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报 -人工智能
时间:2016-03-15 23:16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这几天,网络空间里弥漫着沮丧与不安的味道。
人脑对战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五盘棋决战人脑已输了三盘,剩下的悬念无非是人脑能不能赢一盘,挽回点面子吧。
对于围棋,我只知道李昌镐很厉害,马晓春弹得一手好钢琴以及聂卫平经常犯困。还好,我的部门同事不仅有熟知围棋的,还有若干业余一至三段的,他们对于人机大战的科普和争论,使我的认知正以“九级曲速”前进。“曲速”不陌生吧,《星际迷航3》今年7月北美公映呀!
到目前为止,人类选手李世石输得干净利落。首局李世石满脸通红紧缩眉头,就如同一个外家横练功夫,对战使出凌波微步的段誉,这是衣角都沾不上的节奏。第二局,AI已经连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凌厉的攻势硬生生把李世石拖得时间耗尽。设计者解释说,AI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并且对手越强进步越快。
有人怀疑,是不是谷歌和李世石偷偷商量好设了一个赌局,谷歌博名,李世石求利。这个基于段子手灵光一现的阴谋论,真有一些市场。虽然韩国娱乐圈是出了几个装病逃兵役的,但是以韩国棋手的血性,李世石不可能配合谷歌演一场假戏,更何况还有那么多职业高手看着。
也有人会辩解说,事先约定不能“劫争”,就好比断了一只胳膊,失血过多的欧阳锋对战吃饱了的洪七公,不算太公平。这个比方,柯杰,这位曾经单盘8:2碾压过李世石的中国围棋第一人,肯定不会认同。在他看来,李世石的战斗力,顶多是个加强版的欧阳克嘛!
好吧,姑且承认这一点。我只想说,在时间面前,“劫争”不是问题。AI打败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的时候,尚不能下围棋,而今,AI已经让李世石无法招架了。
果然如此!昨天的第三局,AI实现了主动打劫和提劫,终盘击溃了李世石。前天八段!昨天九段!今天十段!面对AI几乎令人崩溃的进化能力,有网友如此评价道。
当然,李世石输了还不是人脑完败,毕竟他的巅峰期已过。近一年来鲜有败绩的柯杰本周五自信满满地说,自己有六七成把握击败“阿尔法狗”,并且“不只是我,很多棋手都这么说”。但凡傲娇的人,必定是有真本事的。人类围棋的最后一丝尊严,或许就寄托在他身上了。
问题在于,即便柯杰能够战胜“阿尔法狗”也没有多大意义了。AI以近乎完美的3:0宣告了自身的突破性进展,它所带来的惊恐,远远超过了技术进步本身。
拿围棋说事,人类数百年积累下来的判断盘面优劣的经验,在AI无法理解的招数面前突然失灵,不禁让人产生怀疑,传承下来的价值判断有可能是错误的。人类是不是该向AI学棋了?
拿AI说事,“阿尔法狗”表现出惊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难以测度的潜能。这不免让人担心以“狗”为代表的AI会发展到有意识、有智慧和有价值判断,进而威胁人类本身。
在AI眼中,人类不过是阻碍进化的“碳化组件”,人性只是完美世界里的一种冗余程序,于是就分分钟灭了。在好莱坞电影里,这样的题材实在太多了,从《魔鬼终结者》到《复仇者联盟》。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这没谱的事情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人类是否提前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也由着专家们去争论吧,AI取代人类工作却越来越成为现实:3D打印取代了一大批制造业工人;美联社已经用上了写稿机器人;谷歌正在开发无人驾驶汽车;国内有银行用机器人当大堂经理……
机器会不会抢了我的饭碗?我真的担心。 (徐竞) 3月8日,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在这一天,女性因为天性本身,就格外受到关注。社会各界,纷纷借机书写辞令,以示友好。
可其中不少,不仅没能博得目标人士好感,反而招致了斥责。遭受非议的辞令,大概是以下几种:
一、其中喻示两性关系的。比如高校男生赠送女生的横幅中,相当一部分包含了求偶的意思;
二、强化社会角色偏见的。比如某电商广告称,“会买东西比会赚钞票,是对一个女人更好的表扬”;
三、发扬外貌美的。比如,另一电商撰写了一系列广告标语,包括“不要叫我学霸,我是图书馆女神”,不要叫我家庭主妇,我是时“尚辣妈”、“不要叫我工作狂,我是办公室女王”等。自认为女性意识强的人,或女权者多称,这些通通都是“羞辱”,是“歧视”。因此,大为反感,直欲除之而后快。
婚恋,是人情之常。求偶得当,本也无可厚非。不过,在以“妇女权益”为主题的一天,还谈论这样的话题;显然,述写者的见识过于浅薄。至于社会角色偏见,的确应列为“消除歧视”的目标之一。
可因为赞扬外貌美感,就被盖以“羞辱女性”,这就有些不可理喻了。批评者认为,
这些标语突出了女性的外貌价值,却忽视了她们的智识和社会贡献。但显然,这些解读,本就偏离了原意。即便广告语言庸俗难耐,但无论“图书馆女神”,还是“时尚辣妈”、“办公室女王”都至少涵盖了两个维度:一来,固然是仪态仪表;二则,也强调了她们的生业。所以,广告语并没有忽视女性的智识和社会贡献。
那么,只要发扬“美”,就是羞辱?恐非如此。毫无疑问,美”并不是贬义词。孔子说,“最好的音乐,要同时能“尽善尽美”;《礼记》评建筑,上品要“美轮美奂”。实际上,美”本身“就是严肃的概念。“美”常和“真”、“善”并称,是永不过时的哲学命题。人类文明的进展,也离不开“美”的推动。例如文艺复兴之所以能够发生,就始于时人对古希腊罗马“美”的再发现。
