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雨夹雪_雨夹雪是怎样形成的?雨中夹杂着雪花,真神奇呀.真想知...”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雨夹雪_雨夹雪是怎样形成的?雨中夹杂着雪花,真神奇呀.真想知...”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雨夹雪_雨夹雪是怎样形成的?雨中夹杂着雪花,真神奇呀.真想知...”的相关信息:
雨夹雪是怎样形成的?雨中夹杂着雪花,真神奇呀.真想知...
科目: 关键词:雨夹雪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有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阵雨.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这些小水滴是怎样使自己的体积增长到100多万倍的呢?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雨的种类很多,除了酸雨,有颜色的雨外,还有许多有趣的雨,比如蛙雨,铁雨,金雨,甚至钱雨.它们都是龙卷风的杰作.
雨的分类首先要看以什么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1.按照降水的成因分:
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
2.按照降水量的大小: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3.按照降水的形式:
降雪、降雨、冰雹...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日降水量在0-10毫米之间为小雨;在10-25毫米之间为中雨;在25-50毫米之间为大雨;在50-100毫米之间为暴雨;100-200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灵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在地球上,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当它们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这种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大气里以固态形式落到地球表面上的降水,叫做大气固态降水.雪是大气固态降水中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冬季,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的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等.因此,气象上的降雪等级是以雪融化后的水来度量的.气象上一般把雪按24小时内降水量分为4个等级:0.1-2.4毫米的雪称为小雪;2.5-4.9毫米的雪称为中雪;5.0-9.9毫米的雪称为大雪;10毫米以上(含10毫米)的雪称为暴雪.从降水量看,即使暴雪的量级也仅仅相当于雨量中的中雨.粗略地估计,10毫米深的积雪仅能融化为1毫米的水.
其他回答
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雨夹雪是怎么形成的?如题
雪是从冰雹的形态从上往下掉的,说明天气不是很冷,或者有暖空气来了!
问题2:雨夹雪是怎么产生的[物理科目]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在初春和秋末,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同样雪的大小也按降水量分类. 雪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三类, 具体见表3.
表3. 各类雪的降水量标准
种类 大雪 中雪 小雪
24小时降水量 大于5.0 2.6-5.0 2.5以下
12小时降水量 大于3.0 1.1-3.0 1.0以下
(三)云的形成
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为什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问题3:雨夹雪怎么形成的雪碰到水不是会融化掉的吗
雪和雨都是由空气中的云,或者说是小水滴遇冷后凝结而成的.但是它形成的初期都需要一个核.这个核一般来说是由空气中的尘埃充当的.当气温变冷后,尘埃的温度比水滴的温度下降得更快,这时小水滴就会聚集并依附在小尘埃上,形成更大的水滴,当它大到比空气重时,它就会降落下来,它越降就会越大,这样就形成了雨.而当高空温度非常冷时,它就不会形成雨,而是形成雪花或者冰雹了.这些都是在高空中发生的,但是如果低空中气温比较高时,有一部分的雪会熔化成水,当它们到达地面时,就成了雨夹雪.
阵雪,指降雪时间短促、强度变化很大、开始和终止都较突然的雪.雪主要产生于温度在0℃以下的云中,其形成过程与雨相似.但是,自云底至地面的空气温度需在0℃或以下.
雪的产生与大范围的冷暖空气的交缓有关.当冷暖空气势均力敌,且空气温度较大时,往往形成雨夹雪.这样,降雪时间较长,就有“雨夹雪,落勿歇”等说法.当冷空气势力较强,地面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时,往往形成冷空气势力较强,地下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时,往往形成雪.此时,暖空气被近南撤,天气转晴,就明“落雪见晴天”等说法.当冷空气势和很强,一般雪下得较大,暖空气迅速南撤,天气很快转情,并且持续时间长,就有“大落大晴,小落小晴”的说法.
问题4:为什么会有雨夹雪?雨夹雪是怎么形成的[物理科目]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在初春和秋末,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在早春或初冬,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且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问题5:雨夹雪!
雨夹雪jia一声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