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思想
校长给的任务——研究如何备学生?
备课讲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最难的是备学生 。备学生什么?怎么备?备的结果如何操作?着实让人痛苦。怎么研究?从什么角度入手?估计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是一片空白。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基本都是务虚,缺少务实。而课堂教学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技术”。能把课堂教学纳入“技术”的,神州只有一人,这是教育的悲哀。
一个哲学家说:“清醒的人是痛苦的!” 思考需要清醒,不思考多时了,这一下子要痛苦,虽无恐惧,但是脑子生锈了,我还有思想的能力吗?稀里糊涂混日子是何等快乐?何必呢?我说想想吧。
校长说:“ 我发现,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备教材”“备教法”,习惯按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条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不重视“备学生”,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一些教师即使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认为学生“应该具有”,而不是学生的“现实状态”。”
校长说的很对,而且祝校长苦于不知道如何让教师知道备学生,有备学生的意识。只有产生备学生的意识,才能落实备学生。鉴于缺乏备学生的意识和行动,于是,课堂教学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刚开了一个头,一些学生就把教师后面要讲的内容讲了出来,结果被教师指责为破坏纪律;一些在教师看来很简单、学生应该已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学生却还懵然不知,结果又被教师批评为健忘脑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低落了。由于教师课前忽视“备学生”,或对学生“学习起点”认识的绝对化,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活力无限”的课堂变得低效或者无效。
“备好学生”,是增强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基础的环节,是比传授知识更为具有对于孩子可持续发展的环节,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我发现这是教师职业最有魅力之处。安妮女士说,台湾把教师节定位孔子生日那一天,而且有一句名言赞美教师:最不惧怕失望的一群人!为此,我决定痛苦一把,请诸位支持我!给我点勇气和信心,我便痛苦一次。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