着重强调女性外貌美,是否就是“歧视”?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光是女性,男性也是爱美的。法国的路易十四,英国的乔治王,都因“好打扮”而声名赫赫。在中国,屈原可谓时装界的先哲。他诗中称自己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显然,在外貌修饰上,他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引以为荣。
当然,现代观念普遍认为,男性应该摒弃“美”。因为,它妨害“功利”。但男性的标准,并非世间真理。的确,“美”与“功利”往往冲突。可它们孰轻孰重,又是否能协调,名流间互相争执,也并没有得出定论。只是近一百年来,社会观念正倾斜于“功利”。所以,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日趋简单。只是女性略微幸运一些:男性已不能大方表达对美的爱意;而女性爱美,社会还能容忍。
追本溯源,“仪容仪表”还是修养的重要体现。典籍《礼记》,在经文中不厌其烦地罗列衣冠穿戴的规矩。因为“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才能”礼义备”。甚至外貌“美”与否,也不仅在于形象上的差别:其本身,彰示着各人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固然,智识值得被尊重;但“美”,也绝不应该被贬低。追求“美”是人之常性。不求,自也无妨。但为了“女权”,就攻讦爱美的合理,或恐将因小而失大?
(尹尚胜男) 3月9日,慈善法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怀胎十年”,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终于呼之欲出。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遇到困难在网上、朋友圈里求助,而不去找慈善机构或相关部门?这往往是因为“正规”的求助渠道手续繁琐,或者是普通人对于“正规”的求助渠道手续不了解,而在网上的求助信息,无论对发布者还是捐赠者而言,操作都相对方便,所以网上募捐一旦打动了大家的心,就可以很快获得资助。
另外,捐赠者都希望自己捐出的善款能够得到善用,所以,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也决定着公众通过其捐款的热情。
正在审议、可能会很快实施的慈善法必然会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的推动。据报道,慈善法草案明确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将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捐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此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还可能面临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家有病孩的父母、遇到困难的个人不能在朋友圈里求助了呢?专家解读谈到了“个人求助”、个人“赠予”和“公开募捐”的区别。
例如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中心执行主任黎颖露对媒体表示: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亲属在网络上发布求助信息,应该认定为个人求助行为,法律草案不禁止。而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及近亲属以外的他人在网络上发起的个人募捐,则属于非法募捐。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则分析说,在朋友圈不特定人群的募捐,慈善法草案不保护也不限制,因为这是一种赠予行为,此次草案有意识地规避了这个问题。
专家的话很专业,而到底这样的解读算不算“权威”,恐怕还需要立法部门的“裁决”。我们期待着慈善法草案在进一步审议、修改的过程中能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了,或者在法律实施时给大家一个司法解释。
不过,不管朋友圈里的求助信息算不算个人募捐,是不是需要被禁止,这样的求助与捐赠都在面对诸多考验,比如个人求助信息的真伪难以鉴别,比如说求助者病愈或亡故后,剩余的大笔善款去向不明。所以,除了依法严惩骗捐行为,靠谱的慈善机构还是不可或缺,因为其可以审查求助者资质、合理统筹善款使用。
与禁止个人募捐相呼应的是,在慈善法再次审议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大亮点——公开募捐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其实,要让公众尽快找到靠谱、放心的慈善机构,不再把善款直接捐给难辨真伪的个人,就要不断放宽公募限制,让各个慈善机构在信息公开的阳光下充分竞争,让公众自主选择把钱捐给谁、不捐给谁。
公众把慈善这本账真正看得更透,才能把钱捐给最信任的慈善机构,也保障了善款最终能够得以善用。 (庞岚)
人脑对战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五盘棋决战人脑已输了三盘,剩下的悬念无非是人脑能不能赢一盘,挽回点面子吧。
对于围棋,我只知道李昌镐很厉害,马晓春弹得一手好钢琴以及聂卫平经常犯困。还好,我的部门同事不仅有熟知围棋的,还有若干业余一至三段的,他们对于人机大战的科普和争论,使我的认知正以“九级曲速”前进。“曲速”不陌生吧,《星际迷航3》今年7月北美公映呀!
