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师大教务处 川师的藏族研究传统】我们学校新校区有一个蛮大的校史主题公园,雕塑还挺多的,但是并没有像有些大学的雕塑,一般要是塑一些本校校长、学者、校友之类的。校史主题公园提到的与本校有关的历史人物只有朱德、胡耀邦。因为他们是领导嘛,领导关怀嘛,纪念一下。所以川师大的文化是比较官本位的,怪不得教务处跟衙门似的。

就是狮子山校区的三十多个名人雕塑之人物,我看也就是是晏阳初一个人勉强算得上与我们学校有直接关系。师范大学都塑孔子像,无可厚非。但是从校史的角度来讲,显然,孔子与曲阜师范大学以及各地的孔子学院都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与其他的师范/非师范大学就更没有关系了。
新校区一教还有校史展览浮雕和图片,主旨与校史主题公园大约相同,有了几位校长,可是没有学者、校友。我们学校就是看得淡,人家说歌星张杰、芒果台的谢娜、央视的李佳明、凤凰的黄橙子都是俺们校友,可俺们学校都不在校园里德硬件媒体上宣传一下来增加点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校史主题公园里既然看不到当红的传媒和政治明星,那么川师的藏学传统怎么看得到?
我认为,川师是有藏学研究传统的。中国高校的藏学家大致有三个来路,一是生在藏区本身是藏族人,研究自己的民族;二是进藏工作,接触藏文化,研究藏族;三是出身高校文科专业,对藏文化有兴趣,研究藏族。通常三种情况有交叉,但是藏学家们尽管各有其人生了经历,但是殊途同归,都到高校从事藏学研究和教学了。
刘绍禹(1900-1981)先生属于第三类,虽然他1957年任四川师范学院院长。虽然他的专业是心理学、教育学,但是他在藏学方面仍然成绩卓著,可以称之为藏学家。
李安宅先生属于第三类和第二类情况。他一生专治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藏学的研究,成绩卓著。被誉为四大民族学家之一。1961年以后李安宅先生和同样是藏学家的夫人于式玉女士到四川师范学院工作。汪红亮老师是这样讲这一段历史的:
1962年,李安宅调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授、系主任并兼该院副教务长。他长期担任英语的教学,使四川师范学院的外语系蜚声于外,而他本人也受到师生和外语学界的尊敬。
他刚来到四川师院时,就很诚恳地向当时的院长黄明说“我对师范教育完全是外行,发现问题得早说,不要问题大了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损失”。当时,他所在的英语公共课教研组共七人。1963年,学院决定开设英语专业,本来极为紧张的人手,还得支援附中、夜大。李安宅忘我地工作着,有时一个人要上三个班的课。再加上随着年龄的递长,精力已不如前,1965年,他就感到腰腿经常疼得厉害,记忆力也下降了。
——汪红亮《社会学家李安宅生平述略》
李安宅先生60年代在川师大的事情已经成为往事不被人注意。之所以这样,不得不说,川师在藏学方面后继乏人是一个重要原因。50年以来,从师大走出去从事文科专业研究的不少,进藏工作的人不少,吸收的藏族学生不少,但是,我认为藏学的文脉是没有很好地延续的。比之于成都其他大学或者机构,川师在藏学方面自李于两先生去世后,大大地落后了。
直到最近20年来,才有了一些学者新秀涌现。王川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也是第三类藏学家。他1991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此后教学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2001年7月回到成都,直到现在,在川师大等几个高校和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他以研究近现代藏区及其毗邻地区的社会经济史见长,出版的专著中涉及拉萨和流域及昌都地区的比较多。
20年以来,川师大的第一类藏学家倒是是非常多的。
比如说丹增金巴教授。他是阿坝州小金县的嘉绒藏族人,80年代末就学于川师大外语系学习英语,毕业后留校教英语。但是后来丹增教授对于川师大的氛气不满意,于是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深造,期间又在拉萨的西藏大学教一年英语,他的毕业论文是藏传佛教在美国的传播研究;此后到美国进一步深造,研究藏学人类学。获得后的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的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发表针对丹巴地区的人类学研究英语专著。2010年到兰州大学兰州大学作为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由于丹增教授的藏学研究都是以英语发表,所以在藏族年轻人之中乃至于在川师大学生之中的知名度非常低。
川师大最有名的藏学家当然是巴登尼玛教授,因为他是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他于1958年出生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一个农民家庭。担任过民办教师、生产队记分员、丹巴二中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1987年6月-1989年9月,康定汽车运输公司,先任经理办公室秘书,后至劳动人事科主管全司职工教育工作,兼抢险队工作;1995年7月-1997年4月,四川省民族事物委员会工作;1997年4月至今,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教科院院长,教科所所长,硕士生导师;2003年12月至今,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香港藏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2002—2005年客座教授,甘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客座教授,四川省藏校客座教授,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乡中心小学校名誉校长。
他的藏语文水平不是非常高。作为教育学博士,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区域比较等。
我认为巴登尼玛教授作为一个院长,比他作为一个藏学家,对于藏族文化的贡献更加值得书写。在他的带领之下,教科院聚集了一批汉族和藏族藏学人才。比如说有精于藏羌教育发展研究的吴定初教授等,有擅长康巴藏族民族教育研究的布穷老师等。布穷老师说川师大是四川第二民族大学,这与川师大我可和艺术专业大量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不无关系。当然,文科专业之中,巴登尼玛教授带领的教育科学学院大约是藏族学生比例最高的。
2011年9月,巴登尼玛教授荣获国家教学名师,填补了川师大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在教学名师奖领域的空白。于是学校经常拿他宣传,他就比较有名气。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川师大音乐学院前任党委书记班运翔老师也是藏族人。他的大致经历如下:
1987年7月毕业于西川师是有藏学研究传统的。北民族学院民语系藏语言文学专业并留校工作,1987年8月至1988年3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团委锻炼,1990年9月至1991年1月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高校干部理论培训班学习,1995年9月在西北民族学院民研所攻读中国民间文学〈含民俗学〉专业研究生,1998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到四川师大艺术学院任教,1999年6月任四川师范大学藏族文艺研究所所长,2001年3月任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4年1月任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2007年12月任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2008年12月至2012年11月,任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百度百科)
作为白马藏族人,他精于白马藏族研究,曾发表多篇关于白马藏族民俗学术论文,现为四川省藏学研究会会员。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精通标准藏语,写得一手优美的藏文书法。
班运翔老师作为艺术学院二把手、音乐学院一把手,使得音乐学院聚集并且培养大量藏族艺术人才,对于藏族文化的贡献值得肯定。
此外,在川师大其他学院也有许多藏族老师,他们至少也不是藏学家,算是藏学人才吧。比如说文学院杨冬燕老师90年代就已经做过(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他是阿坝藏族人,精通藏语文,对于藏族民间文艺很有研究。文学院白莉老师,是一位年轻的藏族美女,她教授英语专业和文学院的英语课,深的学生喜爱,她能够进行藏语汉语英语翻译的杰出人才。
·······
因此,仅仅从藏学人才一方面来看,就可以知道,川师是有藏学研究传统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