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贝聿铭对话》- 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对于香港人来说,着名建筑师贝聿铭最为人熟悉的作品必定是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和巴黎罗浮宫博物馆入口的臀部金字塔式建筑。
当初香港中银大厦建成时,受到各方评击,有说是楼身太多尖角,影响风水。我也曾觉得这大楼的外形太不讨喜了。可经过岁月的洗礼,确实慢慢改变我的想法,甚至觉得这真是本港一个不可多得的地标。好些经典的作品,大概都是如此这般吧。
本书是德国新闻记者盖罗。冯。波姆为贝氏制作电影项目的五年期间的访谈纪录。里面谈及家族背景与童年在上海生活对贝氏的影响,在美国求学及工作时期的际遇,还有一些重要作品对于他的挑战。当然,还有他的建筑理念。
我不懂建筑艺术,不过很喜欢他的理念。他多次强调建筑要与自然融合,而自然也给予建筑设计的灵感。的确,建筑除了形态结构外,也讲求光影的配合。而最重要的,是为人而建的。建筑如不能配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气候,便显得格格不入。无独有偶,好些他的作品都用上三角形。他说三角形是最坚固的几何结构。我觉得,线条简单而牢固的结构,也予人一种空间感。
题外话,在阅读他的经验时,不知怎的,也不断让我想到今天的社会问题。可能有人会说,他(或者其他成功人士)的成功来自他富裕的家境,能给予他良好的教育,家族名声可能亦为他带来不少机会。有人可能会自怨自艾一如少林足球里二师兄问句:‘客人解我老豆唔系李嘉诚?!’此等假设性问题。可是成功人士背后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而这篇访谈也在在显示贝氏对于解决问题的毅力和对理想的追求。
毕竟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我们都得时刻装备自己,好好迎接生命给我们的挑战与机会。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