到目前为止,人类选手李世石输得干净利落。首局李世石满脸通红紧缩眉头,就如同一个外家横练功夫,对战使出凌波微步的段誉,这是衣角都沾不上的节奏。第二局,AI已经连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凌厉的攻势硬生生把李世石拖得时间耗尽。设计者解释说,AI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并且对手越强进步越快。
有人怀疑,是不是谷歌和李世石偷偷商量好设了一个赌局,谷歌博名,李世石求利。这个基于段子手灵光一现的阴谋论,真有一些市场。虽然韩国娱乐圈是出了几个装病逃兵役的,但是以韩国棋手的血性,李世石不可能配合谷歌演一场假戏,更何况还有那么多职业高手看着。
也有人会辩解说,事先约定不能“劫争”,就好比断了一只胳膊,失血过多的欧阳锋对战吃饱了的洪七公,不算太公平。这个比方,柯杰,这位曾经单盘8:2碾压过李世石的中国围棋第一人,肯定不会认同。在他看来,李世石的战斗力,顶多是个加强版的欧阳克嘛!
好吧,姑且承认这一点。我只想说,在时间面前,“劫争”不是问题。AI打败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的时候,尚不能下围棋,而今,AI已经让李世石无法招架了。
果然如此!昨天的第三局,AI实现了主动打劫和提劫,终盘击溃了李世石。前天八段!昨天九段!今天十段!面对AI几乎令人崩溃的进化能力,有网友如此评价道。
当然,李世石输了还不是人脑完败,毕竟他的巅峰期已过。近一年来鲜有败绩的柯杰本周五自信满满地说,自己有六七成把握击败“阿尔法狗”,并且“不只是我,很多棋手都这么说”。但凡傲娇的人,必定是有真本事的。人类围棋的最后一丝尊严,或许就寄托在他身上了。
问题在于,即便柯杰能够战胜“阿尔法狗”也没有多大意义了。AI以近乎完美的3:0宣告了自身的突破性进展,它所带来的惊恐,远远超过了技术进步本身。
拿围棋说事,人类数百年积累下来的判断盘面优劣的经验,在AI无法理解的招数面前突然失灵,不禁让人产生怀疑,传承下来的价值判断有可能是错误的。人类是不是该向AI学棋了?
拿AI说事,“阿尔法狗”表现出惊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难以测度的潜能。这不免让人担心以“狗”为代表的AI会发展到有意识、有智慧和有价值判断,进而威胁人类本身。
在AI眼中,人类不过是阻碍进化的“碳化组件”,人性只是完美世界里的一种冗余程序,于是就分分钟灭了。在好莱坞电影里,这样的题材实在太多了,从《魔鬼终结者》到《复仇者联盟》。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这没谱的事情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人类是否提前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也由着专家们去争论吧,AI取代人类工作却越来越成为现实:3D打印取代了一大批制造业工人;美联社已经用上了写稿机器人;谷歌正在开发无人驾驶汽车;国内有银行用机器人当大堂经理……
机器会不会抢了我的饭碗?我真的担心。 (徐竞) 3月8日,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在这一天,女性因为天性本身,就格外受到关注。社会各界,纷纷借机书写辞令,以示友好。
可其中不少,不仅没能博得目标人士好感,反而招致了斥责。遭受非议的辞令,大概是以下几种:
一、其中喻示两性关系的。比如高校男生赠送女生的横幅中,相当一部分包含了求偶的意思;
二、强化社会角色偏见的。比如某电商广告称,“会买东西比会赚钞票,是对一个女人更好的表扬”;
三、发扬外貌美的。比如,另一电商撰写了一系列广告标语,包括“不要叫我学霸,我是图书馆女神”,不要叫我家庭主妇,我是时“尚辣妈”、“不要叫我工作狂,我是办公室女王”等。自认为女性意识强的人,或女权者多称,这些通通都是“羞辱”,是“歧视”。因此,大为反感,直欲除之而后快。
婚恋,是人情之常。求偶得当,本也无可厚非。不过,在以“妇女权益”为主题的一天,还谈论这样的话题;显然,述写者的见识过于浅薄。至于社会角色偏见,的确应列为“消除歧视”的目标之一。
可因为赞扬外貌美感,就被盖以“羞辱女性”,这就有些不可理喻了。批评者认为,
这些标语突出了女性的外貌价值,却忽视了她们的智识和社会贡献。但显然,这些解读,本就偏离了原意。即便广告语言庸俗难耐,但无论“图书馆女神”,还是“时尚辣妈”、“办公室女王”都至少涵盖了两个维度:一来,固然是仪态仪表;二则,也强调了她们的生业。所以,广告语并没有忽视女性的智识和社会贡献。
那么,只要发扬“美”,就是羞辱?恐非如此。毫无疑问,美”并不是贬义词。孔子说,“最好的音乐,要同时能“尽善尽美”;《礼记》评建筑,上品要“美轮美奂”。实际上,美”本身“就是严肃的概念。“美”常和“真”、“善”并称,是永不过时的哲学命题。人类文明的进展,也离不开“美”的推动。例如文艺复兴之所以能够发生,就始于时人对古希腊罗马“美”的再发现。
着重强调女性外貌美,是否就是“歧视”?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光是女性,男性也是爱美的。法国的路易十四,英国的乔治王,都因“好打扮”而声名赫赫。在中国,屈原可谓时装界的先哲。他诗中称自己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显然,在外貌修饰上,他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引以为荣。
