深愧汝,狺狺终夜护篱门.
箕卜
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
稽山
我识康庐面,亦抚终南背,平生爱山心,於此可无悔.晚归古会稽,开门与山对.奇峰绾髻鬟,横岭扫眉黛.岂亦念孤愁,一日变万态.风月娱朝夕,云烟阅明晦.一洗故乡悲,更益吾庐爱.东偏得山多,寝食鲜不在.宁无度世人,谈笑见英概.御风倘可留,为我倾玉瀣.
稽山道中
文章事业初何有,钟鼎山林本自同.昨暮钓鱼天镜北,今朝采药石帆东.
稽山道中
禹陵草木初沾露,谢墅人家已闭门.八十年间几来往,痴顽不料至今存.
稽山农
华胥氏之国,可以卜吾居,无怀氏之民,可以为吾友.眼如岩电不看人,腹似鸱夷惟贮酒.周公礼乐寂不传,司马兵法亡亦久.赖有神农之学存至今,扶犁近可师野叟.粗缯大布以御冬,黄粱黑黍身自舂,园畦翦韭胜肉美,社瓮拨醅如粥醲.安得天下常年丰,老死不见传边烽;利名画断莫挂口,子孙世作稽山农.
稽山行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千里亘大野,勾践之所荒.春雨桑柘绿,秋风粳稻香.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陂放万头鸭,园覆千畦姜.舂碓声如雷,私债逾官仓.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项里杨梅熟,采摘日夜忙,翠篮满山路,不数荔枝筐,星驰入侯家,那惜黄金偿.湘湖莼菜出,卖者环三乡.何以共烹煮,鲈鱼三尺长.芳鲜初上市,羊酪何足当.镜湖滀众水,自汉无旱蝗.重楼与曲槛,潋滟浮湖光.
问题5:魏晋风度怎么理解?[历史科目]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网上搜搜,有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