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万物 疑惑求指教】刚才回家的路上,突然有了点灵感。赶紧写下来。大学的古代社会思想史课上,研究道德经的课题中,我尊敬的黄教授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何是三生万物,不是4,不是2,而是3。我记得这个问题讨论了一节课,最后好像也没得出什么结论,但是这个问题倒是一直印在我脑海里。

随着对事物的认知越来越深,自己的思想一直走在接近道的路上,但是终归不能得其门而入,很是遗憾。
在一次给朋友公司的新员工培训上,我讲过一次“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观点,讲过之后我自己都忘了,倒是有个年轻人听得认真,后来见面聊起过这个话题。很显然,他已经从初进公司的看山是山,到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了,但是要回到看山是山,似乎还 有些困难。其实这三个阶段,就可以对应老子说的一二三。
这个三,显得有些特殊,是回归,又是提高。源于一,高于一,本质其实又是一。所以,两个田地里的农民邻居,A一个是从未到过大城市的农民,不知道现代文明为何物,B是一个从大城市回来体验生活的, 两个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但是心态会完全不一样。你可以说A在一,B在三。
如果你觉得这个例子还是太宏观,那么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在不断对自己的否定中长大,是不是不断的回归又超越,是不是依稀在自己的过去里能找到当前的影子,是不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是,而又不完全是。所以它是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一……
今天上午得到一条微薄的启发,我写了条微信: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两类,一是极端聪明的,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的;二是浑浑噩噩(这里我不太好意思说是极端不聪明的 ) 的,基本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也自得其乐。中间的人的人都很郁闷,因为发现了问题,但是又没有能力解决。
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三类人也可以按照老子的一二三来对应一下。长期在二的阶段里,无法进入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然后,抛点问题大家讨论一下:
1、三生万物是否和佛家讲的“不二”有关系?如果有关系,不二,何以至三呢?
2、孔子讲的三思而后行,为什么是三思,如果三是指“多”显然不合理。这是否与佛家讲的“初念”有关呢?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