当然,现代观念普遍认为,男性应该摒弃“美”。因为,它妨害“功利”。但男性的标准,并非世间真理。的确,“美”与“功利”往往冲突。可它们孰轻孰重,又是否能协调,名流间互相争执,也并没有得出定论。只是近一百年来,社会观念正倾斜于“功利”。所以,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日趋简单。只是女性略微幸运一些:男性已不能大方表达对美的爱意;而女性爱美,社会还能容忍。
追本溯源,“仪容仪表”还是修养的重要体现。典籍《礼记》,在经文中不厌其烦地罗列衣冠穿戴的规矩。因为“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才能”礼义备”。甚至外貌“美”与否,也不仅在于形象上的差别:其本身,彰示着各人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固然,智识值得被尊重;但“美”,也绝不应该被贬低。追求“美”是人之常性。不求,自也无妨。但为了“女权”,就攻讦爱美的合理,或恐将因小而失大?
(尹尚胜男) 3月9日,慈善法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怀胎十年”,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终于呼之欲出。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遇到困难在网上、朋友圈里求助,而不去找慈善机构或相关部门?这往往是因为“正规”的求助渠道手续繁琐,或者是普通人对于“正规”的求助渠道手续不了解,而在网上的求助信息,无论对发布者还是捐赠者而言,操作都相对方便,所以网上募捐一旦打动了大家的心,就可以很快获得资助。
另外,捐赠者都希望自己捐出的善款能够得到善用,所以,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也决定着公众通过其捐款的热情。
正在审议、可能会很快实施的慈善法必然会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的推动。据报道,慈善法草案明确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将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捐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此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还可能面临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家有病孩的父母、遇到困难的个人不能在朋友圈里求助了呢?专家解读谈到了“个人求助”、个人“赠予”和“公开募捐”的区别。
例如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中心执行主任黎颖露对媒体表示: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亲属在网络上发布求助信息,应该认定为个人求助行为,法律草案不禁止。而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及近亲属以外的他人在网络上发起的个人募捐,则属于非法募捐。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则分析说,在朋友圈不特定人群的募捐,慈善法草案不保护也不限制,因为这是一种赠予行为,此次草案有意识地规避了这个问题。
专家的话很专业,而到底这样的解读算不算“权威”,恐怕还需要立法部门的“裁决”。我们期待着慈善法草案在进一步审议、修改的过程中能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了,或者在法律实施时给大家一个司法解释。
不过,不管朋友圈里的求助信息算不算个人募捐,是不是需要被禁止,这样的求助与捐赠都在面对诸多考验,比如个人求助信息的真伪难以鉴别,比如说求助者病愈或亡故后,剩余的大笔善款去向不明。所以,除了依法严惩骗捐行为,靠谱的慈善机构还是不可或缺,因为其可以审查求助者资质、合理统筹善款使用。
与禁止个人募捐相呼应的是,在慈善法再次审议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大亮点——公开募捐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其实,要让公众尽快找到靠谱、放心的慈善机构,不再把善款直接捐给难辨真伪的个人,就要不断放宽公募限制,让各个慈善机构在信息公开的阳光下充分竞争,让公众自主选择把钱捐给谁、不捐给谁。
公众把慈善这本账真正看得更透,才能把钱捐给最信任的慈善机构,也保障了善款最终能够得以善用。 (庞岚)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