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隐私谈互联网】在没有今年的315cookie个人隐私大曝光之前,个人隐私这个名词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机会还是比较小的。但是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一改常态,不说这个东西是伪造伪劣的产品,是吃不得用不得了,将焦点聚焦在用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上,关于个人cookie隐私的问题也就一触爆发。

要知道本身就还是在大力发展,改善自己生活水平的人们好不容易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些新的休闲价值,结果一炮打来,说如果还带着互联网上做些某些行为的话,那炮弹就会危及我们的个人隐私,于是在一边忧虑自己是否会被那炮弹牵连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忧虑起来,加上央视长久积累下来的权威度和影响能力,人们对于个人隐私在互联网上的意识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等级,开始分批炮轰cookie窃取个人隐私起来。
其实,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这个问题是迟早都会爆发的,长期的发展中,由于相关法律和行业规则的不完善,很多公司都在这些被人们忽略的地方进行一些不正当的操作,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平时很多人都听到过的cookie个人隐私可以被央视3.15突然引爆,315晚会及其他媒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爆料的原因。因此在这场个人隐私与互联网之间的战争中,315晚会也只是起到了一个点燃战火的作用,不论他曝光的那些新闻事实是否就是整个事件中最重要的典型问题,配合其他的媒体们一起对此进行深度采访与报道,个人隐私与互联网确实一起活了起来。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就已经非常难于区别,区分他们的要素是什么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也对。如果将个人信息当做专属于个人的一件物品的话,那个人隐私难道就是将你有这个物品的消息透露给其他相关行业的人?在互联网中,确实存在有部分互联网公司获取到了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资料,然后将其出售给另外一批人的事实。但是此次的cookie隐私问题却并不是这种情况,在众多对cookie技术有些了解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cookie获取到的我们的个人资料大部分都是我们平时自愿透露出去的。
自愿透露的个人信息是什么?就是你愿意让网络上朋友知道你是叫这个名字,你愿意将你的图片、视频、文章分享给他人一起看。如果所有的个人信息的都要给其扣上一个个人隐私的帽子的话,那facebook、微博、博客、实名注册产品都将没有生存的余地,整个互联网行业也不会发展成如今这般繁华的样子了。
在崇尚自由分享的互联网中,开放是一个长期火热的话题,网站平台方需要更开放用户的权利,让用户可以拥有更多自由的权利,而用户就也会因为平台方的开发分享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个人信息。整个开放的环节可以说是一个等价交换的过程,因此在明智被营销的情况下,很多用户对于这样可以给自己更多更好的服务的平台还是没有什么反感的。试想业界传说的做精准营销最牛逼的谷歌和facebook,他们那家的精准营销不是建立在他们用户无比庞大的平台上?精准营销如果换上一个更好听的名字:个性化的生活的话,人们也并不会排斥这种营销,反而因为这样的无须呼叫即可到来的服务对平台拥有更多的好感。
因此,站在互联网开放的角度上,我认为个人隐私和互联网公司应当保持稳定稳固的等价交换关系,互联网公司在保证用户透露的个人信息不会透露给其他人其他机构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用户因为互联网平台的开发分享出更多的个人信息,体验由平台方提供的个性化互联网生活。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