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
这本书是‘金融时报’答问栏的文章结集,作者以‘卧底经济学家’为笔名,回答来自世界各地的来信,内容主要也是生活上的问题,而作者就一律尝试以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回答。
有些读者的问题很日常生活,如‘怎样争取加薪’、‘谁陪孩子睡觉’等;有些问题有客人奇怪,例如‘与妹妹一同置业,利益该如何分配’、‘马桶塾应该拉起还是放下’等。不过重心不在于读者的问题,而是作者采用经济学回答的效果。
我觉得,有些回答是颇有趣的,也真的看到经济学为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有其指导作用。例如有读者要与妻子离婚,想知道自己应否聘请律师,卧底经济学家就提出一份研究,指出夫妇都不请律师,丈夫付的赡养费最少;丈夫聘来律师,会付较高的赡养费;妻子有律师或两人都有律师,丈夫就要付最多的赡养费了。因此卧底经济学家对这位读者的建议是:按兵不动,那妻子做什么,你都是有利的。
不过,我觉得全书最有趣的地方,正正在于作者采用幽默的手法来掩饰经济学的限制。有一位读者问到:自己去背包旅行,女友认为该买保险,他并不认同,那么,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我应该如何做呢?
作者解释一轮成本与价值的问题,答案是不应该买。但是,作者最后补充一句:‘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听女友话,是更有价值。’
在全书中,不时也有这种扮作幽默的说法,其实只是掩饰经济角度的不足。人固然是理性的动物,我们往往也以利害关系去衡量事情,但是这并不是理性的全部,更加不是人性的全部。况且,统计数字不过是抽象的、整体的结果,每个人的特殊性,让羊群心理没有其绝对性。
况且,如果这个专栏的来信都是真实的(书中也有一篇讨论这个问题),它反映的社会现况,就是很多人都不能采用常识来解决自己日常的问题,而求救于经济学。但是,这种求教不是知识性,更近于信仰性的。也就是说,他们不相信日常经济的处理方法,但是只要蒙上经济学的面纱,这种解决方法就突然具有神效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就自己是否要结婚、离婚、生儿育女、买房子、吃饭找数,都要问经济学家呢?这和凡事求神问卜,有什么分别呢?
如果说这本书很幽默,我觉得,都是一种黑色幽默啰。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