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细分时代与自媒体生产】昨天在微信看到朋友分享了一名为“能源观察”的公众账号,正在想是不是北京的前同事做的,一查账号正是其人。看其往期内容,已经洋洋洒洒几万字,平均每天都能推送一两条。注意看了一下,跟报纸内容不一样。

原单位的“自媒体热”由来已久,作为一家专业内容生产商,记者条线明晰,视野宽广;而作为南方报业家庭的一员,记者的公共参与意识相对较强,所以微博出现时,大家都特别活跃,不少凭借条线专业爆料、评论而令其粉丝数扶摇直上。
现在,这些传统媒体的自媒体人正在转向微信。相对微博的短篇幅、即时性、碎片性,微信似乎更合传统媒体人的胃口:可以酣畅淋漓地写很长、可以想好了再一口气写、可以像电子报一样定期推出,重要的是不像微博那样数分钟便被淹没在信息汪洋中,而可以获得个人化的“存在感”。
对于21这样内容细分性很强的媒体来说,其成员更容易在微信时代建立自己的专业影响力,只要条线做到足够有料,比如能源、汽车、地产甚至财税、医改、农业。细分时代讲求专业性和全球视野,这两者我想前同事们都具备。
相比而言,区域性、地方性的媒体,其记者在做自媒体时的影响力便会遇到一定的瓶颈,在网络地球村时代,Global news always has most local audience。除非生产者们能找到一个可以突破区域局限性的角度。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定期推送能持续多久?一位做自媒体的朋友告诉我,起初他还能做到每天一期定时推送两三篇文章,但坚持一两个月后,就无法保证文章推送的数量和定时性了,“事情一多有时就给忙过了”,后来渐渐变成两天两条、两天一条,最后一周两次。“毕竟自己还有工作”,给单位写稿和写自媒体的时间调配上往往会有冲突。另外一个是动力因素,一开始内容如不错,粉丝数量能获得较快增长,但不久粉丝增长往往会进入一个平台期;此外,传统媒体人写文章是拿稿费的,但做自媒体是无经济回报的,毕竟像程苓峰这样拉到广告费的还是极少数。
于是,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合作,两三个人做一个小团队,比如“识局智库”,就是由政经、产经部门的三位前同事合作推出,两个人负责内容生产和把关,一个人专攻推广,同时通过工作单位的全国平台和业界影响力,对内对外约稿,于是,一个小小的自媒体平台便同时具有了“众包”的特征。朋友告诉我,尽管还是累,但压力毕竟分散了,不会出现单打独斗的疲惫感。
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团队协作,自媒体生产者都不可避免地将原来报纸的一个个版面甚至一个个栏目,“肢解”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产品,这会不会削弱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记者们蜂拥而上用大量精力做自媒体,会否令传统媒体的内容质量出现下滑?而传统媒体的经营者如何看待及应对这种趋势?接下来几天,我将会详细分析这些问题。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