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拨云见日之时,你看好中国哪些产业?】第二季度统计数据出炉,GDP增7.5%,这似乎比市场的心理预期要高一点点。根据“克强指数”来看,新增贷款依然强劲,但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疲软,反映出信贷增长过快与产出增长迟缓的分化。不过,今天不打算谈宏观经济,相对目前毫无生气的市场形势,我对长期的产业变革更感兴趣。

一
这几年,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巨头的互联网公司,以华为、中兴等网络设备公司,以及国家补贴下蓬勃兴起的新能源企业集群出尽了风头,根据里夫金的观点,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融合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事件。2009年以来中国的新兴产业战略仍然如同任何计划体制下的产业战略一样笨重而低效,但通过不计成本的大手笔投资,的确推升了产业比重和市场的部分转型。
TMT浪潮仍然方兴未艾,中国的创业者们前赴后继,但硅谷“创业天才”陈五福在前段时间的采访中告诉我,他已经不看好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后劲,很简单,所有人开始往一片湾区淘金的时候,这里的金子必将所剩无几。移动互联的应用商店和社会化网络下的营销渠道看似创造了无限大的蓝海,但用户的注意力市场永远仅是有限的几个小时,作为社会动物的消费者仍依赖于少数营销渠道,平台寡头如BAT的形成就代表了这一趋势。
尽管新能源遭遇困境,但就其长期前景来说应该还是乐观的。中国政府最近将光伏装机容量五年规划提升了1200万千瓦,以应对欧盟反倾销的短期冲击和降低对煤电的长期依赖。而随着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成熟,亟需改善环境的中国能源市场蕴藏着巨大的转型机遇。
二
自金融危机以来,钢铁、造船、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日子都不太好过,这个阶段美国50年前就已经历过,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不可能太快发生:中国的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未结束,计划中的高速铁路刚刚完成一半多,数十座城市等待着进入地铁时代,至少3亿新市民需要在扩张中的城市安家;同时,还没有接续者具备大量集中制造的能力,无论是越南、印度还是其他新兴国家。所以,传统产业不用担心没落的问题,他们应该一直担心低端的产品档次和过剩投资的产能造成的利润空间偏窄。
东亚雁行模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东亚地区的弥散,而中国行将扮演终结者的角色,正如美国扮演了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终结者一样,如今它广袤的土地上仍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而德国则成为西方制造业的副中心;未来20年,美国和德国的角色将为中国和日本所复制。中国需要的不是像日本那样继续转移传统产业,而是像美国那样集中精力做制造业创新,提升质量和档次,并通过规模市场效应保持制造大国的地位,而日本则运用其精细作业的习惯做差异化,中日形成一主一副、互为补充的格局。
三
中国产业环境的改善有赖于多种因素,但其中最具激励性的是产权制度及其执法、司法的完善,随着更多年轻人参与创造和创意工作,他们将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及物权领域的保护议题。这方面工作如果做到位,那么如今的不少行业将会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崛起壮大,比如彻头彻尾依靠专利生存的生物医药产业,而这个产业代表着未来。
第二个最有希望的行业,正是目前看来最没有希望的食品加工产业和水务事业,人们将越来越需要绿色干净的食品和饮用水,在区域环境整治和监管领域大有作为的地方,依靠那里原料的企业将成为这个行业的新贵,而目前所谓的有机农业还无法赢取消费者的足够信任。
第三个希望产业则将衍生自“创客”/“极客”群体——社会化融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营销+社会化消费,与其说是产业,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商业生态,它将生产、制造的权限从组织性的集中生产者转移到了分散的生产团队,硬件、软件、网络的行业界限被打破,我相信再过10年,这样的新草根商业力量将继续打破所谓精英治理下的规制经济。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