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这是一个充满隐喻与对照的故事。
小说最吸引我的是对动物习性的描述和少年Pi与老虎漫长的漂流经历,最困扰我的便是‘你选择相信哪个故事?’
人是否只相信眼睛所看见的、反映现实的、符合逻辑的所谓事实?还是选择愿意相信的故事?
故事不就是包含着创造性吗?(而且这是一虚构小说)
在那个精彩的漂流故事里,作者刻意保留一定的逻辑性,当然更多的是奇迹。如何逆境求生、克服恐惧、面对绝望、欣赏一个从未细看的世界、在安逸却慢慢侵蚀心灵的环境从新出发。。。这些描写都让看官犹如亲历其境一般。
然而没有动物的那个故事,既没有亮客人,且残酷和充满悔疚,看着让人无语和痛心。面对这样泯灭人性的经历,你愿意相信吗?
就像我们的记忆,总有一定偏差,因为我们都会把自己的判断和情感混进回忆里的事件。我们都选择相信愿意相信的事情。少年Pi说:‘我们看待这个世界,不就是一个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吗?在理解的同时,我们不是也把另一些东西添加进去吗?人生不就是由这些构筑而成的故事吗?’(意译)
故事里,拥有相同名字的,一位是穆斯林信徒,一位只相信科学,然而两者都是Pi所尊敬的人。Pi的泛神论让身边人头疼,然而他的相信源于爱与感召,这是不同宗教背景和无神论者也不能反驳的。
我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笃信科学,同时也相信冥冥中的主宰。我不诋毁任何宗教,却也看见人类打着宗教旗号制造分裂、自相残杀。我不会仗着万物之灵的地位而无知地践踏大自然,可我还是安逸地活在所谓文明的物质世界里。
我想,这也是大部份人的写照。
不管哪个故事才是真实,Pi仍然失去至亲,可他的人生还是得到救赎。就像作者假借第三身叙述看见Pi拥有幸福家庭后写道:‘这故事有一个快乐的结局。’
一客人题外话(重申我无意诋毁宗教),故事描述少年Pi信奉基督的过程,有以下两句:
”The more He bothered me, the less I could forget Him. And the more I learned about Him, the less I wanted to leave Him.”
忽然让我想起李碧华小姐在一篇散文里将信徒对祂的爱比喻为男女情爱。当看到这两句时,我也不禁暗笑,感到这个Him确实也可以写作him呢。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