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麦田捕手)
这是数年前看的书,对于那内容我已全然忘记,反倒记得阅读时的感觉。网络上的数据显示,这有名的小说在美国五十年代出版时掀起极大回响,曾被列为禁书,后又被列作教材。对于那一代人,影响深远。
说实在,我不知该怎样欣赏此书,或是我根本不懂欣赏。少年主角Holden的弟弟年幼夭折是个悲剧,离开聪颖贴心的妹妹是痛心,他离家出走后所遇上的倒霉事情更是不幸。我一直看着他的遭遇,当时只感到一种绝望,而这感觉也一直持续到最后。
满口粗言的Holden学业成绩不济,活在强势父亲的阴影之下,被同学欺凌,就像这社会的失败者。他离家后被骗被欺负,处处碰壁,那简直是自找的。他出走只两天便败走回家,更是意料之内。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
但当他告诉妹妹,自己唯一想当的是麦田里的捕手,想要守在悬崖边沿保护所有纯真的小孩免他们坠入深渊。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d do all day. I’d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我却感动起来了,而且还带着反思。那悬崖之下当然就是大人的世界。当小孩快速增长,从学校走进社会,便一直遵守着汰弱留强的游戏规则。到底是从甚么时候,这种观念便已植根我们脑海,就像培训一批又一批的士兵送上这杀戮战场,却不反问为何我们定要这样走下去?或现实已让我们失去提出疑问的余地,骗说这是增长的代价?
原来我也已经用‘大人’的眼光看待主角Holden,认为他就是个懦弱的失败者,蔑视他保护小孩宝贵纯真的心。而我阅读时的绝望感,大概是在哀悼这一客人吧。
常言小孩都是一张白纸,你希望这白纸贴满了钞票?还是涂满色彩呢?(当然,我并非在说‘钞票’和‘色彩’是对立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